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赵薇新剧直击婚姻危机:女人,千万别为爱妥协

2020-12-18新闻15

原标题:赵薇新剧直击婚姻危机:女人,千万别为爱妥协

作者 | 樊登读书 · 欣然

主播 | 樊登读书 · 傅小米

有个女人,春节时候回老家,火车马上就要开了,她提着一只笨重的箱子,拼命跑,拼命冲刺,终于在最后一刻跳上了火车。

她躺了下来,想休息一下,结果再也没有醒过来。

这场景,像极了人生,有时候拼命想达成一个目标,最后却失去了自己。

赵薇出品的女性内心独白剧《听见她说》中,也有着这样的女人:咏梅饰演的妻子,正面对着婚姻危机。

她有个温柔贤淑的妈妈,和一个脾气暴躁的爸爸。

妈妈过得很不幸福,即使爸爸和别人住在了一起,她依旧不肯离婚,说是为了面子。

妈妈说:我只有你了,你要懂事。

她问:妈妈,你那么懂事,为什么夜夜还在洗手间哭?

妈妈没有回答。

多年后,女儿也成了全职妈妈,她戏剧性地重复着故事的脚本,同样面临被离婚的命运。

这次,故事的结局,会被改写吗?

人生,就是不断地妥协吗?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要与各种关系打交道,然后在关系中求平衡。

有两个人,说话是必须听的,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妈妈。

小时候谁都不觉得有问题,长大之后才发现:过度顺从的人,很难拒绝别人,表达自己。

于是,这一生,都活得憋屈。

咏梅饰演的女子,本是活泼的孩子,她喜欢与大自然接触,喜欢爬树,想学地质。

“那不是女孩该干的事”,爸爸说。

“你要听话,嫁个诚恳可靠的男人。”妈妈说。

于是,她去上了父亲指定的大学,成了一名稳妥的会计,踏实有用。

她顺从了妈妈的意愿,成了温顺明理的乖女儿,嫁了个诚恳的男人。

那个男人,真的很诚恳,似乎也只有诚恳了。

求婚时,他捧着她的手,诚恳地说:咱俩好好过,生一对儿女,凑个好字。

她被他的诚恳打动了,尽管他不是最好的。

孩子生病时,她刚刚提职,他诚恳地说:辞职回家吧,为孩子想想,为咱家想想。

她被他的诚恳打动了,脑门上写着一个“好”字,像一枚勋章。

她习惯了妥协,因为她温柔贤淑,是个乖女儿,是个好妻子,是个好妈妈。

离婚时,他依旧很诚恳,捧着她的手说:我们分开吧,我会补偿你;孩子归我,能有个好的学区。

当初放弃事业时,她想不到日后的某一天,为家付出,成了脱离社会的依据;而她的温柔和通情达理,成了男人争夺孩子的武器。

她很想把茶杯甩在他脸上,可终究什么都没有做,一动都没有动。

一个习惯了妥协的人,早已丧失了反抗能力。

然而,婚姻的本质不是妥协,做人也不是。

你那么好,为何还是被抛弃?

咏梅在跑步机上不停的奔跑,周围传来一连串声音,让人透不过气。

“你是新时代的女性,你有大学学历,你怎么能哭闹呢,你怎么能那么在乎一个男人呢,你怎么能撒泼呢?你怎么能让别人笑呢?”

“你太不爱自己了,你得做美容,你得做线雕,你得做热玛吉。”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活在他人的评价中,一生都在束缚压抑着自己。

这让我想到了“卡普曼法则”,一种心理游戏。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三种角色: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

迫害者是攻击指责的一方,受害者是弱小妥协的一方,拯救者是施救的一方。

很多家庭关系,都是在三种角色间不断转换着:当你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周围人就会无意识扮演对应的角色,以维持三角平衡。

这部心理剧在每天的生活中上演,尽管我们从未觉察过……

咏梅饰演的全职太太,有个严厉的父亲,她被迫听从安排、委屈自己,变得 弱小而自卑。

在这段关系里,父亲的角色是迫害者,女儿的角色是受害者。

如果受害者角色不被打破,那接下来,她总会遇到迫害者,哪怕对方原本不是。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剧本是怎么发生的?

有位女性来访者,曾在咨询中提到:

她看上一件大衣,看了好几次,最终还是没有买,她用这笔钱给孩子办了游乐园的卡,因为家里头不富裕。

她把这件事和老公说了,希望刺激他上进,可老公觉得她小题大做,这让她感觉心里特别委屈。

后来发现,在她的生活里,委屈是常态。

若干年前,她在众多追求者中,选择了一个平平无奇的男人,感觉心里很踏实;

后来,因为丈夫工作毫无起色,她放弃了如日中天的事业,随他去了他的家乡;

10年间,她从1200元一个月,做到了12000元,可丈夫还是老样子,怀才不遇。

她一直很懂事,生怕在丈夫面前提钱伤他自尊,而故意把钱放在他看得到的地方。

可是,他一边坦然地花着她的钱,一边继续不思进取。

在卡普曼戏剧三角形中,如果你习惯扮演受害者和拯救者,就是在培养对方的施害和不担责。

因为你太好说话,别人便习惯了你的妥协;

因为你从不表达,别人便可以肆意突破你的边界;

因为你勇于牺牲,以为可以救人于水火,那对方负责任的能力,便会被阉割。

面对一个不爱你的人,你会怎么做?

收集证据,和他打官司;

绝地反击,让他净身出户;

把孩子抓在手里,让他哭着来求你……

然后呢?

曾看过一个报道,有位年轻的妻子,因为老公外遇,拉着4岁的女儿要跳楼,丈夫闻讯而至,长跪不起,求她原谅。

妻子提出要求,让他跪满3个小时,并保证和外面的女人断绝关系,彻底回归家庭,才肯下来,丈夫一一答应。

警报消除了,可日子还能和以前一样吗?

硝烟过后,所有人“体无完肤”,妻子从受害者变成了迫害者,而丈夫和女儿变成了受害者。

这个家庭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新的三角轮回又开始了。

《听见她说》中的咏梅,也面对着同样的抉择,不同的是,她要终止这个游戏。

面对耳边呼啸的质疑声:“这个年龄还离婚,你疯了吗?”

她这样回答:“我不原谅也不报复,该怎么做,我有自己的方式。”

如何终止受害者游戏?有两点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

大部分守着不幸婚姻的人,要的并不是那个男人,而是一份安全感。

她们觉得,有个完整的家,才是安全的。

事实上,这只是种错觉,安全感并不来自婚姻,而是来源于自己。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顾佳,是个典型的中国式好女人:集好妻子、好妈妈、好帮手于一身。

可尽管她做得无可挑剔,丈夫还是有了外遇。

她把自己泡在浴缸里,喝得大醉,之后决定离婚。

面对出轨的有利证据,她并没有让他净身出户,而是与他平分了家产。

离婚前夕,丈夫烟花厂爆炸,尽管道义上不适合此时离婚,她还是听从了自己的内心。

她没有把自己当成受害者,也没有把自己当成拯救者,她要的是一份平等的关系。

安全感,并不取决于抓住了多少,而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自我价值,和货真价实的底气。

人与人之间,需要边界感

剧中有段台词,很是扎心:

有一个人,没有痛感神经,别人割下她一块肉,她也不知道,一边流血一边哈哈笑。

我想,她以前一定是知道痛的,只是总装作没事,然后就逐渐丧失了感觉,也失去了保护自己的能力。

而别人,也以为她是没事的,于是变得肆意。

人、事、物都是有边界的,就像皮肤的边界是痛痒,人与人的边界是尊重。

关于边界感的建立,蔡康永老师曾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

你要找到迂回的方式,一步步的把双方的边界给建下来,那是一个工程。

可是有机会就要盖一块砖头上去,让那个界限逐渐地形成。

你不形成这个界限,就永远都在邀请别人,入侵你所受不了的范围。

妥协不是相处的本质,学会温柔地拒绝,才能让自己独立,让对方珍惜。

写在最后

这个世界,不需要悲壮的牺牲者,需要的是给予。

我们时常混淆二者的关系,其实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牺牲来源于恐惧,因为害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和抚爱,于是用付出去换取;

给予是因为爱,它与回报无关,当我们这么做了,自己和他人都感觉欢喜。

什么样的付出才是美好的?

有三个标准可以参考:

1,量力而行;2,心甘情愿;3,充满喜悦。

如果暂时做不到,那么在付出之前,请先学会爱自己。

还记得开头的故事吗?它还可以有另外的结局。

有个女人,提着一只笨重的箱子,她拼命跑,拼命跑,终于在最后一刻跳上了火车。

她躺了下来,想休息一下,结果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车到站了,她醒了过来,走下了火车。

奔跑,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新生。

下车,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在看吧

#婚姻关系#婚姻#直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