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室内健身场馆这一年有失更有得 很多改变正在进行

2020-12-11新闻1

年底,天儿冷了,家住虎坊桥的健身爱好者杨奕凡准备转战室内,找一家室内健身房。不过,这名35岁的自由职业者在考察了数家健身房后仍然举棋不定,他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我之前去的健身房今年7月关闭了,让我损失了几乎一整年的年费。这次得找个靠谱儿的。”

与杨奕凡有相同想法的健身爱好者不在少数。在疫情突袭的2020年,室内健身场馆经历了极其艰难的挑战与考验,也让整个行业看到了做出改变的必要性。

一度“压力山大”

“那是在1月20日晚的央视《新闻1+1》节目里,钟南山院士确认新冠病毒‘人传人’。”日前,真传泰拳馆老板许仕凡和记者回忆起年初的那个“关键时刻”——彼时,前一年出色的经营数据让他正准备加大投入,在新的一年为拳馆增加课程密度。

但一切都从那时起改变了。

疫情期间,空无一人的真传拳馆。

一夜未眠后,许仕凡决定以大局为重,在会员群里宣布:原定于大年初二(1月26日)恢复营业的拳馆无限期停业。

凭借出色的硬件设施以及来自泰国的资深教练,真传泰拳馆开业3年来积累了400余名固定会员,他们都支持许仕凡的决定,“大部分都是年卡会员,还有不少人已经约好了年后的私教课。我做好了退费、赔偿的准备,但没有一个人提出要求。”

会员支持、泰国教练和工作人员同意减薪,但房租等还是抹不掉的开销,让许仕凡每月必须为停摆的拳馆付出17万元左右。这个数字让他“压力山大”,“最开始有消息说4月底室内健身场馆可以开放,但我们一直迟迟没有接到通知。压力最大的时候是5月,我一度觉得看不到头。”

回想起几个月前的困境,许仕凡不禁苦笑,他告诉记者,拳馆在4月底至6月底先后4次准备重启,但一次次未能如愿。终于,7月下旬,真传泰拳馆重新开业了。

员工半年没回家

尽管很难,但真传泰拳馆毕竟撑了下来,还有很多室内健身场馆没能熬过疫情的考验。在右安门附近某商场内一家新开业的健身房做教练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今年4月,他此前工作的健身房因资金链断裂破产。

疫情期间,弘赫国际体育中心积极通过微信公众号向会员介绍防疫知识。

实力雄厚的大型健身场馆也遇到困难。在通州区占地40亩、拥有篮球馆、健身馆、羽毛球馆等总计3.8万平方米健身场馆的北京弘赫国际体育中心损失更大。总经理吴志宏告诉记者,从1月底至7月中下旬,弘赫国际体育中心暂停接待散客半年之久,每个月的损失都不小。

好在,弘赫国际体育中心在此期间接下了中国男篮U18、U16队为期3个月的封闭集训业务,算是稳住了收入。这期间他们还遭遇“人员荒”,因为疫情导致的返程难和封闭管理措施,让弘赫国际体育中心只剩下18名工作人员。

吴志宏感慨地说:“大家都挺不容易的,将近半年没回家。5月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次集体生日会,大家一起吃蛋糕,很多人都流泪了,这样的经历很难忘,也让我们更紧密了。”

行业呼唤新模式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认为,由于选址大都在通风条件相对较差的空间,且健身本身就属于易感染行为,因此室内健身场馆必然成为疫情期间停工早、复工晚的场所,但疫情只是这个行业处境艰难的催化剂,“室内健身场馆的经营困境从去年就开始出现了,今年的疫情加速了室内健身场馆现金流的断裂,但如果没有疫情,其实这个风险也会出现。”她进一步分析说,当下国内健身场馆绝大部分仍然采取“赌你不来”的预付费会员卡经营模式,但随着消费者更加注重健身体验,这一旧模式已经彻底落伍。

#新冠肺炎_社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