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人水和谐需要系统治理(新时代新步伐)

2020-12-15新闻20

清晨,朝霞映红了江苏省兴化市垛田街道的河流。

杨天民摄

高强度建设开发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许多城市遭受河水黑臭、水土流失的困扰。现如今,经过大规模水环境治理,上述情况已成为过往,“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画卷正在美丽中国全面展现。

纷繁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可归咎于三大原因:环境污染、水土生态退化、资源衰竭,其中,水环境污染是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河里鱼很多。”老人们还记得深圳“大沙河”名字的由来,上世纪70年代末,情况发生变化,河里最多的就是采沙船,采沙子用于搞建设。当时,深圳走上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不断生长、扩张,成为全球制造业重镇,但同时,河流遭遇淤塞污染,水质黑臭。市民应慧1999年底搬到大沙河东岸,她记忆犹新:“大沙河成了臭沙河,鱼也少了,刺鼻气味不时飘来。”

一定要让我们的水环境变得更好!近年来,国家下大力气治理水环境污染,2015年国务院颁布水十条,治水成为国家重要民生工程,包括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专项整治造纸、印染、化工等重点行业,加快水价改革,完善污水处理费等收费政策,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等。

水中的问题,根子在岸上。以深圳为例,茅洲河是珠三角地区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茅洲河流域主要河流9条,2017年前有8条河流均为重度黑臭,治理难度很大。2015年底,深圳举全市之力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近几年全市已完成治水项目投资1000多亿元。在茅洲河治理问题上,核心是岸上的“控源截污”。当地对流域内各类建筑排水小区的管网情况进行彻底摸排,完善小区雨污水管网系统,做到提高城市雨污分流率;实行流域统筹、系统治理,探索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工法创新,总结出中国城市建成区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模式。通过“织网成片、正本清源、理水梳岸、寻水溯源”治理路径,形成了适合城市建成区水环境治理的技术体系。建成投产的中国首个河湖污泥大规模工业化处理与资源再生利用中心,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地方政府的污染底泥出路问题。

像深圳一样,中国许多城市已逐步补上水环境治理欠账。比如北京通州玉带河,2017年5月时河水呈明显墨黑色,夏天随着气温升高,河道散发出浓烈的臭味,被周边市民戏称为“黑带河”。如今玉带河早已水清鱼游,清澈的河面映照着沿岸的花草树木。

水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全面改善生态环境的努力方向。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草。水环境治理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还需要社会科学的支撑,必须用系统工程思维开展水环境治理。我认为,在解决复杂水问题的同时,可以多建高品质的滨水公园空间,建设“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生态河湖,同时积极推行产业转型、腾笼换鸟,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

让城市因水而美、生物因水而多、产业因水而兴、市民因水而乐,才能实现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深圳市水务学会监事长)

#水环境#污染治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