ZKX's LAB

唐太宗李世民不杀功臣?没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挖掘历史的深层逻辑

2020-12-04新闻3

在我们阅读历史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往一些主要历史人物身上贴标签。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标签——“不杀功臣”。这种标签一方面使得各种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很有辨识度,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标签往往过于笼统化和表面化,又很容易使得历史的逻辑和内涵比较模糊。

以李世民不杀功臣这个事为例。首先李世民确实没有杀什么功臣,所以它迅速地让李世民的历史形象在历史长河之中凸显出来了。但是,就因为李世民没有杀功臣,就把李世民说得多么有容人雅量、多么自信仁慈,这种逻辑显然就有点过于直接而略显肤浅了,也使得唐初的那段历史很难被深刻地理解。

其实不杀功臣的皇帝,历史上也有好几个,比较有名的有秦始皇、刘秀、李世民等。但是“不杀功臣”的逻辑和原因其实是有区别的,不能还是不愿?不屑还是不敢?不舍还是不怕?我们在解读一个历史现象时,找到它的“症结”所在,这是最起码的。否则,顶多只能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即便熟知历史整体轮廓,但却很难接触到历史的丰富内涵。

今天,我们就借“李世民不杀功臣”这个事来深度挖掘一下唐初的政治逻辑,看看是否能找到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李唐为什么能迅速坐稳江山?

得益于民间演义《隋唐演义》的艺术加工和广泛传播,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李渊一家能够在群雄并起的隋末乱世脱颖而出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是李世民这样的天纵英才力挽狂澜的结果。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几个问题,第一是李渊太原起兵的时候,手底下基本没什么人,是靠刘文静、裴寂等人献出晋阳宫里的铠甲兵器,才临时组建了一支不到三万的部队,可以说,李家当时账面上的实力是远远不够看的。其次,李渊起兵的时间也比较晚,这一点在政治上排资论辈也是很吃亏的。最后,李渊太原起兵后,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建立了大唐,是什么在支撑着李渊的信心和底气呢?显然李渊不是那种过把瘾就死的轻狂之徒,能让李渊决定成立大唐政权肯定是有原因的!

我们先把李唐能迅速成立、并最终统一天下的事情先放一放!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聊聊,隋朝究竟是亡在哪里?说到这个话题几乎很多人都会说是因为杨广把老百姓逼得没有活路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群起而攻之,把大隋给灭了。对于这种说法,我只能说大家太高估老百姓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觉悟了!隋朝的灭亡,其实就是皇权和门阀之间的政治斗争失败了。要知道,隋朝的科举制、建立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等重大国策都是带有明显的针对性的,就是想摆脱关陇贵族对皇权的控制。那些门阀们可不会束手就擒,所以率先反隋的不是那些无路可走的农民,而是关陇贵族,比如打响反隋第一枪的就是弘农杨氏的代表杨素的儿子杨玄感。所谓的农民起义其实顶多就是在反隋过程中,凑了个热闹而已。

把这两点结合起来,我们基本上就能明白,为什么李唐能迅速坐稳江山了。因为隋炀帝即位后,在瓦解关陇贵族的过程中操之过急(如李渊装孙子躲到太原去就是一例),结果把他们逼急了,开始反攻,趁机搞得天下大乱,然后全力支持他们新的代言人去争夺天下,李家,就是他们最后甄别、考察过后所选择的代言人。第一,李家同为关陇贵族,也受到过隋炀帝的打压,有共情性;其次,李家的身份有优势(李渊的妈妈和杨广的妈妈是亲姐妹);然后,李渊的太原有地利优势(这个解释起来比较复杂,大家自行脑补),可以作为革命根据地。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实力最强的李密和王世充在洛阳城外打得死去活来(都是争夺隋朝的物质遗产,主要是周边的几个粮仓),而李渊趁机进了关中。而且大家可以发现,李渊进关中,不是一路杀出一条血路,而是吸了一路营养。基本上,所到之处,都是开城投降。顺利得当时在洛阳城外攻打王世充的李密想分兵阻击都来不及。一切看起来,就好像关陇大地和山西高原这两块土地是两亲兄弟一样,太有默契了。

自古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在唐朝以前,还真不是瞎说的。秦、汉、隋不都是这样的吗?得到关陇贵族的倾力支持,李家反隋的核心班底其实就此形成了。所以,李渊才能一年称帝,建立大唐,争霸天下。

但是,在大唐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战功最多的却不是李渊的嫡系班底,而是李世民领导的山东集团。也正是这一点,才导致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

看过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分析文章,反正原因大家都分析过了。所以,我就大致、粗略地说一下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玄武门之变”其实内在逻辑很简单,就是欲望对人性的相互倾轧。

首先是太子李建成的欲望。历史上的李建成绝对不是一个平庸之辈,其能力也绝对是中上之选。要知道,从太原起兵开始,李渊就一直把这个接班人带进关中,包括成立大唐,前期很多奠基工作都是李建成完成的。如果李建成是一个庸才,他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一来他做不了,二来那些幕后人也看不上他。李建成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大家默认也比较满意的接班人(后来为了抗衡李世民的军功,李渊还特意安排李建成出去领兵作战,这就是刻意培养)。但是,李建成这样既有能力又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最容易走偏的就是不安全感。就好比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一样,越有钱就越怕人惦记。当然,李建成的不安全感主要还是来源于他的弟弟李世民实在太优秀了。所以,李建成等不及自己登基,便在李渊的默许下,联合老三李元吉一起打压李世民,甚至想过往死里打。这是“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

其次是李世民内心的欲望。一个人如果太优秀了,却注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很容易演化成一幕悲剧。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之后,父亲带着大哥去关中商议大事,自己被安排在外面发展、笼络势力。这意味着什么,难道李世民不知道吗?李建成是红花,他李世民只能做绿叶。如果李世民不够惊才艳艳、功勋盖世,我想李世民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李建成也不会愚蠢地步步紧逼。李世民凭借自己的盖世才华把山东那些能战善战的猛将和能谋善断的谋士都收归帐下(毕竟吃肉还是喝汤,还是喝西北风,跟站队关系很大),从此李世民这支队伍战无不克攻无不胜。李渊为了便于管理,给李世民成立秦王府,最后为了平衡这个优秀的二儿子的心理,又加封为天策大将军。统一后,更是一度把三个儿子的待遇提到同一水平线,就这么一步一步地刺激着李世民。李世民天天看着“皇帝”这块肥肉就在眼前,但是就是知道自己吃不到,心里那个难受啊!恰好,李渊和李建成时不时还要逼他一下。最后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迟早的事,因为他的欲望已经被刺激得无处可藏,他的后路被逼得无路可退了。这是“玄武门之变”的原动力。

最后是世家大族和功勋臣子们的欲望。玄武门之变之前,大家可以仔细去看看当时的势力分布,李渊身边是关陇贵族的老辈代言人;李建成身边是关陇贵族的年轻代表和自觉站队的功臣;而李世民身边的人除了长孙无忌这样撇不开关系的亲戚(也是关陇贵族),便是尉迟恭、房玄龄等山东功臣。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有功劳、还有情绪、还讲感情。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保留在李世民的阵营中,既是不舍这个年轻英武的主子,也是不甘秦王和自己屈居人下,还是不满李渊和李建成的各种打压,更是不服命运的这种不公的安排。这是一群无路可走的赌徒,关键还有血性、有能力、有勇气。所以,玄武门之变中很多细节都是这帮人提前就帮李世民谋划好了,如在宫中、太子府安排眼线等。到了玄武门之变前夕,他们进劝、甚至“威胁”李世民造反,其实都是计划好的。一等李世民“无奈”地接受,长孙无忌等人就立刻拿出“作战方案”来了,本应发配外地尉迟恭也从密道里钻出来了……这戏演得多好!他们也都是为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前途和命运着想。这是“玄武门之变”的催化剂。

搞清楚了上面这几点,玄武门之变的逻辑就十分清楚了。实际上就是关陇贵族想要巩固他们的控制力,所以李建成是最好的选择,这一点李渊和李建成是默认的。但跟李世民脱不了关系的关陇贵族和立下汗马功劳的山东集团既不甘又不满还不怕,所以只能绝地反击了。可以说,在李渊早期没有对李世民加以控制,李世民和李建成注定只能活一个。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功臣?

搞清楚李唐是怎么建立的和李世民是怎么登基的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终于可以来说说“李世民为什么不杀功臣”这个问题了。

有很多人说,是因为李世民念旧情;是因为李世民太仁慈;是因为李世民太优秀太自信……真的是这样吗?那么,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之后,为什么连他们的家人都不放过?为什么李渊禅让之后,李世民“囚禁”父亲后,探望都懒得探望?为什么李世民不担心手下造反,却不惜强迫修改“氏族谱”,要提高李家的威望?为什么要强迫“五姓七望”和皇室通婚,禁止互相通婚?所以说,我们不能用常理常情去衡量政治。李世民是不错,但绝不会为了讲感情而影响他的权力安全。

李世民不杀功臣的根本原因还是“不能杀”。他除了后来杀参与造反的张良、侯君集,他还能杀谁?杀长孙无忌这样的皇亲国戚、功勋之臣?还是杀尉迟恭、秦叔宝那样的百战老臣、生死兄弟?大家会说,后世的朱元璋不就是这么干的吗?但是李世民这时的情况还不一样,大唐刚刚经历一次内部清洗,政治局面刚刚稳定,不允许太折腾。其次,李世民身边明显是两帮人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杀哪边的人都会此消彼长。

其实李世民的不杀功臣和后世朱元璋大杀功臣的逻辑是一样的,都是围绕着巩固皇权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李唐的江山是关陇贵族扶上去的,李世民不想重蹈覆辙走隋朝的老路,选择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平衡他,稀释他。所以山东集团的功臣存在就很有意义了。

可惜的是,就连李世民也低估了关陇贵族这个影响、控制中国政治数百年的集团了。他们有着超强的掌控力,并无孔不入的发展着。仔细想一下,李世民在进行凌烟阁功臣排名的时候,关陇贵族是不是要优先于关陇贵族?再看看,李世民重立太子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没啥优势的李治,甚至直接对李治说:“你能当太子,首先得感谢你舅舅。”……很多这样的历史蛛丝马迹都表明,李世民当时采用杀戮这么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清算功臣。

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李世民什么也没有做。大力推行科举制、强迫世家大族和皇室通婚、强行提升皇族的士族排名等,实际他一直都在不断地稀释着那些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并用山东集团对其做了一个很好的平衡。可惜的是李世民活得并不长久,等到年幼又“老实”李治登基时,长孙无忌和他背后的关陇贵族又开始坐不住了,借用各种名义打压皇族和山东集团。最后被一直扮猪吃老虎的李治联合心狠手辣、处事果决的武则天和一直隐忍待发的山东集团,出其不意地以雷霆之势,以干预皇室家事为名来了一个当头斩。当然关陇贵族彻底在历史中烟消云散,还要等到那个叫黄巢的人出现,因为他的烧杀政策,烧掉了世家大族的命脉——族谱。

综上所述,李世民不杀功臣,是因为李世民在政治上足够理智,十分清楚当时的政治形势,也能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去缓冲矛盾,与广为流传的李世民太仁慈、太自信关系并不大。要知道李世民可不是一个仁慈的人,政治中也没有绝对仁慈和自信的人。

一点点历史感想

我们不能否认李世民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但我们更不能因为李世民的伟大,就用伟大的逻辑去思考、看待他的每一件事。任何人都是立体的,只要有阳光照射,也就会有阴影。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的时候,要学会跳出自我感觉良好的舒服区,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愿意尝试接受、发现历史的一些“与众不同”。

历史看起来非常的分散,但其实是有非常严谨的逻辑的。所以每一件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是受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影响的,每一个历史人物也很难跳出他们生活时代的内在文化影响。我们解剖历史的时候,要学会从大环境入手,从细微处着力,不要见风就是雨,在表面现象中使劲凑热闹。

#隋唐#李世民#功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