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从家长里短到法理人情,淮南这群“老娘舅”不简单

2020-12-04新闻12

【民主与法制报】安徽淮南:“老娘舅”特色调解品牌遍地开花

拉拉家常、叙叙乡规,用最朴实的语言、用接地气的方式就能化解矛盾纠纷……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镇有这样一个调解中心——由三名在当地声望高、辈分长、熟乡规、知民俗的退休老同志组成,平时在这里唠唠嗑就能让矛盾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山王镇地域广、人口多,城乡交错、汉回杂居,曾经相邻权益、宅基权属、土地承包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层出不穷,长期以来镇村干部的主要精力被民事纠纷和信访问题所牵扯。于是,2011年时,山王镇党委、政府结合当地“娘亲舅大”的习俗,积极借鉴外省经验,成立了“老娘舅”调解小组。“老娘舅”调解小组十年来共化解各类纠纷380余件,其中重大信访隐患46件,经司法确认的案件共78件,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此外,“老娘舅”正在八公山区内进行推广,逐步发展成具有淮南特色的调解品牌。

跨省调解 真情解开村民心结

据了解,如今,“老娘舅”不仅在调解中心为人民排忧解难,而且会定期前往信访部门,与信访接待人员两方合力,共同化解群众问题。

信访中心工作人员接待群众 吴灿东/摄

八公山区山王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张铁军告诉记者:“两会期间,我们镇上的孔集村村民反映孔某与另外四户村民签订租地协议租用土地,四年来孔某未支付任何费用,有村民向其索要承包费用时,沟通未果,并产生肢体冲突。四户村民到镇信访办反映此事,并扬言不妥善处理就要越级上访,在当地造成了负面影响。”

后来,镇信访办与孔集村委会联系,通过实地走访,询问调查,证明村民的上访情况属实。经过调查,得知孔某在浙江打工,于是化解镇信访办一边安排工作人员逐户逐人上门做思想工作安抚村民情绪,一边与“老娘舅”金牌调解员——74岁的郑文卿立即赶往浙江,找孔某进行调解,白天没人,就晚上上门谈心,面对冷嘲热讽,始终坦诚相待,真心换位思考。经多次耐心调解,孔某同意将所承包的土地还给村民,所欠承包费用一次性付清,避免了矛盾激化和群体访事件发生。

走访入户 真心化解家庭矛盾

“镇上比较多发的矛盾是关于赡养的,但是赡养纠纷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分析总结了一些实际经验,发现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类,因为山王镇很多青壮年都在外地务工,他们的父母留在这里,虽然每月赡养费用都会准时到账,可是老年人长期得不到陪伴,就会埋怨子女。对于这种双方态度并不激烈的,我们会打电话给那些子女,表达父母对他们的想念,人心都会软的,他们听了也会感动的。第二种,子女完全不管父母的养老问题,赡养费用和亲情关怀都缺位,这种就必须把法律条文念出来,态度还得强硬,直到他们松口答应赡养,另外还需要进行司法确认,防止当事人事后拒不承认。”“老娘舅”人民调解中心的成员张学茂这样说道。

“老娘舅”调解中心成员张学茂正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 吴灿东/摄

2020年上半年,山王镇一位步履蹒跚的金老太太找到镇信访办,哭诉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生活无依无靠。了解事件后,信访办工作人员尽力安抚其情绪,并立即到村里调查情况,发现老太太早年丧偶,有2女2子,均已成家立业。长期以来,两个儿子负责赡养金老太太,然而长子去世后,无人愿意再照顾老人。

后来,镇综治中心、司法所、“老娘舅”共同调解,共同发力。找到老人的3个子女后,面对面地做工作,指出赡养老人既是儿女应尽的法定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们也有儿有女,上行下效,将来你们的子女也这样对你们,你们该怎么办?”——一语惊醒梦中人,老人儿女惭愧地低下了头。耐心劝导、真情化解,让子女认识到了亲情的可贵,承认了错误,达成了赡养协议。

事前发现问题 避免矛盾发生

“老娘舅”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事后调解矛盾,如今在很多方面已经能够事前预防矛盾,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山王镇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思路, 将“老娘舅”调解员列为镇征地拆迁工作队成员,发挥人民调解预先性、 非对抗性、灵活性的特点,为项目建设和征地拆迁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老娘舅”参与征地拆迁,能够发挥他们熟悉镇情村情民情的优势,通过走村摸底,掌握拆迁群众潜在的顾虑和反映的共性问题,对存在的矛盾隐患和牵扯的家庭纠纷等,及时分析研究,做到矛盾纠纷早知晓、早谋划、早研判。有时存在群众对征地拆迁工作不理解、对镇村干部不信任等现象,“老娘舅”们能主动站在“第三方”立场,找准症结难点,权衡各方利益,在财产分割、房屋分配、补偿方式等问题上采取灵活方法,促使矛盾纠纷巧妙化解,征地拆迁任务顺利完成。

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整整十载,“老娘舅”牌调解方法的社会认可度、群众公信力不断提高。淮南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王友在谈到“老娘舅”时说道:“实践证明,‘老娘舅’调解工作模式符合地区实际,群众乐于接受,成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零距离服务群众的基层工作新模式,为推进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除此以外,我市在反邪教领域也不断探索,我们一定铲除一切影响社会平安和谐的负面因素。”(民主与法制报 记者 王琪钧 吴灿东 唐静)

【安徽新闻联播】仲裁调解定纷止争

为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池州市积极引入仲裁法律制度,解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真正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满意度。

【法治时空】因地制宜 设法为民宿开通绿色通道

黄山作为旅游城市,宾馆、民宿的数量非常多,由于民宿近几年来越来越热,关于民宿的执照派发问题越发成为了主管部门头疼问题,黄山市率先在全国作出了创新,为民宿的发展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安徽日报】用温情解心结化纠纷

走进“一站式”检务大厅,“温暖控申”的标牌十分醒目,检务工作区规范有序,设置有集体访接待室、检察长接待室、远程视频接待室、心理咨询室等分区,安装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安检系统、监控系统等电子设备,购置饮水机、寄存柜并提供联系卡、老花镜、防冻霜等便民利民用具,使来访者能直观感受到控申接待保障的“现代化”和“实用化”。这是记者近日在池州市检察院采访时看到的场景。

“温暖控申”,是池州市矛盾纠纷化解“温暖”系列品牌之一。据了解,近年来,池州市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创建了矛盾纠纷化解“温暖”系列品牌。通过创建法院“温暖家事”、检察机关“温暖控申”、公安机关“温暖联调”和司法行政机关“温暖调解”品牌,设计品牌LOGO,增强品牌辨识度,发挥好品牌示范引领作用,创造性地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

“我们建成了集接待、服务和办案为一体的工作区,坚持规范接访,实现流程再造。”池州市检察院负责人介绍说,为强化窗口思维和服务意识,全市检察机关推行了“五四三二一”接访工作法,即不分职业、不分问题大小、不分诉求难易、不分态度好坏、不分来访次数;借“望闻问切”之法,善于观察、善于倾听、善于询问、善于疏导;兼顾说透法、讲通理、融于情;体现两颗心,用心办理每一起控告申诉案件,展现每一次的热心服务;努力实现让来访群众“只跑一次”。通过“标准化”印象塑造,使来访人在相对放松氛围中把情况说清、把来意道明。准确区分是涉法涉诉还是普通信访,作出导入诉讼程序、内部移送、分流其它单位、释法说理等不同处理。一位前来办事的群众表示,虽然问题不一定能马上就解决,但他们态度热情且耐心倾听,让人心里感到很舒服、很温暖。

同样温暖着人心的还有该市法院推行的“温暖家事”品牌。明亮的房间里,别致的布艺沙发,漂亮的茶几,墙壁上张贴着一幅幅蕴含深意的图片,窗帘、绿植点缀其中,充满着家庭的温暖、和谐的元素。如果不是桌面上“原告”“被告”“审判长”等标牌的提示,进到这间屋子的人,会误以为走进了谁家的客厅,但这里却是法院的家事法庭。在这里,大量的家事矛盾纠纷被消弭于无形。

在接待好上门群众的同时,池州市在“温暖”系列品牌创建中,还不断延伸工作触角,在矛盾比较突出的乡镇(街道)、村(居)逐步设立“温暖调解”联络点,方便群众就近表达诉求。据了解,目前,池州市检察院“温暖控申”品牌建设经验已在全省推广。

#拆迁#赡养费#养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