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十三五”泰安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44.2%、92.4%

2020-12-12新闻4

记者从12月11日泰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泰安市“‘十三五’成就巡礼” 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泰安市“十三五”期间民政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基本民生兜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719元、537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44.2%、92.4%。建立救助标准与上年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007元、760元,失能、半失能、自理特困人员照护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560元、280元、165元。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年均发放临时救助金2000余万元,年均救助困难群众1万余人次。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月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1770元、1410元、990元,较2015年增幅分别达到47.5%、95.8%、230%。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两项补贴”分级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肥城市入选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项目试点,岱岳区被评为全省社会救助改革创新项目试点。

城乡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安排3.4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养老服务业发展,全市累计建成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93处;农村幸福院1003处;养老机构110家,各类养老床位达到4万余张,比2015年增加1万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手段、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19年,全市各级投入1.6亿元,组织实施敬老院改造,实现功能定位、服务方式、运营机制的转型升级。积极争取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至“十三五”末,全市城市社区204个,配备社区专职工作者1350名,“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全面建立。出台了《泰城城区新建住宅区配建移交城市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实施办法》,建立了新建住宅区配建移交社区工作服务用房长效机制。全面实现“一窗受理”、“全科服务”,便民服务自助终端实现全覆盖,打造了“全科+自助”社区公共服务新模式。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447处,实现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全市各级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由2015年的2429个发展到3453个,涌现出泰山慈善基金、泰山救援、小荷公益等一批全国全省知名品牌。

基本社会事务服务不断优化。积极深化移风易俗,加快推进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建设,殡葬设施覆盖率逐年提高。积极推进婚俗改革试点工作,今年实现全市跨区域办理婚姻登记。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服务逐步完善,区划地名工作扎实推进,社会公益事业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完成乡级行政区划调整2处,联检县级行政区域界线32条,泰安城区主要道路命名更名157条,各级慈善组织募集款(物)折合人民币4.73亿元,销售福利彩票25.6亿元。(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报道)

#低保#养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