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郑和下西洋,西洋在哪里?

2020-12-11新闻10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为广大民众所熟知。但是郑和所下之“西洋”到底是什么,却不被大家所熟知。

“西洋”含义与今天不同

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洋”是指欧美诸国,比如我们所说的西洋钟、西洋镜等等,都是指欧美所产的物品。

但在宋元明时代,“西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又很大不同。并不用来指代欧美国家,而是大体是指中国南海及南海以西印度洋海域。

成书于明正德间的《西洋朝贡典录》,正是记载郑和下西洋所到达诸国的地理学文献,其中所载“西洋”诸国:自占城至天方二十余国,皆为印度洋沿岸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

这种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东西洋”观念的形成

实际上,中国古代对海外缺乏全面的认识,也没有海外各国整体的地图学说,不能全面整体地认识亚洲或世界。

只能通过实际的海外航行认识海外世界,并形成了独特的“针路”。

"针路"其实就是航线,是在罗盘(指南针)指引下,从甲地到乙地的某一航线上有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将这些航向连结成线,并绘于纸上,就是人们所说的针路,又称针经、针簿。

郑和下西洋,而从中国东南沿海出航海外的商船,通常有两个方向的航线:东向航线、西向航线。

东向航线可以到达日本、菲律宾、加里曼丹岛等地;

西线航线可以到达中南半岛、马六甲、印度、阿拉伯、非洲东部。

而宋元以来的“东西洋”观念,就是根据航线不同而划分出来的。

西洋,就是西向航线所能够到达的区域;东洋,就是东向航线所能够到达的区域。

但由于东向航线远不如东向航线受重视,因此“西洋”的观念远比“东洋”更广为大家熟知。

大西洋、小西洋

宋元时代,除了根据海外航线不同将海外诸国划分东、西洋外,还进一步根据航线远近的不同,区分大小,分为“小东洋”“大东洋”“小西洋”“西洋”。

这种划分中虽然没有“大西洋”的说法,但既然有“小西洋”,大小又是相对而言,“西洋”必然就是“大西洋”的省称。

宋元时期的“大西洋”主要是指印度洋沿岸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地,“小西洋”主要是指今南海西部。

随着远航能力的提升,海洋航路的延伸,明清时期“东西洋”所指代的范围有了很大的变化。

明清时期的“西洋”,大致相当于宋元时期“大西洋”“小西洋”的范围;而明清时期的“大西洋”则是对 “西洋”更西的欧洲的称谓。

明代后期,利玛窦等一批传教士自欧洲而来,便自称“大西洋人”。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西方要纪》云:“西洋总名为欧逻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以海而名,则又谓之大西洋。”

#明朝#下西洋#西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