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伊通火山群的岩性 郯庐断裂带的平面分布特征

2020-12-15知识5

江苏哪里有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伊通火山群的岩性 郯庐断裂带的平面分布特征

郯庐断裂带的平面分布特征 郯庐断裂带有着长期活动的历史,且不同区段、不同时期活动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内部结构颇为复杂。但就现今所呈现出的面貌而论,郯庐断裂带显示出明显的分段性。一般将郯庐断裂带划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北段指沈阳以北的断裂系,包括依兰-伊通、敦化-密山等断裂;中部指庐江-沈阳(营口)段,包括三部分:穿过渤海海域的潍坊-沈阳段、山东境内的沂沭段及其以南的狭义上的“郯庐”段;南部指庐江-广济段。本书研究范围基本为传统划分方案的中-南段,即沈阳-庐江段及庐江-广济段。沈阳-庐江段内根据其走向、内部组合结构和连续性又将之划分为三段:①沈阳(营口)-潍坊段,简称营潍段;②潍坊-嘉山段,即沂沭段,又称山东段;③嘉山-庐江段,简称苏皖段。其中山东段和苏皖段出露于地表,而营潍段则隐没于渤海海域。1.营潍段营潍段又称营潍断裂带,自潍北凹陷向北,经莱州湾凹陷、垦东凸起、黄河口凹陷、渤中凹陷、渤东凹陷、渤东凸起、辽东凸起,进入辽东凹陷,与佟二堡断裂相接,长约500km。该段整体呈NNE-NE走向,主要由东西两支主干断裂组成,在渤海海域以渤中重力高为界,又可将营潍段细分为以下三段。潍坊-莱州湾-黄河口段:这是郯庐断裂通过潍北凹陷、莱州湾凹陷和黄河口凹陷的地段,主要呈NE向。

伊通火山群的岩性 郯庐断裂带的平面分布特征

成岩成矿作用大陆动力学背景探讨 特定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区域性构造演化对区域成矿作用,以及矿田分布等起到控矿作用。本文拟以鹿鸣—兴安—前进地区为重点研究区,研究区内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多金属成矿作用、成矿时间及其成矿大地构造环境等方面,来初步探讨该地区的成岩成矿作用的大陆动力学演化的多阶段性,以及造成的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成岩、成矿作用的时空演化及其差异性等。在Sr-Yb图(图4-12)中,区域上的不含矿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和正长花岗岩,表现出低Sr高Yb的浙闽-南岭型花岗岩、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和高Sr低Yb的埃达克型等花岗岩类型的多样性特征,暗示其形成环境由碰撞加厚-碰撞后崩塌、拆沉减薄至正常地壳→减薄地壳的大陆动力学构造背景有序演化的特征,而含Mo二长花岗斑岩表现为喜马拉雅型的低Sr低Yb类花岗岩,其构造背景与碰撞造山有关,含PbZn正长花岗岩为低Sr高Yb的南岭型花岗岩,形成于减薄的地壳,与碰撞后崩塌-伸展构造有关(张旗等,2005、2009a)。区域上的不含矿的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和正长花岗岩在花岗岩微量元素Rb-(Y+Nb)和Nb-Y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图4-13)中均落入碰撞后花岗岩区(POG),在R1-R2构造环境判别三角图解(图4-14。

伊通火山群的岩性 郯庐断裂带的平面分布特征

华北陆块北缘钼矿集区 1.地质和研究概况主要包括华北陆块中西段和燕辽地区两个钼矿集区,涉及两个Ⅲ级成矿带,分别是华北陆块北缘东段Fe-Cu-Mo-Pb-Zn-Ag-Mn-U-磷-煤-膨润土成矿带和华北陆块北缘西段Au-Fe-Nb-REE-Cu-Pb-Zn-Ag-Ni-Pt-W-石墨-白云母成矿带(徐志刚等,2008)。华北陆块是由最古老(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的稳定克拉通。华北陆块北缘呈近东西向横亘于华北陆块的最北部,以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主要包括燕辽联合地块和阴山联合地块两大构造单元(李俊建等,2006)。燕辽联合地块是指以营口-沈阳-开源(伊通-伊兰)断裂以西,吴旗-打通-张家口断裂以东,康保-胃肠-赤峰-开源断裂(大致北纬42°10′)以南,永定河-杨河断裂以北的广大燕山地区。包括冀北-辽西的大部分及内蒙古赤峰的部分地区。以尚义-赤城-平泉和凌源-北票断裂为界,可进一步划分为南北两个拼合带。南部拼合带结晶基底为太古宇,东段冀东地区为迁西岩群、遵化岩群、滦县岩群、双子山群;北京密怀地区为密云岩群、四合堂岩群;张宣地区为桑干岩群。在太古宇结晶基底上,除冀东青龙河地区覆盖有古元古界青龙河群外,大面积不整合覆盖在结晶基底上的是以蓟县剖面为代表的中-新元古界,其底界的年龄大体。

伊通火山群的火山组成 伊通火山群区域地层岩性包括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的沉积岩、变质岩及岩浆岩。其中古生界岩层主要分布在外围山地和隆起带,中生界则分布于断陷盆地边缘和外围地区,新生界主要分布于断陷盆地内。火山群形成于新生代第三纪渐新世至上新世,是世界上少见的基性玄武岩“侵出式”为代表的独特的“伊通式”火山成因机制。火山群由16座火山锥组成,主要有东尖山、西尖山、大孤山、小孤山、莫里青山、马鞍山、横头山等7座,当地群众称之“七星落地”。它们是北东向沿依兰—依通地堑呈两列分布。火山个体面积大小不一,大的4平方公里,小的仅0.0025平方公里,一般海拔230-430米。个体的形态多呈弯丘状或锥状,山顶圆滑,山坡较缓,冲沟不发育。火山群中西尖山、莫里青山、大孤山的山体由柱状节理发育的玄武岩石柱构成,石柱截面呈五边形或六边形,直径30-50cm,相对高差79米,但因被土石掩盖,可见柱体只有30米。莫里青山节理较细,组合形态多变,有的像石阶、有的像鹰嘴、有的像虎口、有的像孔雀开屏、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很有观赏价值。大多数山头岩石裸露,中下部生长有灌丛或次生林。区内火山群对研究火山学、地球构造、岩浆活动以及大地构造等有一定的科学。

东北地区火山活动规律

前第四纪地质基本特征 以往的地质研究表明,松辽平原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天山-兴安地槽区。该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但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而且还具有地质构造发展的多阶段性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这是一复杂的地质过程,也是松辽平原当今地表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地貌格局形成、演变的基础。但应该指出的是,无论地质过程多么复杂而悠久,对当今地表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地貌格局影响最大、最明显或最直接的地质过程是中、新生代的地质过程,特别是新生代的地质过程。因此,在讨论松辽平原前第四纪地质时,弄清中生代特别是中生代末和新生代的地质构造背景显得极为重要。中生代早期,松辽平原进入了大陆边缘活动带的发生发展阶段。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中生代早、中期,该区地壳表现为挤压作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则表现为拉张作用。早白垩世,由于太平洋板块沿西太平洋毕鸟夫带向西俯冲,引起欧亚大陆板块向东仰冲,松辽平原地壳处于拉张状态,在刚性基底上产生大量张性正断层及地壳大规模裂陷,具体表现为一系列以大量的沉积同生正断层为特征的大小断陷盆地形成,区内松辽断陷和伊通-舒兰断陷等内陆中生代断陷。

山东蒙阴金刚石原生矿区域地质 3.1.1 蒙阴金伯利岩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山东省在大地构造上属中朝地台东部的鲁西隆断区。新太古代早期的火山-碎屑岩沉积—泰山岩群,奠定了相对稳定的基底基础。晚太古代晚期的大规模幔壳混源型岩浆泛溢活动,重熔并改造了泰山岩群地层体,使地壳增生加厚,形成幅员广大的地台。在此后地质历史中,长期处于稳定的隆起状态(Pt1-3)和大面积的间断陆表海沉积状态(Qn-P)。这一稳定的地质环境一直延续到三叠纪末。从侏罗纪初开始,扬子地台的北进和太平洋板块的西移,与华北地台相拼接碰撞,强烈改变了现有的基础地质特征。首先在原有地质框架的基础上,沂沭断裂带由北北东向韧性断裂转化成裂谷系统,在山东中部纵贯全省,将山东分成鲁西、鲁东两个次级地块,引导并制约着两侧地块的发展。鲁中区在基底韧性剪切带的基础上进一步裂解,发育成若干北西向的断块隆起和拗陷盆地相间分布的构造单元系列,并造成鲁东区中部胶莱盆地大面积拗陷。蒙阴金伯利岩带产出于鲁西断块隆起区中部地区,由南而北呈北东向横跨在蒙山凸起、蒙阴凹陷、新甫山凸起、马牧池凸起之上,受蒙山、新泰-垛庄、铜冶店-蔡庄等北西向断裂的限制,呈左列式展布(图3-1)。图3-1 鲁中南地区地质简图3.1.2 蒙阴金伯利岩带区域。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