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戚夫人夺嫡惨败,除了她与吕后的实力差距,刘邦的责任也小不了

2020-12-04新闻3

公元前195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叱咤风云的汉高祖刘邦驾崩,他的嫡长子刘盈登上皇帝的宝座,顺理成章的,她的母亲吕后成了大汉帝国的皇太后。

汉高祖刘邦。

对于吕后来说,她最终赢得夺嫡之战的最终胜利,精神高度紧张的她,终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高高兴兴的去迎接属于她的荣耀。

而对于失败的戚夫人母子,这一年注定是他们漫漫长夜的开始。他们最重要的保护人刘邦撒手人寰。留下的是一个与他们有着深仇大恨的吕太后。此后的时间里,他们俨然已经成为了待宰羔羊,只能选择接受这可怕的事实。

回顾这场夺嫡之战,作为失败者的戚夫人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获胜,虽然困难重重,虽然她与吕后之间有着巨大的实力差距,但刘邦是站在他这一边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但即使如此,这次斗争还是以戚夫人惨败收场,那么戚夫人为什么会输得这么惨?她的失败又为什么和支持她的刘邦有什么关系呢?吕后与戚夫人综合实力的对比。

毋庸置疑,戚夫人的失败和她与吕后之间巨大的综合实力差距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作为夺嫡之战的交战双方,两人的实力差距的确十分悬殊。

史料对于戚夫人的记载是非常少的,但是通过其中的只言片语,还是可以模糊的展现戚夫人的形象。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由此可见吕后为保自己的儿子,也是费尽心机。

戚夫人是个年轻的才女子,其主要能力集中在歌舞,文学这些艺术方面,从其被囚永巷所作的《舂歌》就可以看出。这首诗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一首千古绝唱。由此也可以看出戚夫人更像是一个感情细腻,内心敏感的小家碧玉。但这种性格的人是不适合掺和到凶险的政治斗争中的。同时,戚夫人的政治才能是非常平庸的,而他的目标却是挑战难度最大的嫡位。这是很明显的野心与实力不符。

势力单薄是她的另外一个不利因素。戚夫人在朝中是没有什么支持者的,更别说自成一派的强大势力的全力支持了,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不干政的后宫佳丽,而皇位之争很大程度就是争夺者势力的角逐。

这首诗语音质朴,感情真挚,朗朗上口,一个被污辱的弱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而反观吕后,她俱有不逊色于刘邦的政治才能,这也是吕后取胜的关键所在。吕后在得知刘邦想要废除太子的想法后,并没有和刘邦发生正面冲突,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这是非常明智的,因为正面冲突只会增加刘邦对自己的反感和坚定他废太子的决心。

吕后是通过给刘邦设立障碍的的方式,让刘邦知难而退。她除了利用自己已有的力量给刘邦施加压力,更多的是利用大臣,和社会舆论给刘邦施加压力。

因为她明白,刘邦这个人是讲道理的,对手下大臣的意见都是非常重视的。于是就发生了这种情况:刘邦几次卯足了劲的去废太子,结果还是被大臣们一反对,就打退堂鼓了。和叔孙通,周昌,张良这些大臣讲道理,刘邦是不可能有胜算的。

刘邦对于社会舆论也是非常重视的,因为社会舆论很大程度代表了老百姓的意愿,他想要江山永固,就必须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而中国古代的权力继承,主流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点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废嫡立幼是经常被社会所谴责。(嫡长子继承制可以稳定的过度权力,有效规避政治斗争。)而刘盈是实打实的嫡长子,又无过错,无端被废,于情于理,是说不通的。所以刘邦废太子这件事所面对的舆论压力尤其大。

而吕后聪明就聪明在这些声音直接的传达到刘邦哪里。让他知道,反对废太子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意见,而是大臣和广大老百姓的意见。面对这巨大的阻力,刘邦自己也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吕后

相比于戚夫人,吕后是拥有自己的势力,主要由她的娘家人组成,即吕氏外戚派,以吕后为首,和他两个封侯的兄弟为骨干组成的。这股势力在刘邦时期说不上太强大,但是在朝廷中有一席之地的。一人面对一派,这绝对是够戚夫人喝一壶的。吕氏外戚在夺嫡之战中也是出了很大的力,比如张良就是被吕后哥哥胁迫着帮吕后出主意的,商山四皓的加入也很有可能有吕氏外戚的助力。

在实力面前,戚夫人是远远被吕后甩在后面的,但这并不代表着吕后就占据着太大优势,因为在夺嫡之战中吕后是非常窘迫的,就比如她向周昌下跪,胁迫张良,这些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只能证明她是被逼到墙角的,无可奈何,毕竟谁想放弃自己的尊严呢?而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戚夫人有汉朝实际统治者刘邦的支持。

但是,戚夫人夺嫡失败,刘邦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刘邦的责任。

刘邦是戚夫人的队友,但绝对不是一个好队友。

过早立太子。

废太子的前提条件是太子的位子上有人了,而把这个位子交给刘盈的,正是刘邦,他在还是汉王的时候,就将刘盈立为了王太子。

公元前205年,六月,刘邦立嫡长子刘盈为王太子,命令其镇守烁阳,诸侯之子在长安者,皆为太子宿卫,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登基称帝,汉王太子也理所当然的升级为皇太子。

而刘邦正式提出废太子的时候是公元前197年。也就是说刘盈已经在太子之位上盘踞了八年之久。

汉惠帝刘盈

立谁为太子,就是向全天下声明,这个人将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相应的,以太子为中心的利益集团也会逐渐形成,并随着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壮大。同时,太子,在天下百姓心中的影响力也会逐渐扩大,因此,废太子的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动静会非常大。在立太子那一天起,刘盈的势力就在不断提升,历经八年时间,他背后的利益集团早已经盘根错节,难以撼动。

而且,刘盈的母亲吕雉是皇后,是一个超级政治强人,这又是一大优势。谁要动她儿子的皇位,难如登天。

但是刘邦如果没有那么早立太子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候讨论的就不是难度极大的废太子,而是刘邦能够把握的立太子。

要知道刘邦共有八子,而立太子的时候,只有长子刘肥和次子刘盈,刘邦当初火急火燎的立太子,到后来发现自己心中有了更合适的太子人选的时候,刘盈已经在太子之位上稳如泰山了。

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刘邦如果不那么早立太子,或者干脆不立太子,就不会有现在废太子这么多麻烦了。终究是人算不如天算。

虑事不全。

刘邦最大的错误就是在没有绝对把握下,就许诺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的告诉戚夫人,并且公开挑明想立赵王为太子。他的这一举动是非常不理智和欠缺考虑。

要知道,几人能在至高无上权力面前保持冷静,戚夫人是是个年少无知的普通人,不懂得加入这场游戏的后果是什么,在触手可及的无上权力的诱惑下,她毫不犹豫的加入了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她是被刘邦给拖下水了。

刘邦第一个欠缺考虑的就是:自己剩下的时间里能不能够废掉太子。刘邦想废太子的时候已经是公元前197年了,距离他去世的公元前195年满打满算最多也就两年时间。而且刘邦久经沙场,身体上的伤病极多,在他想废太子的时候,他就随时有一命呜呼的可能性。而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已成气候的太子皇后集团。

在明知道戚夫人的综合实力的情况下,还是将戚夫人拖下水。戚夫人的综合实力和吕后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差距实在太大了。在韩信彭越事件上,吕后的狠辣,残忍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应该知道,如果废太子没成功,吕后会怎样残忍的对待戚夫人。

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梁王彭越,被吕后剁成肉酱。

而且,废太子这件事一旦挑明,戚夫人与吕后会瞬间成为水火不容的死对头,但他偏偏还是没有绝对把握。这不是主动给戚夫人拉仇恨吗?

而且刘邦给出了承诺,年幼无知的戚夫人信以为真,见刘邦没有兑现,反而闹得更凶,这更让让吕后恨的牙痒痒。更是进一步激化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刘邦对自己的家务事,处理的是非常糟糕的。

优柔寡断,没有下定决心。

废太子这件事虽然难,但并不代表不可能做到,就拿刘邦的后代来说,汉景帝和汉武帝。他们都废过太子,而且其难度并不比刘邦的小,但刘启和刘彻都下定决心,不计代价。毫不拖泥带水,尤其是汉武帝废太子。在长安都打起了仗。牵连之人更是数不胜数。但汉武帝连眉头都没眨,直接逼死了亲儿子和皇后卫子夫。汉景帝也不遑多让,废栗太子的动作也大得出奇。因为他们知道,废太子这件事不能拖,要的就是快刀斩乱麻,这样才能让对国家伤害最小化。

而刘邦与他们相比就差得多了。他废太子一波三折,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周昌劝劝,他就打退堂鼓了;后来再鼓起勇气,叔孙通又来了,他又退缩了;后来商山四皓来了,他直接就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这要放在汉武帝身上,来几个,杀几个。商山四皓算什么,不就是又多了四个人头罢了。

汉武帝刘彻

而且刘邦是戚夫人唯一的支持者,他一放弃,活着的时候吕后虽然不敢乱来,但他死了。凭借戚夫人怎么可能对付得了如狼似虎的吕后,他这是完全就是送羊入虎口。商山四皓的到来,也表示刘邦的彻底放弃,自此玩,戚夫人母子的悲惨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毒杀赵王刘如意,将戚夫人变成人彘。后话

总而言之,这场夺嫡之战,以戚夫人的惨败告终。戚夫人的失败,除了戚夫人与吕后两人之间巨大的实力差距,戚夫人最重要的队友刘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有客观的有主观的。

刘邦自觉的不自觉的做法,都为戚夫人的获胜增加了难度。有一点可以肯定,刘邦没有为此竭尽全力,不惜代价。他在夺嫡之战的表现是畏首畏尾,优柔寡断,这与优秀的政治家刘邦判若两人。但这是可以说得通的。

刘邦是皇帝,还是开国皇帝,他深深的知道建立一个国家与建设一个国家的不易,他对自己的江山看得比什么都重,他优柔寡断,畏首畏尾还是怕自己的做法会断送了他汉家天下,秦二世而亡,一个庞大的帝国的崩溃可能就在旦夕之间。他不敢赌,他爱江山甚过爱美人。

除了人为因素,客观因素也是无法忽视的,历史上是吕后赢了,但如果是戚夫人赢了,她会放过吕后吗?这个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无论是谁赢了,失败的一方的结局都是悲惨的。为什么呢?因为古代野蛮的权力的继承制度不容许成功者仁慈。胜利者赢得了权力的同时,他还需要去维护权力。残忍的的对待失败者,无疑是维护权力的一种方式。一家之言,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不胜感激,如有其他意见,欢迎留言评论交流,求同存异,一同去接近真理才是好的选择。?

#楚汉#君王皇帝#刘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