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细读嵩阳书院 原来是中国古代的顶尖大学

2020-12-11新闻14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廛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1750年(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游历中岳嵩山,被嵩阳书院的地理形胜和人文风貌所感染,挥毫为书院御书了这副楹联,向世人展示了嵩阳书院在皇帝眼中的地位和价值。

嵩阳书院所在的河南登封古称嵩阳,因地处中岳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正位于嵩山主峰太室山峻极峰的南麓。现址原名为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为佛教活动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将其改为太乙书院;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宋仁宗御赐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现在则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和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嵩阳书院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程朱理学”的发祥地之一,理学祖师程颢、程颐两兄弟曾常年在此讲学授徒,“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书中记载,近千年间,除了“二程”,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还有范仲淹、司马光、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大家二十多人。在此求学日后成名的人才有冯吉、李度、陈尧佐、滕子京、张载......康熙辛卯年,河南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名额一县不足一人,登封就中了五个。

北宋时,嵩阳书院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无愧中国古代的顶尖大学。

史学家司马光被认为是程朱理学的第一代传人,他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完成的。

大门外,一座高山仰止的牌坊,足以证明世人对嵩阳书院的历史评价。

嵩阳书院共有五进院落,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有高山仰止牌坊、书院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

走过高山仰止牌坊,进入一进院落,中线东侧是一座四角飞檐的碑亭,碑亭里有宝藏级的中岳嵩阳寺伦统碑。此碑是嵩阳寺的出生证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刻立。一面镌刻94窟佛像,另面上部刻大佛龛,内作一佛二菩萨三弟子,龛楣浮雕的飞天童子诸像及碑侧图案,颇为精致,为中原石刻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沿中线走上一层梯级台阶,西侧是遗址上复原的杏坛。清初中州著名学者耿介遵循孔子杏坛讲学,在此辟地为坛。讲学期间坛上古杏树一株,传为耿介手植,现已无存。

杏坛向北再步上一层阶梯,有号称中原第一碑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大唐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文计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参观期间,正值修缮维护,未能见其真容。

过了大唐碑,方是嵩阳书院的大门。乾隆皇帝御书的楹联就悬挂在嵩阳书院大门两侧的立柱上。大门正上方的“嵩阳书院”四个大字,则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墨宝。

大门里的第二进院落,有供奉儒家至圣孔子的先贤殿。先贤殿也称先贤祠,先圣殿为硬山卷棚式三开间建筑。先圣殿的楹联是“至圣无域浑天下;盛极有范垂人间”。殿内中央供奉圣先师孔子站像,左右两侧为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贤人线刻图像。西墙为孔子弟子72贤人传略和12先哲画像。

先贤殿西侧是两棵稀世珍宝——汉将军柏。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现存两棵,三将军柏已经焚于明代的一场大火。

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因为年龄高迈,树身斜卧,被一堵高墙支撑着,但树冠依然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

相比之下,二将军柏身材更加挺拔魁梧,通高18.2米,围粗12.54米,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

从受封到现在,将军柏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赵朴初老先生说:“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

先贤殿的东侧有御碑亭一座。当年,乾隆皇帝巡游嵩山,曾写下两首诗,时人于第二年将皇帝的诗刻于碑上,并修亭予以保护。碑上的诗句是:“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对嵩阳书院极尽赞美。

御碑亭左侧那棵由一架长梯支撑保护的古槐,据传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二程”在此讲学时亲手栽植,树高19.5米,围粗4米。

书院第三进院落的主题建筑为讲堂。讲堂为一座面阔三间、硬山卷棚式建筑,是“二程”当年给学生授课的地方。楹联上写“满院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殿内设教案、课桌、课椅等教具。殿内东山墙上绘有“二程”讲学图,西山墙介绍宋代在嵩阳书院任教人员名单和传略,书院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学制演变情况等。

讲堂后面的第四进院落是供奉了帝尧、大禹和周公的道统祠。道统祠的楹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道统祠前建有泮池,池上架拱桥以通往来。古制学宫得引水辟池,形如半壁,故称泮池。后世筑池形如半月,跨池构桥。书院作为一种古代学校,也多建泮池、泮桥。古代当地风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学位的,都要举行绕池三周仪式,以示永效老师之法,安邦治国益于天下。

书院的最后一进院落建有藏书楼,相当于现代大学的图书馆,清初的时候,藏书达86万余册。

此外,嵩阳书院还现存有唐至清代碑碣70条品,虽经风雨侵蚀,但都是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值得欣赏和研究。其中明神宗万历年(1593年)登封知县陈国章主持刻制的《登封县图》碑高1.05米,宽0.86米,厚0.2米。图中详细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区80我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分布情况,并描绘出登封县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镇和四至地界的名称等。有人形容“一览此图,即可囊括登封,卧游中岳”。

巍巍嵩山,幽幽书院。高山仰止,名不虚传。细读嵩阳书院,遇见了中国古代的顶尖大学。

#乾隆#程朱理学#诸子百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