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什么君主地位坐稳后,就对功臣下狠手 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

2020-12-14知识4

朱元璋为什么诛杀开国功臣,这种历史现象是自他之后就结束了吗?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淮西勋贵在朝堂享有极高的话语权,淮人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占据主导权,非淮人被排挤、压制,他们不甘心,想尽一切方法赢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利用淮人和非淮人之间的矛盾,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权力。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极力维护为统治阶层服务的法纪,触犯、违反法律的绝不宽恕。朱元璋专门制定法律条例来约束淮西勋贵集团,但是这些法律对于这批淮西勋贵的约束力并不大,随着朱元璋和淮西勋贵之间矛盾越发激烈,朱元璋决定采取流血手段解决问题。淮西勋贵的核心人物是李善长,李善长为人小小谨慎,和朱元璋的冲突并不明显,随着另一位淮人胡惟庸登上丞相宝座,事情就起了变化,从李善长到胡惟庸先后掌权的十七年,虽然他们都打压非淮人,尤其针对浙东地主集团核心人物刘伯温,但这只是封建统治内部两个派系的斗争,朱元璋还能忍受。但是胡惟庸坏就坏在他和军事贵族之间联系密切,之前一些军事贵族的叛变已经引起朱元璋的警觉,对于公侯大将的防范也愈发严密,本来丞相一职权力就非常大,已经让权力欲极强的老朱觉得大权旁落,现在文官领袖和军事集团密切联系,想干嘛,造反啊?这让朱元璋忍不了了,直接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胡惟庸,趁机。

为什么君主地位坐稳后,就对功臣下狠手 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

开国功臣们的命运一般都很悲惨,为什么? 杀开国功臣一般有两个目的:一,就是开国功臣都是身经百战,功高震主,一但他们觉得自己的所得和自己的功劳不成对比的情况下,不免有情绪 有牢骚。一但积牢成疾了,那肯定就要再一次造反。二,就是为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能够遗传万代。为了能让自己的子孙顺利的接班,并能更好的治理这个国家,他必须的把那些有丰富作战经验,和政治头脑的又让他的子孙难以驾驭的开国功臣逐一铲除。才能确保他们家族的皇位留传百世。

为什么君主地位坐稳后,就对功臣下狠手 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

近代那些开国功臣得以善终,又有那些是明哲保身,和功成身退的 开国君主杀功臣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断发生,这就不能仅从各个君主的个人性格、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行为定势等的原因来说明了,只有从封建政治体制的源头上去分析才能看清事物本质。酿成开国君主杀功臣这一历史悲剧的主要根源是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个人专权制、终身制和世袭制。中国的封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朕即国家”,“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主不仅具有最后决策权,而且每句话都是“金科玉律”,“言出必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甚至赐臣以死时,还要臣下“谢主隆恩”,口呼“万岁”。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已使这套“主”与“奴”的君臣关系深入人心、融入伦理、形成制度、凝成法律。而且君主杀人全凭他一人好恶,根本不必履行司法程序。久而久之,在中国朝廷中君臣之间就形成了特有的“帝王心态”和“子民心态”。开国君主大多有雄才大略,“帝王心态”在这一群体中自然更为突出。打天下时,大敌当前,目标一致,能比较谦和,折节下士;坐天下时,乾纲独断,就“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了。因此,“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就成为开国君臣关系中的普遍现象。皇权是不可分割、不可分享的,开国君主杀功臣的第一层。

为什么君主地位坐稳后,就对功臣下狠手 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

如果你是李渊,怎么处理太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李渊一开始就错了:他让李世民立下最多战功无妨,却不该允许甚至纵容他建立“秦府统军”和“秦府十八学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