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春来江水绿如女尊 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是什么意思

2020-12-17知识9

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是什么意思 “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需要注意的是“绿如蓝”中的“蓝”不是蓝色,是一种植物染料-蓝草它是做青绿色的染料的.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需要注意的是“绿如蓝”中的“蓝”不是蓝色,是一种植物染料-蓝草它是做青绿色的染料的.自己看着办吧多学学唐诗宋词嘛,挺有意思的

春来江水绿如女尊 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是什么意思

春来江水绿如( ) 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女尊 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是什么意思

春来江水绿如兰蓝上一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女尊 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是什么意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思

春来江水绿如什么? 蓝

春来江水绿如染 这描写的是什么植物? 求各位快快哈 浮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出自哪首诗? 出自《忆江南》。2113原文:江南好,风景旧5261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4102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译文:江南的1653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创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赏析: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

“春来江水绿如兰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最后一句是什么 比喻,把春水比作蓝草.上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也是比喻)结尾句:能不忆江南?(反问)愿合作愉快。

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如是什么意思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思: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拓展资料: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注释:1.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2.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4.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5.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的全诗 2113忆江南①【唐】白居易江5261南好,风景旧曾谙。②日4102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1653绿如蓝,③能不忆江南。【作者】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注释】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②谙(音安):熟悉。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品评】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