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注意力时代,腾讯新闻选择「攻心」

2020-12-14新闻13

“故事的力量和平凡的力量,当它成级数迸发出来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声量场”,腾讯网副总编辑和首席主持人陈晓楠在近期活动中谈到对《和陌生人说话》节目定位的解释。这档普通素人故事节目,从2017年开始到今年已经整整播出了三季。在豆瓣上,每季评分都在9分以上。只有5期的最新一季,评分更是达到9.6分。

《和陌生人说话》的成功只是腾讯新闻内容矩阵的缩影,还有包括《十三邀》《巅锋》《财约你》等访谈节目也频频登上微博热搜,这刷新了不少人对偏严肃新闻内容的刻板印象。事实证明,在受众注意力被娱乐八卦和标题党构成的信息洪流所裹挟的时代,优质内容仍然具有独特的受众市场和深度价值。 时代需要深度内容

《连线》杂志曾用“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定义新媒体,它反映出内容生产门槛不断降低的事实。就像印刷机的发明让贵族、僧侣等知识垄断阶层瓦解,15秒的短视频和140字的微博也在过去几年深刻改变了内容生态。

这不免让一些人忧心忡忡,他们害怕未来的生活被假新闻、标题党和粗制滥造的垃圾信息占据。

虽然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快消化”确实是难以抵挡的趋势;但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当信息越是冗余,那些优质和具有公信力的新闻内容也就越具有价值。

信任价值,成为腾讯新闻平台的差异化标签。在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网络媒体社会价值白皮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报告》,以及工信部发布的《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2017)中,腾讯新闻在最具社会价值、满意度和最具公信力三个方面都位列商业媒体第一。

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生产和分发环节,从最早的编辑分发、订阅分发到最新的算法分发,你能看到技术在内容产业中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这引发了很多问题,例如点击量驱动下的低质内容泛滥以及所谓的信息茧房等问题。“内容是服务于人的,技术是服务于内容的,所以内容一定是基础”,在被问到技术和内容的关系时,腾讯PCG内容出品部总经理贺国帅对36氪说道。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腾讯新闻在今年年初选择用“打开眼界”替代“事实派”作为自己的slogan,背后反映出腾讯新闻对优质内容价值的信心。

“所有记录都通向意义,我们做的是一个时代的底稿、历史的底稿,是可以被收藏、回味和品鉴的。如果把事件拉得更长来看,优质内容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可能就是我们的历史”,腾讯网副总编辑马腾这样介绍优质内容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

马腾带领的团队主攻商业财经方向,相较于娱乐、体育等更加大众化的内容,她也面临着如何平衡内容和传播度关系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她不愿意过分妥协。乔布斯曾经说“我们定义需求”,马腾拿他做类比指出,如果只是一味地根据受众需求去生产和喂养信息,这显然不应该成为内容发展的全部。

在同一场活动中,腾讯公司副总裁栾娜用“参差多态”形容内容和营销生态应有的格局。显然,深度内容也应当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深度和温度重新锚定注意力价值

1977年,加拿大传播学者达拉斯·斯麦兹提出“受众商品论”,她认为广告销售的主要资源是受众注意力。显然,眼下的“流量经济”就是这一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翻版。

然而,这也引导不少人进入误区:他们过度重视注意力资源的规模,却忽视了对注意力深度和温度价值的纵深挖掘。比如,大流量就必然有价值吗?通过标题党集聚的流量对广告主形象有帮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为大流量信息若狂时,不要忽视其中或许潜藏着大量无效曝光;在收割标题党集聚的流量时,需要思考品牌形象或许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修复。

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结论:随着流量红利时代的趋尽,“拥有流量”不是全部,“用好流量”成为关键。

一般来说,平台能够为广告主提供双重价值:其一是基于流量本身的曝光价值,它确保信息被受众看到;其二是基于平台形象的语境价值,平台营造出的氛围和调性也能够对品牌形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多数纯粹的流量聚合平台只能挖掘第一层面的价值,但当下,腾讯新闻希望通过深耕内容将第二层面的价值也充分释放出来。

《十三邀》和雷克萨斯的合作就是典型案例。从节目开播至今,《十三邀》总播放量破13亿,雷克萨斯几乎在每一季中都与腾讯新闻进行合作。除了看中《十三邀》较高的播放量和讨论度带来的曝光价值外,对雷克萨斯而言,节目的高端人文调性为品牌提供了绝佳的上下文语境,这或许是更大的价值所在。

事实上,相较于其他节目的商业化合作,雷克萨斯在《十三邀》中真正露出的机会并没有那么多。但品牌形象和节目风格的契合,让流量的商业化依然能够达到共振和放大的效果。

作为《十三邀》制作团队的负责人,李伦解释道:“我们的客户一定是遇到了跟他一样,想打开春暖花开的世界的导演。所有的善意、好奇和努力让他们走到一起,然后偶然的出现了《十三邀》这样一个幸运儿。”

无论如何,有更多广告主为此“买单”,便是对坚守创作初心的内容制作团队而言,是一种最好的肯定。

当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发现内容的“深度”和“温度”能够让注意力释放出更大的价值后,深度内容创作的好时代就到了。从今年开始,腾讯新闻建立了内容工作室制度,旗下的六个工作室明年将在不同方向上发力,话题方向涵盖国风文化、现实人文、商业文明、女性力量和青春新势等等。虽然方向不同,但在持续生产优质内容的价值观上高度一致。

发力优质内容生产,腾讯新闻的差异化价值在当前众声喧哗的时代越发被凸显。如果平台只能带去曝光价值,那意味着它只能将信息单向推给受众;但好的内容不一样,它能够将消费者拉到品牌身边,让品牌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情。持续在优质内容生产能力上发力,腾讯新闻看到的显然不是眼前苟且,而是诗和远方。信息入眼,内容攻心

贺国帅用“守、攻、创”三个字来总结腾讯新闻在2020年取得的各项进展和2021年的发力点。

“守”是指对媒体公信力的坚守,因为信任在未来会成为媒体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攻”是指尝试与用户产生心灵上的连接,在比拼声量的时代更要具备沉淀用户注意力的能力;“创”是指对更多内容创新方向的探索,跟上传播环境变迁从而基业长青。“年轻化、流量化、有文化”,腾讯新闻新的内容创作方向是为了让好内容拓展出更大影响力。

至于优质内容到底能为广告主带来什么,一组企鹅智库的调研数据能够说明问题:86.6%的用户通过热点新闻最能产生长久记忆,75.9%的用户表示当广告出现在热点新闻、深度报道和高质量栏目中时能够让它最具有信任感。相反,如果广告出现在标题党内容或者没有公信力的平台中时,仅仅只能获得4.7%的信任感。鲜明的数据对比显示出,在未来的营销中,语境价值相较于曝光价值对广告主而言可能具有更重要也更长效的作用。

《数字内容产业趋势报告(2020-2021)》

在接受36氪采访时,贺国帅提到腾讯新闻希望能打造“中国第一商业创意团队”并做出更多高级的商业内容。从全球范围来看,不少顶尖媒体曾经或正在推进类似能力的建设,例如纽约时报就打造了一支名为“T Brand Studio”的原生广告创意团队。而在腾讯新闻内部,包括《十三邀》《财约你》等IP都已经推出过和品牌方共创且广受好评的定制内容。

腾讯新闻还提出了名为“Brand Touch°”的内容营销方法论,它由信任背书(Truth)、内容创作(Originality)、营销赋能(Utility)、人机协同(ConTech)、打动人心(Heart)组成。从创作到技术、从内容到商业、从浅层到深层,这套方法论并不偏废一方,而是更强调协同作战的价值。

在信息市场越发纠缠于争夺流量的“入眼”之战,腾讯新闻选择了另一条路径:通过深度内容“攻心”,最大化释放流量价值,并用商业化变现换来的收入持续创造更多的优质内容。从“入眼”到“攻心”,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当然,要持续做深度内容并不容易,因为它很难体现出规模效应,所以来自外部环境的支持就变得非常重要。不过好消息是,无论受众还是广告主都开始重新发现优质内容的价值。快被信息浪潮吞没的受众需要优质内容洗涤心灵,广告主也希望获得优质内容实现曝光和语境双重价值的丰收。

贺国帅也发现了这一趋势,他坦言在年初有不少广告主将预算切向直播带货等能够带来即时转化的渠道;但当经济环境好转后,又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不甘于只挣短期的快钱。一位外企营销的负责人向他提到,虽然自己也会尝试强效果渠道,但这些渠道很难展现品牌内涵和品牌背后的故事。

“大家的苦日子过去了,困难之后,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会注重自己品牌的长远建设和挖掘长期价值。”在他眼中,“攻心”的优质内容和在它基础上建立的营销生态依然有着光明的前景。

#腾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