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扩大“朋友圈”打造开放新高地——“十三五”的绵阳答卷·对外开放

2020-12-17新闻26

通过举办科博会,中国科技城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加速科技城走向对外开放前沿。(视觉绵阳 苏东华 摄)

4月,绵阳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建成点亮,标志着绵阳又一个百亿级企业项目顺利投产。

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四川绵阳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绵阳综合保税区;在绵阳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9月,第八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圆满落幕,通过云展览、云推荐、云洽谈、云签约等方式,累计签约项目105个,签约金额691.73亿元。

11月,成都海关为绵阳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颁发了AEO高级认证企业证书,该公司成为绵阳唯一一家通过AEO高级认证企业。

……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2020年,我们收获着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硕果。

不沿边、不靠海的绵阳,如何在融入对外开放合作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中央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川陕革命老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省委作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重大部署,这些为绵阳加速由西部内陆走向开放前沿创造了有利条件。

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十三五”期间,绵阳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主动融入全省对外开放大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着力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引项目 聚产业 培育经济新动能

开放,是消除投资壁垒的决心。“十三五”期间,绵阳深入实施精准专业化招商,创新建立并实施“一把手”外出招商制度,聚焦全市现代产业体系,精准制定产业图谱和招商目录,锁定重点目标企业,集中精力、集聚资源、集中力量攻坚。

投资465亿元的绵阳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投资240亿元的绵阳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投资202亿元的绵阳威马自动驾驶示范园……近年来,随着绵阳城市能级的不断跃升和产业生态的不断优化,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绵阳,形成了重大项目引进接连不断的“绵阳现象”。

绵阳为何能与这些大项目频频“牵手”?科技资源富集、产业门类齐全、政策环境给力……极具对外开放优势的绵阳,一步步提升着与“项目大佬”交流合作的底气。

近年来,我市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院所高校,围绕主导产业、依托专业园区、锁定重点区域,开展全方位招商,通过引龙头、带配套,补齐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聚集度,推动招商引资总量质量“双提升”。

获取一批项目信息、加紧在谈一批项目、推动一批项目签约、服务一批履约项目……在推动重大项目签约落地的同时,我市致力于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投产,实施了重点招商项目“绿卡服务”,提供“七有”精准服务。

开放的环境创造出“磁石”效应,翻开这些年招商引资的“答卷”,绵阳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2016年以来,全市新签约投资额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00余个;同时,“十三五”期间,绵阳到位省外资金持续稳定增长,2019年,绵阳引进国内省外到位资金506.2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3倍,总额居全省第2位,全省排名从2015年底的第7位,到连续4个年度稳居全省第2位。

建平台 促交流 打造开放新高地

开放,是与世界共赢的胸怀。2016年以来,绵阳先后多次成功举办科博会、电商峰会、海科会科技城专场等大型国际化展会,以及专题投资推介会、境外投资推广活动等各类投资推广活动100余次。

今年,第八届科博会的线上云展览,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超5000个3D模组、沉浸式体验、场景化展示,集中呈现科技创新最新成果。截至9月25日,线上云展览收获2293万次目光,累计吸引近270万人观看。

科博会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绵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坚定决心,也见证了绵阳一步步扩大的“朋友圈”。

自2013年创办以来,科博会连续成功举办八届,三次荣获“全国十佳品牌展会”称号。绵阳市获评“中国十佳会展城市”,成为四川省唯一、西部地区第二个获此殊荣的非省会城市。此外,自2015年第三届科博会首次设立主宾国以来,先后邀请到捷克共和国、美国、以色列、奥地利等科技创新强国担任主宾国,并组织开展了中捷、中美、中以、中奥、中俄系列经贸促进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历届科博会累计签约产业投资、成果交易、产品采购等项目3171个、签约金额7145.81亿元。

坚持展览与论坛并重,突出学术研讨与产业两条主线是科博会的又一特色。历时8年发展,科博会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开展高层次对话交流和深层次理论研讨的国际学术盛会,也为绵阳带来全球发展的经验。

大力“引进来”,积极“走出去”。近年来,来自绵阳的人力、技术、品牌、模式,也在不断走向世界。

以经开区、高新区等开发区为载体,我市着力加强外向型产业园区建设,鼓励支持和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拓展园区载体平台功能,加快中德(绵阳)创新产业合作平台、欧盟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科技城对外开放“桥头堡”。依托这一系列开放合作平台,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知名企业纷纷聚焦绵阳、锁定绵阳,为塑造全省发展格局中的“绵阳经济版图”提供了有力支撑。

定航向 开窗口 推动高质量发展

开放,是城市繁荣发展的见证。2020年前三季度,绵阳进出口总额162.17亿元,同比增长17.0%。其中,出口额59.92亿元,增长26.1%。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已经铺就。

如今的绵阳,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到413公里;高铁动车风驰电掣,现有铁路264公里,尤其是成绵间动车班次持续加密,周内每天突破100趟、周末每天突破120趟,基本实现“公交化”运行;飞机更是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绵阳机场通航城市43个,开通航线55条,构筑起空中“天路”10万多公里。

开放通道不断优化,开放能级也即将全面提升。今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四川绵阳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绵阳综合保税区”,标志着我市在加快对外开放大通道规划建设上迈出重要步伐,将对绵阳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作为西部地级市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绵阳出口加工区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外向型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截至2019年底,绵阳出口加工区(含产业配套区)已有电子元器件、医疗器械等行业的30余家生产、物流企业入驻,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15亿元,一线进出口总额7.8亿元。

综合保税区是绵阳主动拥抱世界的试验田,也是外界融入绵阳城市发展的重要窗口。

目前,绵阳综合保税区正加快对现有配套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力争一年内建成验收并封关运行。具体建设中,将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承接成渝两地产业的转移和外溢;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等地区的交流,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和加工贸易业转移,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为四川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战略等发挥积极作用。

盘点收获,油然而生的不止是希望,更是无穷的动力。

在“引进来”“走出去”的交相互动中,绵阳讲述着开放蝶变的精彩故事,阔步奔向即将开启的“十四五”……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烨)

编辑:谭鹏

#绵阳#高地#朋友圈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