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银河系遍布外星飞船,只是人类看不到?另一种可能更颠覆认知

2020-12-11新闻18

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那刻起,人类对宇宙就怀有复杂的感情。在科技水平极度落后的远古时代,这种感情更多的是畏惧和崇拜,毕竟古人类根本想不通天上为何会下火雨(流星雨)。

而到了近代,当灰色的月球表面第一次出现在伽利略的望远镜中时,向往和好奇开始渐渐取代畏惧与崇拜。

时至今日,因为科技的发展推动着观测仪器和观测方法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了解也在每时每刻的变化着、深入着。

我们在认识到自身渺小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磅礴。而这种浩瀚下却隐藏着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外星人和外星文明。

20世纪50年代,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提出让人费解的观点:就银河系诞生的时间来看,如果其中有比人类发达的外星文明,他们应该早就殖民整个星系,但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一丝的痕迹呢?

费米的这一观点其实就是让人疑惑不解的“费米悖论”。事实上,几乎在费米提出“费米悖论”的同时,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地外文明的搜索。

可遗憾的是,无数的“呐喊”宛若石沉大海,除了几个似是而非的信号以外,人类可以说没有任何的收获。

在这种情况之下,有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与其向宇宙中发射各种信号,不如有针对性地寻找外星文明显眼的科技成果,比如庞大的能量收集装置、星际飞船航行的痕迹以及冯·诺依曼式探测器。

前两个东西可能不用过多的赘述,因为大家也都很熟悉,而真正感到陌生的或许只有冯·诺依曼式探测器。

简单来说,冯·诺依曼式探测器是一种能够复制自身的高效率无人探测器。在前往预定地点的途中,它能够就地取材进行自我复制,以保证探索任务的完成。

有科学家曾计算过,如果真的制造出了一个冯·诺依曼式探测器,那么只需要大约50万年的时间,就能完成对整个银河系的探索。

任何事情几乎都有两面性,有支持者自然也就会有反对者,所以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冯·诺依曼探测器的设想。

在他们看来,虽然冯·诺依曼探测器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指数级增长,但这种恐怖的增速是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持的,而宇宙浩瀚无垠,这使得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匀,一旦探索途中没有资源让它们“繁殖”,探索之路可能会就此终结,所以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风险。

更有甚至认为,机器的复制过程有太多不可控因素,一旦其中某个部分出现了问题,这些原本是文明希望的探测器,将会立即变成恐怖、疯狂的破坏者。

而最近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或许将颠覆传统认知的冯·诺依曼探测器,大大降低它对环境资源的需求。

天体物理学家扎扎·奥斯曼诺夫(Zaza Osmanov)指出,传统认知中的冯·诺依曼机器体型庞大,而真正的冯·诺依曼探测器根本不用大体积,它们只需要1纳米就完全足够了。

他还表示,如此小的体积能够极大缓解对资源的需求程度,甚至只要一些宇宙尘埃就能够满足它复制自身的消耗。

根据模拟显示,100个冯·诺依曼式探测器扩散到3.3光年的区域内(1秒差距),其数量将达到1X10 ^33个,这个数量是极为惊人的。

另外扎扎·奥斯曼诺夫还强调,纳米探测器的体积虽然小,但它们在特定情况下会发出可见光。如果大量的探测器聚集在一起,必然会形成非常明显的类彗星结构。

所以,如果在宇宙中观察到了速度快且亮度高的诡异天体,它很有可能就是比人类科技水平高出很多的外星文明派出的探测器。

也许现在在某个未知天体上,也有着和人类文明一样不断向外“呼喊”,试图寻找宇宙同伴的科技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随着冯·诺依曼探测器概念再次引发关注,另一种更让人害怕的可能被提了出来:人类或许就是一种特殊的冯·诺依曼式探测器。

事实上,这种颠覆认知的猜测并非完全荒诞。虽然说人类繁殖时间很漫长,但如果制造者和地球时间流速不同呢?是不是就很合理了?

更主要的是,一篇科学论文曾提出人类并不是完全由自然演化而来,而是在演化道路上遭到了某种干扰,所以严格说起来人类应该是一种基因工程的产物。

论文作者之一、天体生物学家马克西姆·A·马库科夫指出,这种干扰不用一定在地球完成,可以从极远的地方发送某种影响DNA的“指令”,从而使得本土生物向预设的版模演化。从全局来看,这几乎就是冯·诺依曼式探测器的制造过程。

所以总的来说,如果人类真的是另类的冯·诺依曼式探测器,那么或许流传已久的“地球不是人类最初家园”的说法,可能就是一段失落的历史。

.

#科学#人类#探测器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