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慢行的绿皮火车:承载着情怀和回忆 开往温暖的新生活

2020-12-04新闻6

高铁快速发展,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但依然有很多人日常出行、出入主城需要依靠绿皮火车。而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曾经沉寂的绿皮小火车逐渐升温。虽然时速慢、设施简单,但“况且况且”的绿皮车充满着乡土情和人情味,成为很多人出游的选择。

绿皮火车,串起温情慢生活

“齐古慢”:我国最冷的“雪野火车”

中国最北的公益慢火车古莲到齐齐哈尔的6245次列车开行到现在已经42年,全程923公里,途经57个站所。而它的硬座票价只有49元,平均每公里不到6分钱。

古莲乘降所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古莲林场,是我国铁路网北方最末端的乘降所。每天13时15分,6245次列车从齐齐哈尔站出发,在零下40多度的极寒中穿行于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腹地,大大方便了当地山区居民和林业工人的生活和出行。据当地人介绍,大到蔬菜米面,小到一针一线,大雪封山、公路封路时,这趟车就成了百姓进出大山唯一的交通工具。

甘肃绿皮火车:运行48年最低价1元

图片由兰州局集团公司宣传部提供

从白银西开往长征的这辆7515/7516次列车已运行48年,仅4节车厢、8个站点;最低票价仅1元,最高6.5元。

自上世纪90年代7515/7516开行以来,至今已近30年,却从未涨过价。吴家川站站长介绍,这列车曾是沿线村民的“致富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乘客主要是老年人和学生,已成为沿线老百姓的“铁路公交车”。

“秦岭最美民生小慢车”:连结大山深处和城市的纽带

秦岭6063次火车,也就是人们口中的“秦岭小慢车”,穿行在秦岭和大巴山区已半个多世纪。火车沿线停靠38个站,走满全程350公里需要12个多小时。这辆最高时速仅70公里的“小慢车”,一直是连结大山深处和城市的纽带。这趟列车始发陕西宝鸡,终到四川广元,途经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全程仅售21.5元,最便宜的票只要1块钱。

这辆“慢火车”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蜿蜒曲折的线路和沿途的山峦美景,为了满足了村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6063次列车经过专门改造,专设“惠农车厢”“通学车厢”等,以方便村民卖货、孩子们上学路上读书。“小慢车”每站必停,沿途的村民们可以在车上做点小生意,工作人员还贴心地为老乡们提供农产品供求等信息,方便货品买卖。

淄博到泰山的“庄户列车”:由铁路职工通勤列车变为扶贫列车

淄博至泰山的7053次列车是一趟在辛泰铁路线上开行了40多年的绿皮小火车,它因特殊的线路和实惠的票价深得淄博南部山区老百姓的喜爱,因此这趟绿皮小火车被淄博人亲切地称为“庄户列车”。

7053次列车全程24个站,能做到每到一个乡镇都停,还选择性地停一部分村子,真真正正做到了“站站乐”。山里的老百姓上来坐一站,只要1块钱,直接在车上买票,给当地山区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为山区百姓出行的首要交通工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趟列车逐渐成了很多户外旅游者的“专列”,无论是休息日还是寒暑假,都有很多驴友前来体验这趟列车。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退役绿皮火车上的“慢时光”

如今,随着现代交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慢下来在缓缓行驶的绿皮火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掠过,放松心情,静静享受这一刻的“慢”生活,也成了一件许多人向往的事。于是很多绿皮火车从铁路上“开”到了城市中,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承载着怀念旧日时光的情怀。

位于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内的火车餐厅已经在学校“停”了好几年。其中一列火车的第9节车厢,是曾经的“齐鲁号”双层火车上的一部分,这种火车上世纪90年代运行在济南—青岛间,是当时胶济铁路线上最为常见的绿皮火车。火车餐厅由这几部分拼接而成,有浓郁的时代特征。这里不仅供人们吃饭、游玩,还能够让人们近距离感受铁路文化。

在广西柳州,有一个利用两节内燃机车车厢改造而成的书吧,车内设置有纸质书籍1000多册及电子书,并安装空调、绿植等设施,可同时容纳一百多人就坐阅读。

在西安,一辆绿皮火车被改造成了一个超市,老板是一位00后年轻人。车厢外还张贴了温馨提示语,为居民带来独特的购物休闲体验。

山东东营,绿色的火车皮“开进”了东营区海通路的马路边,这里也将成为新的街边休闲打卡地。

成都的二仙桥公园内,一辆绿皮火车停在轨道上被改装成为火锅餐厅,车厢内装修精致典雅充满怀旧气息创意十足,令人耳目一新。东郊记忆附近一处公园里,有一列绿皮火车被改装成茶坊,被茶友称为“绿皮火车茶坊”。

从前,大部分绿皮老式火车“退役”后,往往被当做废铁处理,但其实这些列车都是蕴含着浓厚的历史色彩、有保留价值的工业遗产。如今,工业遗产与旅游、餐饮等休闲业态结合的新颖形式,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城市中的别样景观。餐厅、图书馆、民宿、茶馆……把旧火车改造重新利用,既保护了工业遗产,又形成了新的文化亮点。

“慢火车”带着温暖穿行在四季

高铁快速发展,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可还是很多人选择绿皮火车,这些“小慢车”是衔接城市快节奏与乡村慢生活的纽带。对于有的乘客来说,火车仍是他们到主城的重要交通工具,担负着保障沿线居民每日通勤、出行的职责;有的乘客则专门去乘坐绿皮火车,为了旅行、欣赏沿途美景、追忆过去的情怀。

绿皮慢火车,不只是诗和远方,更是有些地区的百姓与外界沟通唯一的桥梁。穿行大凉山的5633/34次扶贫列车被彝族老乡们亲切地称为“赶集车”“致富车”“求学车”。如今,老乡们不仅不愁吃不愁喝,也更爱美了,他们的穿着越来越时尚,逢年过节的时候,有很多彝族老乡穿着民族的盛装在车厢里面对歌、拍视频,展示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铁路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开发号召,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开好公益性“慢火车”。这些“慢火车”静静地履行着它的使命,在方便沿线老百姓出行的同时,更如“绣花针”般地帮助大家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坚韧前行。移动的车厢彷佛一个个流动的村庄,承载着山里人家脱贫的梦想。无论时代的进程多么快,高铁的发展有多快,这一趟趟绿皮车依然承载了几代人奔忙的脚步和幸福的回忆,风雨无阻地行驶。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杨童童 综合新华社、中国日报、CGTN、鲁中晨报)

#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