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爱国贼翁同龢,说的话句句大义凛然,但做出的事件件都让国家受难

2020-12-04新闻19

作为李鸿章的死对头,在中堂大人实干家历史形象不断被举高的今天,翁同学自然是被大家钉在了耻辱柱上。但事实上,这是典型的编故事手法,为了抬高某一个人,而故意去贬低一个人。历史上真实的翁同龢,没那么不堪。

要知道翁同龢乃是正儿八经的状元出身,学富五车,纵横官场近半个世纪,两任帝师,行走军机处,成为清朝政坛的核心人物。这样的人,怎么会没点儿东西?

首先翁同龢一生清廉,而且刚正不阿,一心为国为民,绝对是个好官。其当官儿这几十年来,干了不少实事儿。

比如,其在担任刑部侍郎期间,亲自为当时轰动全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翻案,令冤案得以平反。这不仅仅是忠于职守,更是为平民发声。而他在入值弘德殿期间,更是多次直言进谏,指陈时弊,是当时朝堂上少有的直臣。

在还有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乃是由他支持创办的,当时银行没有营运资金,是翁同龢从其掌管的户部拨出100万两“生息官款”存于该行;而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也是在他的提议下开办的。此外翁同龢还主张废除科举,开经济特科,并赞同维新派提出的裁绿营、练新军、办学堂等新政。

至于私德方面,翁同龢更是毫无破绽,其人一不贪财,二不弄权,更无利用权力之便,为自己牟利的贪官行径。

他这辈子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藏书,当时的俸禄大多用来买书,甚至为了一本《集韵》更是屡次上门求书,还为此付出了自己大半年的积蓄。而他的藏书某种意义上也保留住了中国的文脉,于民族有功。

值得一提的是,翁同龢估计没有想到,百余年后,其五世孙翁万戈,却是将近两百件家藏捐给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想来也是令人惋惜。不过,这也不是翁同龢能决定的,毕竟对于他来讲,一切早已经尘归尘、土归土。

但就翁师傅个人而言,无论为官还是做人,那都问心无愧。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品行,翁同龢才会被奉为清流领袖。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清流”是个贬义词,在政坛腐败、百姓疾苦的晚清,以翁同癖为首的这群人,确实是官场上的一股清流。他们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体恤民情,绝对算是百姓眼中的好官。

相较之下,咱们的中堂大人,可没少利用职权敛财。

所以“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句晚清名联,上联是真,下联是假。

事实上,世人对于翁同龢的讨厌,更多的是因为他和李鸿章不怎么对付。当年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临战溃逃,清文宗震怒之下严办翁同书。于是他的父亲翁心存也因此一病不起枉然长逝。翁同龢认为这些都是李鸿章的奏章惹下的祸,因而结仇。

后来翁同龢长期利用自己治辖户部,总管财政的权力限制北洋水师经费支出。是故,有说法称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是因为翁同龢因为私怨,而克扣北洋水师及淮军军饷。

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靠谱。翁同龢这种人,虽然保守,甚至于迂腐,但却是君子,公报私仇这种事儿,他多半不会干。

翁同龢确实经常限制北洋水师经费,但都是有原因的。翁同揆作为户部尚书,总管的是全国财政,而不是北洋水师一家的提款机,所以钱款调度,都要从大局考虑。不能说北洋水师要多少,就给多少。

比如光绪十三年(1887年),翁同龢奏请海军停购船械事,乃是因为当时黄河郑州段决口,需要调拨钱款赈灾,一面是海防,一面是民生,孰轻孰重?反正我认为翁同龢此举没有任何不妥。

更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军费限制其实都是在甲午战争之前,甲午战争爆发后,翁同龢也知道战事紧急,于是大开绿灯,一切北洋优先,立即向总理海军衙门拨银650多万两。

李鸿章军队需要时刻训练,需要更新给养,向朝廷要钱并没有错。但翁同漪站在自己的立场,为国家当会计,精打细算也没有错。

大家不应该以此来对其苛责。

当然了,我们不能说翁同龢就完全洁白无瑕了。他的政治才能不够,手腕不强,本性又温厚懦弱,只宜当作育人才的太平宰相,不宜处乱世,更不堪做大事。

尤其是在风云变幻的晚清,作为政坛的核心人物,他的政绩作为,在那个需要变局的时代是不够的。换句话说,他缺乏应对这个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能力。尤其是其迂腐的文人作风,易生误国坏事之举。

比如甲午战争期间,其作为主战派,盲目自信,缺乏大局判断能力。只知道一味的空喊口号,却不了解战场上巨大的实力悬殊。虽然话句句都是大义凛然,但做出的事件件都让国家受难,说他是“爱国贼”倒也没错。即使没有北洋军费这码事儿,甲午战争的失败,他也是要负责的。

所以,对于翁同龢的评价,有德行,但缺能力。当个帝师大儒,治学育人,绰绰有余。但是主导国政,掌天下兴衰,确实是差了些。从这个角度来讲,称其平庸,也不为过。

但是话说回来,晚清之处境,乃是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处理好的。晚清的灭亡的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翁同龢这样的人身上。他所面对的人群,所面对的世界,是如此错综复杂,是如此险象环生,早已超出他的能力范围。

纵观翁同龢一生,状元帝师,入阁军机。虽然没有什么大成就,但却也没有什么大过错,实不该太过苛责。

#近代史#李鸿章#甲午战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