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叫停“家长改作业”后,还有几个关键问题要厘清

2020-12-15新闻4

图片来源:教育部网站

“对于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等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在近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表示,“对于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这个问题,教育部的态度是一贯的、坚决的”。

这段话,体现了国家层面鲜明的态度。据媒体梳理,从2018年至今,已有浙江、辽宁、海南、河北、广东等至少10个省份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有的地方明确定期开展作业督查,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这些表态和做法,无一例外地收获了好评。可见,苦批改作业久矣的家长真不少。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前不久,一位小学生家长因不堪批改孩子作业的压力,“怒退”家长群。虽然这种“另类”做法时不时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和反思,但多数家长还是没有这个勇气和能力,去拒绝教师的越界要求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依靠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制度保障,并有可行的落实路径。

但也要看到,不让批改学生作业的负担落到家长头上,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有些问题还要厘清,有些事情还是要说明白。

首先,不让家长批改作业,直接结果就是给家长们减负了。但如果更深层地想,为什么教师要将本属于自己的职责转嫁给家长呢?原因很简单:教师的压力也很大。比如,一些教师承担了大量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务。通过不让家长改作业给家长减负当然没错,但如果不从整体考虑问题,给教师们也减减负,只怕严禁家长改作业的政策善意不能持续释放。

在这方面,相关努力一直在进行中。比如,福建近日下发通知,“严格规范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报表填写工作”“不得强制要求中小学校和教师(或通过学校和教师组织学生、家长)参与各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点赞投票、人物评选、问卷调查、网络答题等活动”,通过列出“负面清单”为教师减负。这有利于将教师从冗繁的杂务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到本职工作中。

其次,各方对作业应该有科学认知。不让家长批改作业,不是说作业不重要,而是要从“贪多”向“求精”转变。

一个常识是,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开展教学评价和精准分析学情的重要手段。对作业足够重视是没错的,但现实问题是,大量存在的机械、重复等低效和无效作业,让学生苦不堪言,“中小学生写作业到深夜12点”的新闻不时出现。如何优化作业结构,提升作业质量,成为问题的关键。

对此,教育部提出,健全作业布置的机制,如教师试做和面批讲解、学生反馈和评估等;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间,鼓励各地系统化设计一整套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和学科特点的基础性作业;严禁惩罚性作业等。这些要求不仅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更让作业回归了本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生态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三,家长不批改作业,不是让家长当“甩手掌柜”,不代表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要。

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一对关心孩子学习的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是深刻的。从为孩子完成作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与教师和学校建立联系,随时知晓孩子学习动态,配合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等,都离不开家长的亲力亲为。甚至,家长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中对孩子都是一种教育。在不用批改作业后,家长们还可以在哪些地方做加法、做得更好,是值得思考的。

无论是家长批改作业屡被吐槽,还是家长群时不时抖落一地鸡毛,反映出的问题是相通的:家校关系混乱、职责不清。明确家长不用改作业,为解开这一团乱麻迈出了重要一步。事实证明,要凝聚教育合力,首先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各司其职,再打好配合。

#家长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