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关于宝宝发热,我们需要知道的一些事(一)

2020-12-15新闻4

提起发热,各位宝爸宝妈们应该都深有体会,发热可以说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了,可是,各位宝爸宝妈们对于发热了解多少呢?我们的宝宝为什么会发热呢?

儿科医生们出诊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大夫,我家宝宝发烧了”

“多少度啊”

“37.2℃了”

那么,37.2℃到底是不是发热呢?下面,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宝宝体温超过多少是发热以及发热的分级(数值以腋温为例)。

(1)低热 37.5-38℃

(2)中等热38.1-39.0℃

(3)高热39.1-41.0℃

(4)超高热 41℃以上

我们通常将37.2℃看作发热的临界值,超过这个数字就属于发热了,实际上这个数字是口腔温度的标准,而我们最长测的是腋温,但需要注意的是宝宝的基础代谢率是略微高于成年人的,当宝宝进食后、活动后或者哭闹过后体温是会出现暂时的升高,有时甚至达37.5℃左右,属于正常现象,平稳后体温可逐渐降至正常。

在安静状态下,宝宝体温达37.2℃应该引起各位宝爸宝妈的注意,有可能宝宝发热了,可间隔20-30分钟再次测量宝宝体温,若连续多次宝宝体温不降反升,那么发热无疑了。

那么,发热究其根本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里就要引入一个概念——致热源。顾名思义,致热源就是能引起宝宝们发热的一类物质,它们可以是体内产生的,称为内源性致热源;也可以是体外侵入的,称为外源性致热源。

这两种致热因素往往是同时存在的,拿我们最常见的发热原因——感染来说,常见的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这些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都属于外源性致热源,它们进入宝宝身体后,引起机体一系列炎症反应,炎性细胞激活后释放一系列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可也使宝宝发热,属于内源性致热源。

当宝宝被有害病原体感染后,往往不会仅有发热这一症状,如果病原体侵入上呼吸道,孩子会出现咽痛,声音嘶哑等症状;病原体侵入下呼吸道达肺部,会出现呼吸费力甚至呼吸困难等;若病原体侵入消化系统,那么孩子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的同时不光要给孩子退热,同时应及时求助于医生,寻找原发疾病,找出宝宝发热的原因,对于病因进行干预,从根源上解决发热问题。

当然,感染性发热只是最常见的一种发热原因,还有一些疾病也会引起发热,比如风湿免疫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血液肿瘤疾病等。它们相较于感染性发热较为复杂、少见,症状存在多样性,在此不做详细阐述。

再说一说家长们常问的另一个问题:宝宝发热会烧坏脑子吗?答案是:不会。

我们知道了发热的生理基础就可以了解到,宝宝发热只是身体对于外界不良反应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这说明宝宝的免疫系统正在与一些有害物质或不良刺激做斗争,这也是宝宝免疫系统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宝宝发热也是身体告诉家长们的一个重要疾病信号,可以及时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曾经听说哪家孩子因为发热最后导致脑子烧坏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其实不是这样的。胃肠道、呼吸道可以发生感染,大脑也是如此,脑炎也是儿童一种常见疾病,轻症可能无任何症状,重症可能危及生命,重症脑炎有可能会留下轻重不一的后遗症,因此,很多家长误以为这些后遗症是发热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体温存在一定的波动性,白天略高于夜间,下午略高于上午,进食后、哭闹后体温也会上升,波动幅度约为0.6℃,一般不超过1℃。以腋温为例,波动范围为36.5-37.2℃,体温超过37.5℃或波动幅度大于1-1.2℃即为发热。

测量体温的部位有口腔、鼓膜、直肠等,部位不同,体温标准也会有差异。

直肠温度即肛温,是最接近身体内核温度(大脑、肝脏等内脏器官的温度)的,也是最准确的,其正常温度略高于腋温,约为37.5℃,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的肛门括约肌收缩能力较弱,一受刺激容易产生便意,需多加留意。

口腔温度略低于直肠温度,一般不建议较小婴儿测量口腔温度,易咬破体温计,家长应多加看护。

鼓膜温度即耳温,简便易行,应用逐渐增多,但存在一定误差。

宝宝体温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若为腋下测温,测量前应擦干腋窝,保持腋窝干燥,屈臂抱胸,夹紧,5-10分钟后取出。注意体温计与腋窝之间不可阻隔衣物,影响测量准确性。

若测量肛温,应防止体温计滑脱或折断,3分钟左右取出,擦拭干净读数。

若为口腔测温,仅适合较大儿童,告知患儿不可用牙咬口表,将口表水银端至于舌下,轻闭双唇用鼻呼吸,3分钟左右取出度数。

热量体温时,应选取宝宝安静时刻,哭闹后或进食后均会影响测量准确性。

若宝宝不慎咬破或打碎体温计,家长们千万不要惊慌,可立即让宝宝口服蛋清或纯牛奶,延缓汞的吸收,随后至医院就诊。

关于宝宝发热,今天先介绍到这里,儿童发热问题内容繁多,在“关于宝宝发热,我们需要知道的一些事(二)”中将详细介绍应对发热的处理办法。

#小儿健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