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旻宁随清高宗围猎时的表现深得圣心,天理教事件后其地位更加巩固

2020-12-04新闻7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1820年10月3日),初秋的第一缕朝阳投向北京,顿时将紫禁城装点得金碧辉煌,金水桥下的御河水立即变得清澈碧绿。阵阵秋风拂过,疲惫的各衙门大小官员心怀一振,抬头西眺,西山隐现于晨雾之间,人们的心情开朗起来,因嘉庆帝驾崩而积郁于心底的哀戚之感一扫而光。

紫禁城一改整夜忙碌的气氛,变得庄严肃穆起来,登基大典即将举行。午门外排列着皇帝大驾,驯象、仗马整齐侍立,太和门内外分列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乐队,太和殿前广场各级官员顶翎辉煌,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在太和殿御座南正中案上,陈放着皇帝宝玺。大殿内外香炉里点燃着名贵的香木,轻烟缭绕,异香飘渺,仰望大殿,犹如天阙。

着皇帝礼服的嘉庆帝次子旻宁,在内务府大臣、礼部堂官、内廷侍卫的簇拥下乘舆由北而来。此前,他身着孝服向嘉庆皇帝灵位行了三跪九叩礼,又着龙袍向皇太后行礼。当乘舆至保和殿时,嗣皇帝降舆,步至中和殿升座,首先接受领侍卫内大臣的叩拜。

礼毕,全场鸦雀无声,只有秋风飘扬旗帜的猎猎之声。

礼部尚书在例行公事地检查了全场的准备情况后,至中和殿奏请嗣皇帝即位。在翊卫人员的簇拥之下,旻宁缓步走人太和殿,升座即皇帝位。此时,殿前三声鸣鞭,五凤楼上钟鼓大作,鸣礼官高声赞道:“跪!”上自亲王、贝勒,下到六部九卿、科道翰詹各级官员,均屈立于太和殿前、嗣皇帝的脚下。

道光帝旻宁继位的法理

1、嫡子继位只此一人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1782年9月16日),爱新觉罗·旻宁出生于紫禁城撷芳殿,其父颙琰,时23岁,其母是颙琰的嫡福晋,即后来的孝淑睿皇后。史称“有清一代,皇帝嫡出者,只此一帝”。

旻宁的诞生给紫禁城里带来了欢乐气氛。颙琰刚遭长子夭折之痛,故颇感欣慰。

最高兴的人是已达72岁高龄的“古稀天子”乾隆帝,虽然他子孙满堂,但这位“皇孙”与众不同,因为颙琰早已被密立为皇太子,这样一来,旻宁的出生就预示着皇家统绪的绵延不断,一定程度地消除了自己心中的隐忧。无奈碍于秘密建储家法,这层关系不能捅破,以至无法让人理解旻宁出生有关国本的“重大意义”,乾隆帝只能关起门来“窃喜”。

旻宁出生、成长于乾隆朝末年,花团锦簇的盛世表象还在。

他是祖父的宠孙,父亲的爱子,而且,名为次子,实同长子,又是嫡出,按我国宗法,在未来皇嗣人选中居于十分优越的地位。但他自幼对自己要求极严,处处循规蹈矩,博得祖、父的赞誉、赏识。据称其“生有圣德,神智内充,天表挺奇,宸仪协度”。

这当然是对帝王的夸饰虚美之词,但从旻宁幼年的成长历程中可见确有颇多优长之处。

2、学文习武

按皇家传统,旻宁6岁启蒙入学,从此,除年节、帝后生日外,他都在书房度过。为了培养文能安邦治国、武能驰骋疆场的接班人,清宫制定了近乎“残酷”的皇子教育制度。每天早上寅时(3到5点),皇子皇孙就要进书房温习功课,此时师傅尚未来,天也未亮,几个苏拉、太监们在皇子皇孙们的朗朗读书声中倚柱假寐,残睡未醒。卯时(5到7点),师傅到来,开始授课,未正二刻(13:30)放学。

其间,吃早饭、午饭,休息两次,其具体时间由师傅视课程进度安排,随侍人员不得催促。放学后,皇子皇孙再学满族语文,14岁以上者还要练习骑射以及刀枪器械和拳术,直到日落。

爱新觉罗·弘历

皇帝还随时对书房情况进行检查,就在旻宁进书房的第二年,乾隆帝就将擅自停课的师傅分别处以降职、革职等处分,故师傅不敢懈怠。旻宁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书房中这样度过的,据称其“幼好学,从编修秦承业、检讨万承风先后受读。又与礼部右侍郎汪廷珍、翰林侍读学士徐颋朝夕讲论”。这使之打下了坚实的汉学基础。

旻宁生在深宫,长在盛世,但其习武也十分专心,并小有成效。后来他曾经将所学刀法编成套路,传授给皇子。据其子奕訢回忆,此套刀术共200式,奕訢曾与后来成为咸丰帝的四兄长期演习,并做诗纪曰:“二百连环法,刀传自内廷。霜锋挥闪烁,宝锷式仪型。”从后来多次木兰秋狝和嘉庆十八年(1813年)林清之变中的表现来看,旻宁确实身手不凡。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年仅10岁的旻宁跟随乾隆皇帝行围威逊格尔。满族生活于白山黑水之时,过着游猎的生活,人主中原后,依然刻意保留着这一传统,行围打猎,既是为了冶游,也有锻炼皇子皇孙之意。乾隆帝一生热衷于此,多次行围,规模宏大,每次都要调集上万军士参加,堪称是一次“军事演习”。

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满蒙八旗禁军分两翼对围场进行包抄、合围,当包围圈缩小到一定程度时,便停止行进,但见圈内野兽仓皇突奔,哀声遍野。已经老迈的乾隆帝象征性地射出一箭后,围场上爆发出一片海啸般的欢呼声。皇子皇孙、王公近臣、随扈射手策马杀向前去。

威逊格尔围场上龙旗翻飞,人喊马嘶。10岁的旻宁在谙达等的簇拥下佩剑携弓,驰骋于围场之上。突然,一头惊慌失措的鹿被轰出了丛林,狂奔乱窜,不知所归。旻宁手疾眼快,弯弓搭箭,直射奔鹿,鹿应声而倒。围场之上立即欢声雷动。80高龄的老祖父乾隆帝兴高采烈,赐旻宁黄马褂一袭、翠翎一支,并咏七律一首以志此事:“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

乾隆帝看到10岁的旻宁初围得鹿,不由忆起自己12岁时,跟随祖父康熙皇帝木兰秋狝,射得黑熊的往事,故有“所喜争先早二龄”之句。就像康熙皇帝疼爱自己那样,乾隆皇帝对这位幼孙也十分疼爱。

旻宁在嘉庆诸子的非凡地位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将皇位传给颙琰,改元嘉庆,自居太上皇。这样一来,旻宁的地位自然与众不同。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崩,嘉庆帝始掌握国家政权,在办完了诛杀和珅这件大事之后,于四年四月初十日密立旻宁为皇太子。

从此,对其刻意培养,关怀备至,“屏窥测,杜猜疑,用意深远,见于毓庆宫题吟者,不啻再三。而长夏延凉,则有瀛台读书之命;仲春肄武,则有南苑习围之命”。嘉庆十三年(1808年),旻宁嫡福晋去世,嘉庆帝特命座罩用金黄色。此外,陵寝荐享、郊坛祈报,旻宁或随行,或恭代。

爱新觉罗·旻宁

由此可见其在嘉庆诸子中地位的不同。旻宁也不负重望,尤其是在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的事变中更显示出了“智勇”的一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皇储地位。

在乾隆晚年,国力不振,矛盾尖锐,王朝衰落大势已显露出来,而封建社会没落的历史规律更无情地制约着王朝的走势。作为社会病态的一种表现,民间秘密结社活动日见频繁,其屡仆屡起,生命力极强。乾隆晚年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虽然被扑灭,但其变换名目,继续活动于北方。攻打紫禁城的天理教实际上就是白莲教。

这次活动的首领之一林清是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他加入了荣华会,以行医为名走村串户,宣传白莲教的“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的八字真言,成为教主,又向教徒敛钱,名曰“种福”,开出了“借一还十”,“输百钱者得地一顷”的空头支票。

随着势力的壮大,他逐渐产生了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念头。不过,林清头脑尚较清醒,知道以其力量远不足以成就帝王之业。于是,他找到了以木匠手艺精湛而著称的河南九宫教的首领李文成,二人一拍即合。经过推算,确定了将在“酉之年,戊之月,寅之日,午之时”起义的吉期,即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为此而广联会众,合并而成天理教。恰在此前后,天空出现彗星,他们趁机制造谣言,一时风声四起,参加者日众,甚至有太监也加入了进来。

但由于参加者鱼龙混杂,自然事机不密,无论是在河南,还是在京师一带,李文成、林清要做皇帝的事在民间流传,甚至在儿歌里都体现出来了,故清统治者的官员中也有所耳闻,河南滑县的地方官将李文成逮捕下狱,但此事林清不知,依然准备按计划起义,而北京地区的各级官员碍于太平盛世,不愿相信,更不敢多事,结果没有一点准备,木兰秋狝也照常举行。林清闻讯万分高兴,因为这正应了他的“酉之年,戊之月,寅之日,午之时”的推算,嘉庆帝一走,京师空虚,趁机起事信心十足。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近百名天理教信徒混进北京,他们决定由太监为内应,分别由东华门和西华门进入紫禁城。正午时分开始行动,结果东华门守军警觉得快,及时关闭了城门,只有五名天理教信徒冲了进来,被禁军擒杀;而西路却得手了,共有五十余名信徒冲了进来,几个教徒跑上西华门城头,插上了“大明天顺”的旗帜,这是起义开始和召唤援军的信号。此时,林清正在黄村,等待事成的好消息。

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本来,他随嘉庆帝一同木兰秋狝,但奉旨提前回京,恰逢此变。当时,宫内一片混乱,后妃哭号,太监鼠窜,集合起来的军力不足百人,又不知贼匪人数、趋向,不敢贸然出击,闻讯赶来的王公大臣也一筹莫展。在此关头,旻宁下令各门戒严,又派人去调集援军,然后命人取来腰刀、鸟枪、撒袋,迅速披挂停当,站在养心殿的台阶上,紧张地四处张望。

起义军的主攻目标是“金銮殿”,但由于道路不熟,沿途又遭阻击,所以,当到达隆宗门时仅剩十几个人了。此时隆宗门已紧紧关闭,起义军见撞不开门,就攀墙而上。旻宁听到撞门声已提高了警惕,抬头四望,忽见五六名义军已攀上养心殿对面御膳房的房顶,他果断地举枪射击,一名义军中弹坠墙而亡,旻宁随即又将另一名手执白旗,似在指挥的义军头目打落。其他义军见受到阻击,纷纷退下阵来,此时增援的禁军赶到,在隆宗门外乱箭齐发,逃跑不及的义军被射杀在纷飞的箭雨之中,其中一箭射中了隆宗门的匾额,该箭头至今仍然嵌在那里,近二百年的风雨剥蚀使之已锈迹斑斑。

旻宁令禁军乘势在大内搜杀残余义军,又至储秀宫安慰皇后,命三弟不许稍离左右,在西长街布置警戒,以保卫皇后安全,然后飞章上闻,向嘉庆帝报告这次事变的经过。而此时,清军在紫禁城内的搜杀仍在进行中,直到次日,才彻底肃清宫内。

十七日,在家中静候佳音的林清被拿获归案,而李文成此时已被党羽劫出牢狱,正在河南闹得如火如荼,清政府倾力镇压,才获成功,这是后话。

爱新觉罗·颙琰

十六日,嘉庆帝接到奏报,惊呼“大内突有非常之事,汉、唐、宋、明之所未有”,下诏罪己。同时对旻宁备加称赞,将其封为智亲王,加俸1.2万两,所用鸟枪曰“威烈”。

旻宁上折谢恩,表示“事在仓促,又无御贼之人,势不由己,事后愈思愈恐”。显示出一种不矜不伐的高贵气度。

经此事变,旻宁进一步树立了威信,巩固了皇储地位,其特殊身份已是公开的秘密,只是碍于秘密建储制度,没有人敢于议论而已。

当旻宁在中和殿升座,首先接受领侍卫内大臣的叩拜,然后缓步走向太和殿,入殿、升座即皇帝位的短暂过程中,他一定是感慨万千而又雄心勃勃。在清代帝王中,旻宁是读书最多的皇帝之一,历史上圣主贤君的故事烂熟于胸,目睹嘉庆帝改革失败,王朝没落的现实,他肯定有一套安邦治国、挽危图存的策略和抱负。

当然,他心中想了些什么,后人只能妄加猜测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旻宁无论如何设想不到在其统治期间,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开始汇入世界潮流中去,而清王朝丧师失地,一蹶不振,直至江河日下。

#清朝#乾隆#旻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