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关乎大清王朝命运的一场“君臣之赌”,乾隆赢了面子,却输了国运

2020-12-14新闻30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

这首诗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难》,描写了一个雄心壮志的年轻人对于腐败奢侈生活的排斥,然而却不知如何扭转乾坤的局面。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腐败都像癌症,一旦不受控制地发展后,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然而对于很多封建帝王来说,腐败都像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他们要么不愿承认其存在,要么就是在和其他官员一起享受他们的腐败成果。

那个终结了康乾盛世的清高宗乾隆就是如此,一面享受着奢侈的生活,纵然官员的腐败,一面坚决不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问题,还将向他忠诚进言的官员百般折辱。

最终导致泱泱大国无人敢言,而整个国家也都被大小贪官侵蚀得千疮百孔,最终嘉庆继位后,不得不以和珅血祭,重整天下。

一、贪腐的制度根源

乾隆是大清王朝的守成之主,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艰难,雍正给他留下了一个偌大的国家和丛生的矛盾。虽然雍正刻行节俭,然而边患不曾停止,皇权内斗九龙夺嫡影响还未消除,加上汉人仍有不服之心,所以他自登基之后比较勤政,吏治还算清明。

然而乾隆四十五年后,随着他最后两次南巡,盐商们对他的侍奉和进贡的规格也越来越高,乾隆自身也开始奢侈起来,上行下效,原先官僚机构中的腐败分子也越来越猖狂,于是大清的吏治开始自由落体式崩塌。

其实清朝的腐败并不完全是官员人品糟糕的结果,而是具有一种制度的合理性。这要从清朝的薪俸制度来谈起。

虽然清承明制,但是清代官吏却比明代官吏薪俸还要低,为什么?我们可以来看清朝《大清会典则例》卷51中《户部·俸饷》中的记载: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

而明清两代的金融逐渐形成了银铜双轨制,大额交易用白银,小额交易用铜币,清代白银的法定兑换比率是1:1000,但是因为民间盗铸和铜斤白银输入的不稳定,铜币白银的兑换比率市场不稳定。

根据一般购买力而言,一两白银可购买的大米约为150斤左右,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450元人民币,那么七品官的月收入大概是2万人民币。

看起来官员过得很滋润,但是古代和如今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古代的妇女是没有工作的,她完全仰赖丈夫的供养;

其次如今官员的秘书和辅助性职务都是有正式编制的职员,而古代官员的随从和参谋诸如师爷等类似职位都是由官员自选的,这笔开支要从官员自己的口袋里掏。这样来看,一个知县的45两白银完全不够花,根本做不到收支平衡。

二、贪腐横行,忠臣直言

因此,清初的贪污问题很多都没有进入皇帝的视野中,而且这还是由清廷的传统来的。

我们知道,清朝和宋代的金人来自同一个民族,他们之后改叫满族。这两支政权的开始都是军事组织,而无论是之前的金人还是后来顺治时期的大清八旗,开始时士兵都是没有薪俸的,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抢劫。所以问题延续了下来,其实清廷初始时是忽视了低工资的问题,主要靠各级官员用在职的权力收入来填补窟窿。

所以,当时官员收取陋规既是自上而下沿袭的惯例,也是客观条件限制的因素,民间把则叫做无形之加赋,有形之勒索。

陋规品种繁多,没有既定收取的时间,但是有一些沿袭已久,影响较大,比如浮收、签字钱、底子钱、部费、礼费、火耗、印结等等。这些都对老百姓敲骨吸髓、骚扰甚广。

由于没有成文规定,无形中就形成了地方与中央之间对财政权的争夺,陋规往往数倍于正赋,于是从康熙开始就注意到这个问题,雍正时开始养廉银,中止了地方官对陋规的收取权。

然而这不是结束,乾隆年间的贪腐问题又开始冒头,有人说十官九贪,说的就是这种风气的普遍性。而且这种现象并不是仅限于地方和基层,连很多大官都已沦陷。

例如和珅,靠着贪腐成了嘉庆皇帝解决财政危机的方法。还有乾隆南巡时曾去王亶望的宅邸暂住,结果乾隆发现他的家中穷奢极欲堪比皇宫,追查后发现他贪污的事实。

之后乾隆派亲信陈辉祖去抄家,结果王亶望的案子还未完结,陈辉祖贪污案发,乾隆发现自己身边的亲信贪污问题更严重。

而面对这种严峻的现象,和珅却提出了议罪银的议案,允许贪腐官员向朝廷交钱免除刑罚。然而这项制度并未解决问题,反而一方面鼓励贪官继续贪腐,另一方面是令皇帝和他们一起同流合污。

当然这项政策并未实行,但是尹壮图并未满足于此,他见乾隆实际上并未死心,于是继续向皇帝进谏上奏,告诉他各地方贪腐问题已经达到何种严重程度,“各督抚声名狼藉…商民培养皆蹙额兴叹”。

三、掩耳盗铃,天下寒心

此奏疏引发乾隆不满,这是对和珅掌权以来的控诉,但和珅是乾隆一手提拔上来,也是他自己的私人财政官,即使天下反目,却独得乾隆一人青睐有加。于是乾隆将尹壮图对政策的不满解读为对自己的不满,开始全力反击一个忠臣的言辞。他和尹壮图打了个赌,

尹壮图在奏折中建议,请皇帝派出满洲大臣前往各省秘密探查腐败情况,而这些奏折皇帝全部告知了和珅。和珅一方面十分愤怒,另一方面也极为恐慌。

他向皇帝告状说,秘密查访不合朝廷法度,朝廷怎么能鬼鬼祟祟地办事?应该给他制定走访范围,不至于搅扰到地方百姓的生产生活。

和珅当然是巧言令色,他其实是怕尹壮图搅扰了地方贪官的好梦,更怕他乘机揪出自己和地方贪官的牵连。然而乾隆却心领神会,命令尹壮图亲自去查,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事先通知地方官员,这样一来,尹壮图的查访变成了一场表演。

尹壮图自然一无所获,他想当忠臣,然而那个不穿衣服的皇帝根本听不进去,一腔热血变成了满心愤懑,他只好向皇帝写奏折承认错误。

然而乾隆皇帝赢了面子并不见好就收,而是多次下旨严斥尹壮图,说他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无故诋毁国家和君主。最后尹壮图返京后被判处死刑,最后由皇帝赦免,获得了个善于纳谏宽宏大度的好名声。

结语

经过这场君臣赌约,所有官员都看清了皇帝,他根本不想惩戒腐败问题,更不想解决和珅这个大毒瘤。

对于君主至上的国家而言,皇帝是所有权利和问题最后的一道关口,如果他都不想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其他人只不过是以卵击石而已,没有人想做那枚卵。

于是在盛世的幻象余晖下,全体君臣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听不见民间小民哭号哀泣之声,也没有其他官员敢于戳破这个谎言。直到乾隆死后嘉庆真正登位,第一件事就是审判和珅并且抄家,民间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后世仍有人认为,和珅是乾隆为嘉庆预留的“后招”。要知道,和珅几乎掏空了大清的家底,致使天朝上国由盛转衰,像这种后招,还是不留的好。

#清朝#乾隆#和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