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吴主孙权: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曾是翩翩少年郎,终成一位杀戮者

2020-12-16新闻14

三国的三位霸主,要论出身,应该是孙权出身最好。曹操的养祖父为宦官,虽有爵位,但说起来还是出身卑微;刘备虽有皇室血脉,但出身贫寒,也只是一个落魄贵族。而孙权则不同,其父为长沙太守孙坚。汉末群雄割据,孙权父兄打下了江东一片基业。幼年的孙权便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在如此父兄的教育下,孙权成长为一个文韬武略的人物,自不意外。

孙权的长兄孙策尚在时,汉朝派来的一个使者刘琬曾道:

“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这句话可谓是一语中的,孙策早逝,孙权的其他兄弟也是差不多早逝,独独孙权成为东吴开国皇帝后,七十一岁高龄才病逝的。孙权不只是在孙家众兄弟中是长寿的,也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

不过这孙权虽活得久,但却是少时聪明,老时糊涂。

我们便先来说说这孙权年轻时的英姿吧。

孙策临死前,把江东基业托付给了二弟孙权,而不是更像他的,也更受众人期待的三弟孙翊,这令众人疑惑。

但是从孙策临死前的嘱咐中,却大概可知答案。孙策对孙权说:“如果论率领江东将士征杀疆场,和天下豪杰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论知人善任,合力稳定江东,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现在大任已经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

虽不知若托付给孙翊会如何,不过孙策把这江东托付给孙权,也没错,毕竟孙权把这江东基业守住了。

孙策让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即使有时心里对一些谏言不舒服,但是对好的谏言,他基本都会听取的。所以孙策的话,孙权大概是做到了。

孙策一死,孙权无时间哭诉,便被长史张昭所谏,只得换下丧服上马,巡军营,稳军心。

对长兄孙策留下的旧臣,如张昭、周瑜、程普、吕范等人给予重用,又广招贤能,礼聘名士,收了鲁肃、诸葛瑾等能人异士。

有了人才,然后就是要定军心,所占领的五个郡的边远险要地区尚未归服,山越族作乱也需镇压。孙权便率军西讨黄祖,大败其水军,稳固了他在江东的地位,只余一城池尚未攻克,而此时山越贼寇又开始作乱,便去平叛了。然后,孙权吩咐手下臣将管理各地,如此后方才稳了,他便可安心出战征伐。

那么,孙权前期多以讨伐黄祖为己任,又是为何呢?况且孙权的父亲孙坚便是死于与黄祖交战之中,杀父之仇,他又怎么可能不报呢?

而且孙权在父兄的耳濡目染之下,领军带兵确有一套,那黄祖可谓是次次都被孙权大败。只不过,为报父仇而掳掠百姓,屠城,便是过于狠辣,不是民心所望。

接下来便可说到这“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真正出处了。

刘表过世,儿子刘琮便率众投靠了曹操,虽曹军威猛,但是刘琮如此没胆色的人,曹操是肯定看不上的。

可孙权不同,虽父兄皆逝,但他接手江东后却绝没有转手让人之意,而且令江东内稳以求外扩。

这句话便是出自于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抵抗月余时。曹操远远的见对面将士严明整肃,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辛弃疾所作的词便是引用了这个典故。

而且孙权还是个既豪爽又幽默风趣的人,就在濡须口与曹操对阵时,孙权还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春水方至,公宜速去”,又注:“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这几句话说得不卑不亢,隐约可见孙权豪爽幽默的性格。

不过荆州刘琮率众投靠曹操,到底还是给了孙权很大的危机感,所以他准备联刘抗曹。只不过对于此事,军营中有着两方不同的意见,一是惧于曹操兵强的主和派,如张昭等;二便是主战派,如鲁肃等。

孙权本就是倾向于联刘抗曹的主战派,只不过他是首领,那时他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表态,所以他不动声色地看着两派闹。不过这些在周瑜回来后,一切便迎刃而解了。主战!联刘抗曹!

这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赤壁之战”,历史上十分出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曹操败逃。此战更是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不过这孙权,上面我们有说到,他为报父仇而掳掠百姓屠城之事,只不过他没有曹操那么决绝。

现在又讲到联刘抗曹之事,赤壁之战后,孙权把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只不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对于刘备借荆州而不还,势力发展之快,已威胁到了东吴,所以孙权定然是容不下刘备的,于是便假意向曹操称臣,以便联曹抗刘。

所以就有人说,孙权论黑心狠辣,比之曹操,又差了那么一点;论脸皮之厚,比之刘备又差了那么一点。

不过据此,我们看到更多的应该是孙权的外交手段。国与国之间,友谊难长存,利益才是永恒。孙权便是根据形势的变化选择或者联刘抗曹、或者联曹抗刘,纵横捭阖,风云变幻,皆在其眼中。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而孙权为联曹抗刘而向曹魏称臣,我们应该佩服他能屈能伸。大家都说刘备有汉高祖之风,其实孙权,也不逞多让。

孙权是一个政治家,他为了东吴不惜个人的荣辱,向曹魏称臣,屈尊受封。手下那些性子烈的臣子将领不明白,觉得自己的国主如此做是特别不光彩的,是屈辱的。孙权不为所动,他没有办法解释多少,他把他父兄打下的基业看得很重,东吴那时危机四伏,孙权为了东吴不被灭,已顾不上计较个人荣辱了。

事实证明孙权是对的,他称臣,东吴称藩。面对曹操逝后,曹丕称帝后的各种无理要求都一一答应,除了在让他的儿子去做质子一事上几番周旋,其他都十分纵容曹丕的要求,为的就是麻痹曹魏,为自己争取吴蜀夷陵之战取得胜利的时间。

曹丕也的确被有着“高超演技”的孙权麻痹欺骗了,以为孙权已经称臣,而且还那么服服帖帖,是不会有异心的。殊不知有句话叫“大丈夫能屈能伸”,还有句话叫“兵不厌诈”。曹操是个文韬武略,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他的儿子曹丕继承的更多的不是他的军略,而是他文学方面的天赋。曹丕虽然也有着政治家的远见,但是比之孙权这个老练的政治家,曹丕差的不是一般的多。所以颇具文士风采的曹丕,便拒绝了刘晔与蜀同击东吴,以此彻底地拿下东吴的建议,这就彻底失去了可以一统天下机会。

政治场上风云变幻,汉高祖刘邦尚且能撕毁条约转杀项羽,从此便成就了汉室皇朝,作为政治家的孙权为了父打下的基业,为了保东吴的安宁,他为何要去恪守什么道德规范?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战争的胜利从来都不是好看的。

吴蜀的夷陵之战,以吴胜蜀败而收场,胜利的东吴也有了余力来应对曹魏,不过孙权知道以东吴的力量是比不过曹魏的强大的,所以又转而与刘备联盟,而刘备一定会答应的,为什么?

刘备举兵攻打东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关羽父子报仇,但刘备还是一个领导者,一个政治家,他还要为蜀国考虑,蜀国的现状不容许他无脑的任性。曹魏强大,东吴、蜀汉弱小,如果不联合起来,将来必会被逐个击破。

于是吴蜀联盟了,而且还越来越稳固,毕竟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当权领导者头脑也比较冷静,很有大局观。

孙权是三国里最后一位称帝的君主,因为他万事都喜欢不遗余漏,所以把吴国内部搞安宁了。外部虽有强敌,但也有盟友,可算得上是比较安稳的了。那曹丕,刘备都称帝了,作为三国时期里的三大股势力之一的他自然也不会落后,所以在稳定了一段时期后,便称帝了,正所谓“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嘛。如此,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三国鼎立。

孙权守住了父兄打下的一片基业,成立了霸业,建立了东吴,三分天下有其一,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历史上说孙权勇谋不及曹刘,但是曹操却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证明孙权的勇谋军略,还是很厉害的。

孙权早年的功绩不可否认,江东之主,当之无愧。不过孙权晚年在继承人上飘忽不定,引发了一系列的灾祸。然又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最后的覆国也多由此。

孙权出身世家,聪慧敏捷,有着高超的外交手段,是一个为国为民的老练政治家。他曾是英雄,曾是杀戮者,也曾是一个翩翩少年郎。

#三国两晋南北朝#孙权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