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学霸开疆拓土,一举扭转北宋不利局面,可惜被司马光之流轻易败弃

2020-12-11新闻43

我是“陇右频道”,为了方便阅读,先请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再进行阅读,谢谢!一、导入

公元1067年,宋英宗驾崩,神宗即位。

面对崛起于西北的西夏咄咄逼人的侵扰,此时的北宋王朝早已经和北方的契丹(辽国)签订了《檀渊之盟》,这使得北宋获得了一个富国强兵的战略机遇期。因此,自宋神宗即位后,开始谋求改变真宗以来对西夏施行的羁縻怀柔政策,改守为攻,想首先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夏问题,再图契丹。

宋神宗画像

怀有积极进取之心的宋神宗为了富国强兵,除了对内任用王安石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图强变法外,还对外进行了一场极富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今天,当我们以后来者的眼光把后者跟以前的历史相比较来看时就会发现,这确实是一场堪比西汉武帝时期积极经略甘肃河西走廊的军事行动。

这场军事行动史称“熙河开边”之役。

为什么说北宋“熙河开边”的战略意义堪比汉武帝时的河西走廊经略之战?先看看北宋时期的“熙河开边”之战从开始谋划到胜利后的结果,然后再比较看看西汉武帝时期的河西之战,你就明白了。二、这场战略行动的谋划者和执行者是一个学霸

北宋这场军事行动在朝廷内的大力支持者是力主变法的宰相王安石,而执行者却是他的江西老乡王韶。

王韶(1030--1081),字子纯,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高级知识分子出身,是属于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时也注重身体力行的学霸级人物。

王韶的祖父辈们都是地方上开明的乡绅,家世学问的传授很有根源,且教育十分严格。据说受到良好启蒙教育的王韶从小就非常仰慕古代为国的英烈,崇敬他们的高风亮节。

而且,王韶所受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儒生们只是研读四书五经。从少年时期开始,王韶除了苦读研究儒家经典外,他还十分注重经世治国学问的钻研。尤其是当他看到宋王朝边患频繁、对外屡战屡败的不振气象时,就开始潜心钻研古代兵家的军事理论著作,暗暗许下了为国家守边退敌的雄心壮志。这种学习实在是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振兴结合在一起了,就是现在也是妥妥的有志有才的爱国青年。

嘉祐二年(1057年),王韶考中进士,时方27岁,被授予从九品下的文散官——将仕郎,后来调任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职务。这种职务安排貌似注定他将要在地方官吏的位置上碌碌一生了。但是,王韶并不是那种甘于平庸的人,他为的自己人生早已经设计好了道路,而且不止一条,对一个爱国却又想建功立业的人才而言,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的追求和进步。

在赴京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失败后,王韶选择辞职奔赴西北边疆的陕西、甘肃一带,展开了一场历时三年的边疆调查和情报搜集。他的调查搜集内容涉及了陕西以北以及陇山以西(陇右)地区的山脉、河流、关隘、气候、物产、人口、村镇、风俗等许多方面,可谓内容广泛,十分详细。

这次的调查研究让王韶在思考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对付西夏的战略构想。

1067年,宋神宗即位,王韶即于1068年进京面圣,呈上了自己所写 《平戎策》三篇,向神宗提出了欲平西夏先收复河湟的战略构想,他提出:“国家要制服西夏,当先收复河湟。欲收复河湟,当先以恩信招纳周边诸族。自武威以南至洮、河、兰、鄯,原本是汉地郡。自唐乾元以后,吐蕃陷河、陇,至今诸羌瓜分,莫相统一,正是可以合并兼抚的时候。果能招抚各部族,使夏人无所连接,即可断其右臂。”

北宋、夏、辽对峙图

这个策略实在是太符合宋神宗的治国理政思路了,一提出就受到神宗的赞赏和王安石的支持,王韶立即被任命为管干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机要秘书职),由此进入了宋朝西北前线的高级军事指挥首脑行列,掌握了对唃厮啰部族的一切情报和资料的源头性信息。此后,在进一步的实地考察中,他进一步完善了收复熙河之地的战略构想。

宋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洮河安抚司的设置让王韶终于等来了实施其《平戎策》中战略主张的机会。领受洮河安抚司职务的他开始采用“剿抚并用,以抚为主”的策略,实施对渭、洮、河湟等地蕃、羌各部的兼并及收复计划。三、王韶收复熙河之役

1、王韶入险境,义归俞龙珂。

宋代的熙河地区泛指包括今天的甘肃省定西市的临洮、陇西、渭源、宕昌、岷县等县市以及临夏州和甘南州的大片地域。历史上这里在唐代属于陇右道,唐乾元时被吐蕃占领。

到了宋代宋神宗时期,从天水秦州以西的渭源渭河谷地到洮河谷地,再从大夏河谷地西去到青海的湟水谷地,居住繁衍着不同的蕃、羌部族,与西夏的建立主体党项羌同种同族的他们始终处于一种较为松散的游牧、农耕状态,洮河以西湟水以东的蕃族被统称为唃厮啰诸部。

王韶首先对于生活在渭源一带的青塘羌族中最大一支的俞龙珂部族展开了招抚行动。他凭自己对俞龙珂和羌族的深入了解,力排众议,没有采取武力方式,而是亲自率领几个骑兵乔装打扮进入俞龙珂的营帐,先交朋友,然后亮明身份晓以利害,劝说其归顺宋朝。甚至在当晚,他还夜宿俞龙珂营帐,酣然入眠,安然自若,这令俞龙珂极其部下大为赞叹佩服,感受到一种真诚和被信任感。俞龙珂最终被王韶的胆略和诚心所折服,率部众12万人归附宋朝,并亲自到京城朝见宋神宗。因为他十分敬佩北宋的清官包拯,因此请求神宗赐自己姓包,后来俞龙珂被赐姓名包顺。

俞龙珂的归附产生了连锁反应,带动了当地蕃、羌大族和豪强的内附,宋朝因此招抚人口近30万。这一结果既彻底打破了西夏拉拢俞龙珂的图谋,也为宋军在渭河流域建立可靠的前进基地铺平了道路,同时,宋军还多了一支在战斗和情报支援方面极其可靠的强大友军。

2、武胜洮河东,宋设熙河路。

对于不归附的蕃、羌部众,王韶开始动用武力。他吸取北宋在陕北米脂等地采取的筑城设要塞钳制西夏的办法,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一步步从渭河向洮河边碾压。

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筑古渭寨设通远军(今甘肃陇西)作为前进基地,王韶任知军。八月,王韶引兵又筑渭源堡(今甘肃渭源),先后破蒙罗角、抹耳水巴族,洮河东面的其他羌人据险而守。面对这种情况,王韶率军取道抹邦山,越过竹牛岭(渭源五竹),之后在渭源和洮河的分水岭地区,亲自带队仰攻高山之上的敌阵,打败了敌军的俯冲,率军攻击上山,打败敌军,烧毁其营帐而还,一时间洮西诸羌各部大震。

获得河州来敌增援的消息,王韶一面命人在竹牛岭虚张声势,另一方面亲自带队越过当时还在敌手的武胜(今临洮),在武胜北设伏,大胜辖约部,招降了2万人,然后挥师乘胜占领武胜,筑城建立武胜军。八月,神宗改武胜军为镇洮军,至十月又升为熙州,以熙州、河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岷县)及通远军(今甘肃陇西)置熙河路,以王韶为龙图阁待制、熙河路都总管、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

北宋熙河路大致范围卫星图

3、长途奔袭设伏,彻底降服木征

巩固熙州后,王韶开始进军洮西。

熙宁六年(1073年)春,筑康乐寨(今康乐县康丰乡道家)和刘家川堡(康乐县流川乡当川)作为粮饷通道。二月,王韶率军收复河州,俘虏了河州蕃族首领木征的妻子,木征逃往洮州。时间过了不到一个月,三月份,临近武胜的洮西降羌复叛,趁王韶回军平叛的机会,木征又攻占了河州。王韶平定了洮西南山生羌的叛乱,攻破太子山北麓一线的诃诺木藏城(今临夏县南)和香子城(今和政县城附近),四月修筑加固香子城为前进基地,然后亲自率军向南穿越露骨山(太子山脉在康乐县南的白石山),南入洮州境内,直捣木征的大后方,逼降了木征的弟弟巴觉珍,断了木征的后援。

露骨山(白石山)

露谷山通往洮州的山间为原始森林,其中通行道路狭窄,王韶率士兵要时常下马步行,有时一天只能走六七里。木征听说王韶被困在了河州南面的崇山峻岭间,既怕他占领洮州,同时又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就留下部分部众守河州,自己亲自率军追击宋军。

获得情报的王韶带领宋军以逸待劳,在通往洮州的交通要道险要之处设伏,张网以待木征来钻。急于救援的木征率军长途急行军到此,已是疲惫之师,突遭伏击顿时被打得大败,王韶趁势分兵攻占了河州。

接着王韶又挥师攻占通远军南面的宕州(今甘肃宕昌),打通了往洮州的去路,岷州(今甘肃岷县)、叠(今甘肃迭部县)、洮(甘肃临潭县)三州首领相继率军归附。

这次作战,王韶率部连续行军作战54日,跋涉达1800余里,收复自唐以来丢失的河、宕、岷、叠、洮5州。

熙宁七年(1074年),经反复争夺,战败的木征最终率领80余酋长向王韶投降,木征在京城汴梁被宋神宗赐姓赵,赐名思中,叫赵思忠。

由北宋改革派极力主导的“熙河之役”,至此完美收官.四、王韶收复熙河的战略意义

从北宋这次主动出击,其出击方式和结果堪比西汉武帝时期对河西走廊之战。

西汉武帝时期,经过开国后近一百年的休养生息,国力空前强盛。为了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西汉利用建立起来的骑兵部队,对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远距离奔袭进攻作战,这种打法有点类似于二战时期德军利用坦克机动性强的特点展开的闪击战。

据《汉书》记载,为了达成:“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匈奴、南羌,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汉朝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连续在春、夏时节向河西地区实施了两次大的战役。汉军一年连续两次的远距离奔袭进攻作战,打破了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规律,使得匈奴一些人产生了极度的厌战情绪,最终导致了内部分裂,迫使匈奴的浑邪王杀了休屠王后,率领四万余众投降汉王朝。

连续进攻打击使得河西的匈奴丧失了水草丰美赖以生存繁衍的河西栖息地,也丧失了骚扰威胁西汉陇右地区的前进基地,彻底解除了威胁。

河西风光

北宋熙河之役的胜利,使得宋朝隔绝了西夏对熙河的可能染指和利用,同时也完成了对西夏的包围,构建了北宋对西夏的有利战略态势。另一方面,还打通了丝绸之路南道。更为重要的是北宋获得了洮、渭、大夏河乃至湟水流域适合军马饲养的基地,这对骑兵处于弱势的北宋而言,极为重要。如果北宋能够利用这里的自然条件,大规模地进行战马饲养,那么,建立起一支纵横北方的骑兵部队是很有可能的。西汉就是利用洮渭之间和河西走廊的条件,发展起了自己的骑兵部队,在对匈奴的作战中获得了优势。

很明显,学霸王韶在其三年的游历调查中,既看到了唃厮啰诸部倒向西夏可能带来的危机,也看到了招抚兼并唃厮啰诸部后的战略意义。

如果西夏决心向其西南发展,控制了湟水、大夏河、洮河和渭河流域的这些唃厮啰蕃、羌诸部,就可以占领秦州后沿渭河而下,深入宋朝富庶的关中地区,甚至还可以得陇望蜀。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这将是宋朝不能承受的战略失误后果。

但是,如果宋朝能够招抚、兼并或者占领了这些地方,就可以利用这里丰富的人力物力,吸收蕃兵,利用战马资源,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弓马娴熟的突击部队,甚至新生后备军是完全有可能的。从战略而言,可以斩断西夏的右臂,甚至还可以和西夏北面的辽国呼应,在战略上形成对西夏的包围态势,进而压缩其生存空间,对西夏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因此,这一次北宋“熙河开边”之役的战略意义,堪比西汉武帝时期为对付匈奴而展开的经略河西的战役胜利的巨大意义。

但是很可惜,因为熙河开边是王安石变法的一部分,保守派司马光、文彦博等人一开始就持反对意见,因此,宋神宗驾崩后,在宋哲宗时,为相的司马光尽废新法,甚至他还想放弃陕西米脂、兰、熙州等地的要塞。

事实上,熙河自此就被放弃了,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王韶呕心沥血建立的优势战略格局就这样葬送于司马光之流的保守派手中。

北宋也因此错失了大好机遇,直到“靖康之耻”后被彻底埋葬。

我是陇右频道,根植历史文化,关注我,更精彩!

#辽宋夏金#君王皇帝#王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