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人打仗前,为何士兵要把箭往粪池里浸泡一下?你可能永远不会信

2020-12-12新闻5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史记》

相传在战国时代的楚国内,有两个人的箭法都出神入化。其中一个叫做潘虎,另一个叫做养由基,两人相约在一起比试,潘虎在50步外一连三箭都正中靶心,但养由基却在100步之外连中三片指定的柳叶,潘虎连声称服。

而这,就是成语“百步穿杨”的出处。要做到百步穿杨,首先是就需要弓箭这个武器。弓箭是古代冷兵器中最致命的武器之一,在进攻防守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三国演义》中就有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情节,相传在赤壁之战时,周瑜嫉妒诸葛亮之才,便故意以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但诸葛亮却答应了下来,在船上扎满了草人,诱使多疑的曹操射箭,进而“借”得箭矢十万余支,完美破解了周瑜的计策。

虽然这个故事并不存在正史之中,但从此也可以看出,箭支在古代战场上的重要性。事实上,最早的弓箭在3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了我国的土地上,只是当时做工简陋,在精度、杀伤力等各个方面都远不如后来的弓箭。

一开始,箭指的其实就是把竹竿或者木棍削尖之后形成的物体,而矢则是在箭的基础上加上了锋利的箭头之后形成的发射物。但到了后来,随着箭矢和弓都逐渐完善之后,也就没有这个分别了。

后来,人们还在箭尾处加上了箭羽,就进一步增加了箭矢发射出去之后的精度和稳定性。而箭羽也有优劣之别,翎羽为上,角鹰羽次之,雁鹅羽则为最下,可真到了战乱年代,即使是雁鹅羽都不一定足够。

于是又出现了一种风羽箭,所谓风羽箭,就是在箭尾不安装箭羽,而是将之两边剔空,这样箭支在飞行之时,空气会在箭尾形成一种对称的涡流,从而保证箭支的稳定。在1044年的时候,宋朝就赐给了鄜延路总管30万支风羽箭,可见当时的风羽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规武器了。

通过加上箭羽,弓箭的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弓箭的杀伤力了。弓箭用以杀伤人的,一个是速度,一个是箭头的优劣。速度上主要就是用更好的材料制作弓,并且让力气更大的人来拉弓就行了。

而技术上,还是要看箭头的发展。在新石器时代时,箭头就已经出现了,用的材料大多是贝类、石头和动物骨头,但这些材料显然不够好,而且那时候根本没有工艺一说,自然制作出来的箭头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了。

后来随着青铜器和铁器的普及应用,箭头也就更换成了更加坚硬的铜器、铁器等等。有时候古人还会在箭头淬毒,比如关羽就曾经中了庞德一支毒箭,以至于关羽需要刮骨疗伤才能得救。

但当时的毒箭如果要量产,毒素的来源就只能是植物,但当时动辄就是上万根箭支的制作,在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根本就找不来这么多毒草什么的来专门给箭支淬毒。

于是,古人们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大家都听说过“搅屎棍”这个词,古人却搞出来一个“搅屎箭”。很多弓兵都会把自己弓箭在上战场之后在粪坑里杵一杵,莫非这是要恶心死敌人吗?

显然不是的,事实上,在粪便之中具有各种各样的细菌,他们平时或许并不那么致命,但一旦已经受伤,这些细菌病毒什么的就很有可能引起感染,在古代对微观生物还不了解时,遇到这种感染几乎没有太多解决办法。

因此,弓箭手在上战场之时,几乎都会将箭支放进粪坑里搅一搅,一旦弓箭造成了伤口,箭上的各种细菌病毒就有可能进入人体,进而引起感染等等效果,就算不死也可以让士兵丧失战力,可见古人还是颇有智慧的。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