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二十四年坚守 只为一件“牛”事

2020-12-11新闻5

赖永雄(右一)在灵峰镇肉牛养殖示范基地查看4代杂交牛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袁 琳 通讯员 毕朝斌 文/图

一件事坚持做了24年,会是什么结果?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水产畜牧兽医站站长赖永雄用24年的坚守给出了让人心服口服的答案:本地黄牛经过4代改良,培育出高品质“寿城雄”黄牛,成年牛800—1000公斤,比本地黄牛一头增收8000元—1.5万元,而且广东、广西两省区边界25个乡镇养牛户因此脱贫致富。

灵峰镇地处粤桂两省区三县交界地带。这个边远山区镇的水产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只有一人,就是站长赖永雄。但走进位于镇街道的站办公室,只见一楼大厅各种办公提示牌一应俱全,干净整洁;二楼为动物卫生监督办公室,三楼则是灵峰镇赖永雄“人才创新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依托贺州市总工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等优势创建,是培育技术能手和带动两广边界农户发展养牛经济创收的场所。工作室的成立,吸引了两广边界乡镇600多名养牛能人加入灵峰镇养牛协会,共同发展“寿城雄”黄牛。

“虽然站里在编工作人员只有我一人,但干活却不止我一个光杆司令,我们有一个十里八乡都认可的技术团队。”赖永雄笑道。

“记者你看,工作室成员表上这5个防疫员,就是赖站长一手带出来的。”做介绍的是灵峰镇爱群村的退休副支书罗卫星,正因为对赖永雄心怀钦佩之情,将近70岁的她从退休开始,就到站里义务帮忙打理各种事务。她告诉记者,因为两广边界乡镇的农民都十分信赖赖永雄,所以他每天从早忙到晚,自己就想发挥余热帮赖站长守好阵地,好让他能安心地把“寿城雄”黄牛做大做强。

“寿城雄”黄牛的雏形是本地黄牛。2001年,自治区牛品改专家组到贺州进行牛品种改良培训。获得培训机会的赖永雄如逢甘霖,学习回来后立即组织人员下村宣传,协助自治区牛品改专家组在灵峰村开展牛品改试点工作。

2002年6月,第一头杂交牛诞生,标志着牛品种改良工作在灵峰成功打响第一炮。从此,灵峰镇牛品改事业蒸蒸日上,两广边界25个乡镇的养牛户都纷纷慕名前来邀请赖永雄的技术团队为自家牛配种。

多年来,灵峰镇这支“养牛技术推广团队”为两广边界乡镇的本地黄牛人工配种5.2万头次,产下优质杂交牛4.4万头,直接为养殖户增收1.6亿多元。2016年,赖永雄利用自己摸索的杂交改良方式成功培育出一种优质高档肉牛新品种“楼利黄牛”,为国内首例,同年4月申请国家专利。“楼利黄牛”为如今的“寿城雄”黄牛品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初冬时节,灵峰镇爱群村脱贫户梁峰州家的十多头牛在牛棚里悠闲地吃着草料。记者看到,这十多头牛中,有两头比其他牛将近小一半。赖永雄解释,两头小牛就是本地黄牛,其他的牛分别是2代和3代杂交牛。

“今年已经卖了3头杂交牛了,每头都1.5万元以上,准备再卖5头,这一年光卖牛收入就有十多万元。”梁峰州算着收入笑出声来。

赖永雄从2016年开始为梁峰州家的牛进行品改,经过4年努力,梁峰州家的牛从最初存栏两头发展到现在的十多头,而且拥有6头2代和3代的杂交母牛。去年,他家因为售卖3头杂交黄牛而实现脱贫。

还在爱群村为养牛户做技术指导,赖永雄就接到了广东怀集县一养牛户的电话,对方的牛已到配种最佳时期,需要他前去为其配种。

“我家的牛都是找赖站长帮配种,因为他技术好,每次都是一次成功,而且生出的小牛好,卖价高。”怀集县梁村镇养牛户黎文兴告诉记者,当地有个说法:本地黄牛小如狗,一担挑着两头走。而通过赖站长配种改良生出的牛,体形是本地黄牛的两倍大,养4个月的小牛就能卖1万多元。

据了解,赖永雄苦练“配种”基本功,勇攀人工授精技术高峰,通过持之以恒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总结积累实践,他实施黄牛人工配种受胎率由65%提高到91%,为本地土黄牛杂交改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里救急,跨省救牛;杂交改良,助农增收……赖永雄的工作在两广边界乡镇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和称赞,他以黄牛事业为媒,成为推动两广边界关系和谐发展和省际党建工作牵线搭桥的“红娘”。

从灵峰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办公室窗户远眺,只见远处一山头的防火林带郁郁葱葱。据介绍,这山头地处广东怀集县岗坪镇维安村和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爱群村交界,原来因两村山地纠纷,防火林带项目一直被搁浅。5年前,赖永雄作为“红娘”从中调处,终于推动项目落地。在他的提倡下,两村还成立了跨省联合党支部。2018年,赖永雄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如今,这位获得过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的广西牛品种改良十佳技术员,被聘为粤桂两省区省际畜牧师。他正依托曾获得全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的灵峰镇养牛协会,发挥跨省际优势,建立起15公里长的草山草坡养牛示范基地。他决定持之以恒地做一件“牛”事,一直到做不动,就是把“寿城雄”黄牛做到家喻户晓。

#退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