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史思明的全力反击,邺城之战,唐军九大节度使为何会败得这么惨

2020-12-18新闻37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四年爆发的安史之乱,给正沉浸在盛世美梦中的唐玄宗致命一击,安禄山的叛军长驱直入,唐朝两京先后丢失,玄宗在仓皇逃跑之后,也丢掉了自己的皇位。整个安史之乱共持续了七年多,唐朝自此一蹶不振,后世每每回忆这场战争,也是感到非常遗憾。安禄山的叛军确实很强,但唐朝真弱到这个地步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唐朝的实力是绝对有优势的,可让叛乱前后打了七年多,这就是唐朝统治者的无能了,他们明明有多次机会终结这场战争。

安禄山叛军最初的策略非常明确,就是直接攻取唐朝的统治核心,他们在短时间内连续拿下了两京,还全灭了唐朝潼关主力。叛军在北方有着绝对的优势,不过在唐肃宗继位后,战争的走势发生了逆转。叛军犯下了两个重要的错误,其一是始终没办法控制河东,导致叛军的战线拉得过长,无法有效控制中原关中两个重要区域。其二是叛军无法突破雎阳,军队无法南下,唐朝可以依靠江南的赋税为军队提供后援。

不过真正的转折点还是在唐至德二年,安禄山死于宫廷政变,叛军内部大乱。随后陕郡之战安庆绪兵败,带着残兵跑到了邺城,这是哥舒翰阻敌于潼关之后,唐朝迎来的又一个重大战机。然而唐肃宗也走了他父亲的老路,没能抓住这个机会,随后爆发了著名的邺城之战,唐军可谓是集结了全国的精锐,最终却被史思明打得大败,邺城一战唐军损失惨重,更是让叛军绝处逢生,叛乱又多持续了五年。叛军的统治也已经稳固,即便唐朝平定了叛乱,也没办法彻底铲除河北等地叛军的藩镇。

大好局势

现在很多人对邺城或许没那么熟悉,实际上邺城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都。自曹操在邺城建都之后,此后诸如北齐等政权都以此建都,这里也成为东部政权的统治核心。邺城优缺点非常明显,这里缺乏像长安一样的险要地势,不过邺城交通发达,北上可直控幽燕,还有漳河等水路优势。安禄山的叛军老家就在河北,对于安庆绪来说,邺城距离洛阳比较近,他退到这里更加方便,还可以依托邺城的优势,阻止唐军继续前进。

然而当时胜利的天平已经像唐朝倾斜,唐军收复洛阳之后,紧接着又拿下河南,河东。坐镇范阳的史思明更是公开反水,带着他的13个郡还有一众精兵投靠了唐朝,可以说至此,平叛已经是手拿把攥的事情,安庆绪也并未展现出那么强的军事能力,唐军在李光弼等人的带领下,优势越来越明显,只要唐军拿下邺城,叛乱基本就已经结束了。

战略失误

唐肃宗的军事能力确实比较一般,邺城之战爆发前,唐肃宗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失误,《新唐书》记载:李泌曰: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

他还重点强调平叛应该“无欲速”,遏制叛军的移动,利用他们战线过长的问题,反复消耗叛军。在李泌的战略中,山西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在唐肃宗后来的战略中,他将重点放在了两京地区,显然唐肃宗没能做到有耐心平叛,他太着急要收复两京了。

不过这样的失误还是有办法弥补的,可唐肃宗又犯下一个错误,那就是错过了围剿安庆绪的最佳时机。唐军主力忙于收复长安,肃宗并未集中兵力去围剿安庆绪,这让安庆绪能利用唐军分兵的失误,打败了李光弼部,顺利退到邺城。而唐军见到他退至邺城,又没有及时合兵,这让安庆绪有了喘息的机会,他一边收拢残兵,一边在河北继续招募新军。同时蔡希德,田承嗣等人也从四面来到邺城与他会师,因此在决战前,安庆绪已经掌握了六七万军队,其中有很多都是叛军精锐。

很快肃宗解决了两京问题,他终于开始正视自己之前的失误,肃宗随即诏命郭子仪等人,共计九大节度使,二十多万的主力军队围攻安庆绪。此时围攻,唐军依然有着军力优势,但唐肃宗又犯下一个错误,那就是前面提到的违背了李泌的战略核心,忽视了范阳。他将李光弼等人全部掉过来围攻叛军,唐朝牵制范阳的军队就没了,史思明可以自由活动,事实上他后来突然出兵,唐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主动权完全在史思明手里。

唐肃宗这么做是认定史思明这路不会出事,毕竟对方已经投降了,可唐肃宗既然连郭子仪等人都不是完全相信,为何还会给史思明这么大的信任呢?史思明从范阳起兵南下,围攻邺城的唐军并没有太多险要可以拒守,整个地势一马平川,按照李泌之前的战略,起码肃宗可以在河东留一支主力,守住井陉口,这样史思明就无法随意从范阳出兵了,唐军也可以放心包围邺城的叛军。

互相牵制

唐肃宗在战略上已经犯下了不少的错误,而他在人事布置上,更是出现了关键的失误。他征集九位节度使,分别为:郭子仪、鲁灵、李奥、许叔冀、李嗣业、季广探、崔光远、王思礼、李光弼,外加平卢兵马使董秦。

唐军集中了中原河东河北朔方等地的所有主力,二十多万的大军攻击安庆绪。然而这样一支大军居然没有主帅,唐军派系林立,郭子仪与李光弼等人又是平级关系,各路大军从不同的地方赶来,相互之间没有从属关系,顶多属于协同作战。而郭子仪等统帅,还要受制于鱼朝恩,他作为处置使,可以监督各路唐军。鱼朝恩的权力实际上要更大,比如李光弼后来提出分兵打魏州的策略就被他驳回。

鱼朝恩可以随意否决将领的布置,这下唐军彻底没有主帅了。唐肃宗的用法,也成为后世君主用兵的一个习惯,比如北宋等朝廷,出兵的时候都不再设立最高统帅,而是设置多路统帅相互协同作战,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将领独大,相互牵制就不会出问题了。

思路混乱

即便唐肃宗出现这么多的失误,可唐军主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最初郭子仪等四路大军过河,帮助李嗣业拿下卫州,邺城南面门户大开,随即与安庆绪主力接阵。

《旧唐书》记载:子仪之列陈也,使善射者三千人伏于垒垣内。明日接战,子仪麾其属伪奔,庆绪逐之,伏者齐发,贼党大溃。使薛嵩求救于史思明,言禅让之礼。

安庆绪不得不退到邺城死守,等待史思明来救自己。史思明此时也是冒险搏一把,他从心里就没有相信过唐肃宗,安庆绪要是死了,下一个就是他了,不过史思明这个人十分谨慎,他也害怕唐军,因此他最初是先试探唐军。

《旧唐书》记载:思明先遣李归仁以步卒一万、马军三千,先往滏阳以应。思明南攻魏州,节度使崔光远南走。

史思明顺利拿下魏州,邺城北面已经被他控制住。这个时候唐军就比较危险了,他们无法突破邺城,史思明的军队已经赶来,唐军连吃败仗,而史思明很快就从后方断了他们的粮道。此时唐军只有速战速决,然而在交战那天,一场大的风暴让两军都受到影响,按理说双方都有影响,为何就唐军惨败呢?

这就是唐军前面一系列布置失误所带来的恶果,史思明军队未受阻拦就来到邺城。唐军各路人马思路十分混乱,叛军攻魏州,没有人接应崔光远,随后鱼朝恩又不让军队北上阻止史思明。随后遇到风沙,唐军各路人马一撤就停不住了,其实在交锋前,问题就已经暴露了。

李光弼,李嗣业的军队承担了大部分围城工作,结阵交锋后,唐军不少节度使进退失据。遇到风沙第一时间想着保存实力,比如之前郭子仪激战的时候,崔光远就派了一千人去支援。后来崔光远兵败,直接扔下友军就跑回京城。因此唐军这次一退,就彻底止不住了,大军损失惨重,直接成全了史思明。

结语

邺城之败,唐肃宗要负主要责任,他对于平叛的形势判断失误,这才让唐军出现了这么大的问题。而鱼朝恩这样不懂兵事的人贸然干预指挥,也能看出唐朝统治者对武将已经失去了信任,此后将领被干涉成了常事。而唐军虽然军力有优势,但他们是临时拉到一起的,各路军队相互之间牵制,大大影响了整体的战斗力。而唐军的水分相当大,这让交锋之后,前路唐军的溃军冲垮了后面郭子仪等人的军阵,一路上崔光远等人的部将更是烧杀抢掠,这样的军队打不赢史思明也很正常。

#隋唐#安禄山#史思明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