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这种建筑千年前有很多,现今已经所剩无几了

2020-12-18新闻6

在汉代的城门两端,往往有左右分列的石阙。汉·刘向 《说苑·反质》:“立石阙东海上 胊山界中,以为秦东门。”式样和牌坊相似,只是没有横梁。

阙有木制,也有石制,木制易朽,难于长久保存,现存比较古老的阙都是石阙,其中年代最久的是河南省登封县的汉代三阙。根据古汉语辞典的解释,“阙”字又可作“缺”,所以这种中间形成缺口的建筑物被称作石阙。

在汉代以前,古代墙门两端往往会修有岗楼(或称观),据史学家研究,这种岗楼便是“阙”的雏形。汉代的阙已基本不具备岗楼的防护作用,而是单纯地作为威仪性建筑出现在各大城市中。虽说,其它朝代亦有阙,但汉代无疑是建阙的鼎盛期。

当时不论是都城、宫墙、陵墓、宗庙、府衙、官邸甚至是一些有地位的民宅,都可以修建阙。当然,用于民宅的阙,其规格远逊于宫殿阙。西汉长安城未央宫的东、北两阙,以及建章宫的凤阙,是我国建筑史上规模较大的阙。只可惜,我们如今已无缘一睹这些大阙之原貌,它们大多仅剩残垣夯土,风光不再。

现存的完整石阙,大多是修建于东汉或西晋时期的小型阙,其高度在六米之下。

在古代,礼制是一种等同于法律的制度,生存于阶级社会的每一份子都不得僭越。这一点在阙的形制上,有充分的体现,例如“三出阙”便是皇家专属的阙建筑,唯有皇陵或宫殿可以修剪三出阙。汉代权臣霍光之所以被定了谋反罪,其中一条重要的证据便是霍光府上修有三出阙。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出阙不仅适用于宫室和皇陵,亦可用做宫城的正门,例如:北魏朝廷曾于洛阳城阊阖门修建了一座三出阙。从构造上来看,魏晋时期的阙结构与汉代又有不同,例如:这一时期的双阙往往与围墙相连,与城门融为一体。这种构造,亦直接影响了唐代的门阙制度。

魏晋南北朝虽为乱世,但这一时期的中国思想文化高度整合,为隋唐时期的文化大一统奠定了基础。隋唐以后,阙的形制又发生了变化。汉代、魏晋时期流行的城阙、宅阙、墓阙、庙阙的数量急剧减少,位于宫城的阙亦被大幅缩减。除了处于南方的宫门之外,其他宫门已基本不采用阙这一设计。

到了元、明、清三朝,阙的发展进入到衰退期,此时的阙已基本不具汉代的形制。除了皇宫正门仍保留有象征性的阙之外,城墙、宅墙、墓墙已不设阙。今天我们能够见到最完整的阙,便是位于故宫午门的门阙。从鸟瞰图来观察午门,我们便会发现这座城门的形制与唐代洛阳应天门如出一辙,其门阙的规格亦与洛阳唐皇宫相仿。

在现存的古石阕中,较为完好的有二十九座,其中十六座位于四川,四座位于山东,四座位于河南,一座位于北京,它们均是由块石雕刻的。从形制上来看,这二十五座古阙中既有主阙旁附有子阙的“子母阙”,又有仅有主阙的单阙,每一种阙的屋檐数量亦不相同。总的来说,同等级的阙中重檐比单檐更加尊贵,子母阙则比单阙更加珍贵。

位于四川省渠县土溪镇的沈府君阙是现存最完整的汉代双阙,双阙始建于东汉延光年间,已有一千九百年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其子阙已垮塌殆尽,东西两座主阙的直线距离约为21米,高度为4.84米。东侧的主阙内侧雕有青龙,西侧的主阙内侧则雕有白虎。

除此之外,两阙的四周还有许多描述了汉代人物生活、生产的浮雕,在上面我们能看到汉代人民进行农商贸易、手工业生产的风貌。

在西阙上,还能看见一段铭文,上书:“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这段铭文堪称汉隶之集大成者,尤其是里面的“沈”字更是运笔飘逸,当世罕见。千百年来,时有书法爱好者来到当地进行观摩学习,西阙铭文的拓片流传海外。

除沈府君阙之外,土溪镇还有一座冯焕阙。冯焕阙的形制与沈府君阙相仿,不过,由于年久失修,东阙已基本毁废。仅剩的东阙由阙基、阙身、枋子层、介石、斗拱层、屋顶六个部分构成,高度约为4.38米。该阙上留有“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的铭文。相比于沈府君阙,冯焕阙的造型较为古朴。

前文中提到的这两座汉阙,不但代表了汉代的建筑艺术,其上的浮雕还反映了汉代人民参与社会生产的风貌。

因此,该汉阙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亦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参考资料:

【《说苑·反质》、《水经注·济水二》、《汉景帝阳陵南阙门遗址》】

#楚汉#形制#石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