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别再说四大文明古国了,古印度文明都是抄袭的

2020-12-16新闻6

世界公认古代四大明文: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许多人都喜欢谈四大明文古国,其实四大文明都不适合加上“国家”二字。因为这些四大文明都是以区域划分,并非是指单纯的国家。就比如中国在夏商之前都不是以国家的形式存在。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先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独中国五千年文化绵延至今,完整无缺的流传下来,中华文明也带给了世界最绚丽的文化魂宝。

首先来分析下同样是七个大陆板块(七大洲),为什么只有四大文明呢,文明究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文明的发生是要有先天的外在条件的,古埃及地区是古代第一个文明,发生在公元前5000年。

为什么古埃及地区是第一个呢,这得从人类的起源,人类祖先说起。人类是由于古猿人进化而来。可是现代基因学研究证明,现在地球上所有的人的基因都源自同一个祖先,就是生活在非洲中东部地区的现代智人。现代智人在约10万年前开始向世界各地迁徙,约5万年才迁徙到中国地区。早期的古猿人直立人或是被自然淘汰,或是抗不过冰河时期遭灭绝,最后一批或是被现代智人消灭。比如中国有元谋人,北京山顶洞人等,但是中国人并不是由这些古猿人直接进化而来。

人类的祖先是从非洲中东部迁徙到世界各地的,而埃及在非洲北部,现代智人迁徙率先达到,所以古埃及发生了古代第一岔文明,然后是古巴比伦,再是古印度,最后是中国。而古埃及能产生文明,是因为埃及有尼罗河流域。正因为有尼罗河才培育出了古埃及文明。

古代四大文明为什么都发生在河流附近呢,是因为人类从原始捕猎生存方式逐步转向了农耕的生活方式,人口大增才孕育出文明来。而在农业发展初期只能靠双手和一些简单的自然器具来耕作,所以人类最初的文明期叫石器时期。靠石器和双手去茂密的森林大规模开垦种根本做不到,所以人类只能依靠原始的先天地理条件去耕作。

现代智人的迁徙是先到达欧洲,再到达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地区,可是欧洲并没有孕育出古文明,就是因为欧洲没有先天地理条件。古巴比伦文明是发生在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是在恒河流域,古代中国文明发生在黄河流域。所以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上游是黄土高原,雨水冲刷夹带着大量泥沙流进黄河。黄河到达中原地带由于地势平坦,水流减缓,大量泥沙沉积,仅仅几千年的世界就冲刷出一个中原平原,因此中国的祖先利用这个先天的土地诞生了中华文明。

古印度文明为什么说是抄袭的呢,第一是因为现代科学探究发现,印度本土没有原始的禾本科植物。印度的禾本科植物都是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地区引进过来的,简单的说就是古印度的种植栽培技术是抄袭古巴比伦文明的,并不是他自己培育出来的。文明发生是因为人类随着知识量的增多所自然形成的结果,种植的最原始过程是包括了选种培育,再大大规模耕作。而选种培育是孕育文明最关键的环节,古印度没有。

再看古代印度思想是深受古希腊思想的影响,我们通过佛教印度教就可以感受到,它们里面的很多哲学思想是深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而且古代印度曾经数次遭受外族入侵,最终被雅利安人给置换了,因此现在的印度大多数都是这个种族。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来源于此,以血缘为基础,把各个族群进行等级划分。

古印度文明中耕作方法是抄袭别人的,思想也是学习别人的,四大文明中也唯独古印度文明没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古埃及有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有楔形文字,中华文明有甲骨文,古印度没有。就连印度原始居民都被外族置换了,因此很难说古印度文明是一个独立的文明。

其实古代世界并非只有四大文明,还有古希腊文明,古玛雅文明等。古希腊文明和玛雅文明为什么没有归类到“五大文明”或者“六大文明”中去呢。首先分析下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地处地中海北岸,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古希腊并非是统一的国家,都是以小的邦城出现,他们没法大规模种植粮食,只能靠一些猎物毛皮或者精美制品去埃及和巴比伦地区换取粮食,所以古希腊自古工商业就很盛行,也因此古希腊地区始终人烟稀少。

再来分析玛雅文明,玛雅文明被现代人认为是最神秘的,神秘是因为有太多的未知。例如玛雅人预言2012世界末日,美国就利用此拍成电影,被世界人知晓。玛雅文明诞生在公元前十世纪,到公元八世纪后期就已经衰落了。西班牙荷兰殖民者到达美洲大陆时,把玛雅文明的继承者消灭,发现大量玛雅文明的各种建筑废墟遗迹。直到1956年,美国经历数十年的考古挖掘,才系统性的整理出玛雅文明的全貌。玛雅文明是非常成熟的文明体系,有大规模城市,有独立的语言体系,习俗文化等等。

“四大文明”一说早在晚清梁启超时期就出现了,从那时起就一直流传至今,所现代人也一直都讲古代四大文明。玛雅文明被世界人知道时间太晚,而四大文明一说早已成型,所以玛雅文明至今都没有归类到“五大文明”中去!

如果真要讲古代四大文明,应该把古印度文明剔除,玛雅文明加入,这才算是完整的古代四大文明!

#玛雅文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