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天的日子比蜜甜——“决胜2020”活动南线采访团纪实

2020-12-17新闻36

光明网讯(记者 王欣夷)2020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近日,记者跟随“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南线采访团,历经12日,行经湖南、湖北、安徽三省,深入30余个采访点进行探访调研,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催人奋进的脱贫好故事。

文旅带头,农旅融合促发展

“没想到80多岁了还能领工资”,村民吴信胖激动地向记者展示他的工资卡,自从竹山村发展了文旅经济,他通过编织工艺展示、售卖手工艺品,如今一个月可以创收2000元。

吴信胖展示工资卡 光明网记者王欣夷 摄

位于湖南湘西凤凰古城西北角的竹山村,一直以来饱受贫穷困扰。近年来,竹山村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经济,通过科学规划,基础建设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完成了从湘西地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华丽蝶变。

农旅结合,以旅助农,竹山村并不是孤例,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逐渐发展出脱贫致富的特色道路。如湘西保靖县吕洞山镇黄金村、隘口村、夯吉村,作为高品质绿茶品种“黄金茶”的主产地,当地大力推进“茶旅结合”,形成5万亩连片的黄金茶谷旅游线路。通过采摘、制作茶叶、品尝茶宴及帐篷节等形式,让游客品味茶香,融入自然。

张绍红讲述脱贫致富经历 光明网记者王欣夷 摄

隘口村村民张绍红在向记者展示炒茶工艺,这是当地的一项人气旅游项目,“以前连鸡蛋都舍不得吃”,曾经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如今依靠县里的帮扶政策,不仅办起了农家乐,还拥有了自己的茶厂,建起了大房子,今年更是年收二三十万,成为了村里的脱贫典范。

而在花垣县十八洞村,杨珍寿经营着自己的农家乐,她翻炒着锅里的肉,为即将到来的客流高峰做着准备。曾经的十八洞村十分贫困,留不住年轻人,劳动力都跑出去打工。自从十八洞村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像杨珍寿一样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获得稳定的收入……

如今放眼望去,已经很难想象这些美丽的村庄,曾经是多么的贫困。开发文旅产业,用美丽战胜贫困的思路,让古老的村寨焕发新的生机。期盼越来越多的好政策让村里的景色美起来,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产业领路,瓜果飘香助脱贫

屈原故里,湖北宜昌秭归县,脐橙产业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领军产业。采访团发现,当地除种植外,还大力发掘脐橙新价值,开发出了脐橙饼、脐橙酒、果脯、脐橙蜂蜜等多个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同时秭归县还将物流集群和电商集群相结合,让电商成为拉动就业,增加贫困户的收入的法宝。当地电商企业鑫勇泰公司负责人颜勇告诉记者:“今后,我们计划成立合作社,让更多果农加入进来,分享产业发展成果,帮助他们提高收益。”

体验者品尝脐橙产品 荆楚网刘建维 摄

小小水果,也能带领人们脱贫致富。连日来,采访团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将果蔬种植作为脱贫主导产业,如湖南省凤凰县菖蒲塘村,当地大力发展柚子产业园,坚持科技兴农,成立了电子商务中心,组建“电商青年军”,2016年,菖蒲塘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3419元;还有安徽宿州砀山县发展酥梨产业,拥有电商企业1300多家,网店和微商近5万家,带动10万多人从事相关产业;亳州利辛城北镇绿色果蔬产业园“打造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种植冬枣、草莓、瓜蒌和花卉等,扩大群众就业途径,通过产业带动脱贫……

菖蒲塘村的柚子树 光明网记者王欣夷 摄

这些地方脱贫成功实践的共同特点,正是将水果产业延伸出完整的产业链,结合先进农业科技和电商产业,做出了特色,取得了扎实的扶贫成效,从而让水果成了当地群众的“黄金果”。

就业铺路,创造岗位“授人以渔”

在湖南怀化沅陵县太安社区,当地政府针对搬迁居民的就业问题,充分利用乡村集体用房、闲置学校等场所,创办扶贫车间帮助搬迁户就近就业。目前,太安社区创办的美桀电子、德云服饰扶贫车间,已吸纳各类就业1000余人,做到了让搬迁贫困群众既能安居,又能乐业。

扶贫车间中正在作业的女工 光明网记者王欣夷 摄

村民高兴国早年间在外地打工以贴补家用,2016年,听闻沅陵县传来易地扶贫的好消息,在外务工的他辞去工作,他说,“家里人团聚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现在高兴国不但可以和家人团聚,在车间工作的他,每月还能进账4000元左右。

采访团调研发现,像太安社区这样通过搭造就业平台,创建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加强技能培训等方式助力当地困难群众自食其力,正逐渐成为各地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

52岁的陈省芹是安徽宿州市砀山县陈寨村挚爱残疾人手工坊的创意总监,她对记者说:“自从手工坊开业,我就来学习编织了,现在能编各种工艺品,一年收入有1万多元。”

陈省芹展示她制作的工艺品 光明网记者王欣夷 摄

像陈省芹一样,在陈寨村手工坊获得可观收入的残疾人还有很多。手工坊创始人杨秋菊从小家庭困难,通过手工编织,经济条件逐渐好转。2015年,杨秋菊回乡创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陈寨村挚爱残疾人手工坊,立志带领弱势群体用巧手脱贫致富。手工坊自成立以来,共培训贫困留守妇女、残疾人1500余人次,为弱势群体提供固定和流动就业岗位300个,已带动45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是太安社区的扶贫车间,还是陈寨村的手工坊,都通过为贫困群众创造岗位,助其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从而帮助贫困户摆脱“等靠要”思想,真正实现了扶贫先扶志。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扶贫车间#就业#农家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