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小时候喜欢刘备,长大却又喜欢曹操,刘备这个“完人”过于完美

2020-12-15新闻7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所谓“时势造英雄”,总有人要站出来,一统乱世。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始终是一个历史的循环,长期的群雄割据最终以三国鼎立收场。曹魏,蜀汉,东吴。而东吴则以读者的低存在感划过历史的长空,留下的曹魏与蜀汉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而曹操与刘备二人则成为关注的焦点人物。

小时候喜欢刘备,是对是非黑白界限的明确,长大后喜欢曹操,是对人情世故的圆滑和包容。小时候的纯真,体现在谁有“理”而喜欢谁,谁弱谁更容易博得同情,而刘备则站在了“理”与“弱”的双重制高点,所以年幼之时才会觉得刘皇叔应该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理所当然。尽管这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但对孩童时期的我们来说,这便是历史。

第一次接触三国,多半是通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稍微有理解能力之后才会接触《三国演义》,再之后才是《三国志》。但无论如何,《三国演义》字里行间都存在刻意抬高刘备,而贬低曹操的说辞。书中将刘备描绘成宽厚爱民,忠肝义胆的大汉继承者,一统天下乃众望所归;而曹操则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阴险狡诈,疑神疑鬼的枭雄角色。在三国的角色描绘之中,曹操无论是在性格,相貌,出身甚至是胸襟都要低刘备一筹。如此带有主观色彩的描绘,也不能让人所信服。《三国演义》终究是一本小说,拿来读读尚可,但也仅是读读而已。

北宋之后,金国人和蒙古人轮番羞辱南宋,南宋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失去了中原这块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此时的朱熹开始重新强调王朝的正统地位,朱熹修订《资治通鉴》,强调蜀汉乃东汉王朝正统说法才开始盛行,此做法无非是强调南宋才是华夏王朝的正统继承者。从历史角度来看,北宋之前蜀汉从来不是东汉王朝正统继承者,而是曹魏政权,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则是在朱熹的框架下所写,成书年代乃为元末明初,中原大地饱受元人的摧残,因此借着蜀汉政权的正统性,抨击元人得国不正,在书中一拉一踩,也就奠定了当今民众对三国时代蜀魏的认知。

书中描绘刘备乃中三靖王刘胜之后(存在质疑),咱们暂且当他是刘胜之后,可能与汉朝皇室血统有着太平洋的距离。从汉武帝推恩令之后,无论是同姓王还是异姓王,人人自危而又无法破解,刘胜也许是为了自保,凭借着超强的生育能力,生下120子,可谓是人丁兴旺。而刘备是刘胜的十二代孙。按照此种算法,汉朝王室遍布人间可能有数以十万人,拿一块砖头从天上砸下去,砸中的可能就一个是汉朝王室的后裔,刘备头上的王室后裔头衔,也只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

曹操虽说不姓刘,但在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甚至到北宋,曹操都拥有三国时期的正统之位,唐朝历代君王庙中,东汉末年仅曹操一人入选。只有唐朝承认的开国君主,才能进入君王庙中,享受世人的祭拜。

刘备一生五次易主,比三姓家奴的吕布换的还要勤快,四次抛妻弃子。赵云长坂坡一战救下阿斗,一生护蜀汉王室周全,到头来却受封最低的牙门将军。曹军挥师南下,刘备却想带民南逃,而不保护百姓周全;为表赤诚之心,将赵云刚救回的阿斗怒摔;借荆州而有借无还;吕布有恩于刘备,解刘备燃眉之急,而刘备却暗示曹操杀之;明对益州有觊觎之心,嘴上却对东吴说无心益州;自称称王乃群臣见逼,费诗劝其缓称王却遭贬谪。与此相似的事件数不胜数,与曹操之辈有何区别?以大仁大义、宽厚诚实,忠君爱民、嫉恶如仇示人,将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无非是给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名而已。

而反观曹操,虽说称之为乱世之枭雄毫无问题,但也未曾里一套外一套,面子工程似乎做得没有刘备那么好而已。关羽过五关,斩曹营六员大将,曹仍然放虎归山,护关羽周全。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没翻脸之前也对汉朝天子毕恭毕敬,翻脸后二十年之后仍然以丞相自称。曹植上位半年便拿到帝位,足以说明曹操有这个能力却没有这么做。胸襟宽广乐观宏大,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建安风骨之风。知人善用而又善于权谋。虽然生性有些勇猛,但也把事情做在明面之上,怎么能言曹操乃为奸雄?

曹操与天下人争,但没有夺天下;

刘备与天下人争,却想夺得天下。

也许这就是刘曹二人的区别吧。

幼时喜欢刘备是出于天真无邪,对于理想主义以及完美主义的执著,对其出身平凡而孜孜不倦追求的肯定。年长之后喜欢曹操是对人性认识之后的又一次抉择。务实而又不做作,阴险狡诈而又表现的君子坦荡荡。

刘备是孩童时代的完人,是代表绝对正义,是三国时代的引导者。但他只不过是虚构的一种精神而已,引导孩童正确价值观。长大了发现电视剧中的刘备过于完美,做一个完人几乎没有可能,我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无法做到大义灭亲,我们没有要改变世界格局的报负,那么像曹操那样,成为一个务实的人也许更为合适。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对于孩童来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更像是一个老师,教道理的。对于成年人来说,曹操才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朋友。

#刘备#曹操#完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