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朱元璋家世之谜,安徽一座古墓揭开秘密:原来是抗元将士之后

2020-12-18新闻3

关于朱元璋的家世,史书记载的非常清楚,祖上原是南宋江苏镇江句容贫民,祖父朱初一时迁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父亲朱世珍时又迁居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虽然不停的迁徙寻找机会,但在朱元璋发迹之前,老朱家能追溯到的祖先,有二个共同点即:职业是农民,状态是赤贫!

然而,安徽一座古墓却揭开朱元璋家世中鲜为人知的一页,原来朱元璋家世虽然无比惨淡,但到朱元璋这一代,身上却流着抗元英雄的血液。

01

在安徽明光市津里镇官山乡松山村,南距官山乡2公里,西距七里湖1.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呈圆丘形状的墓冢,高约30米,占地约700平方米,墓葬规格比较高。墓前原有神道、碑刻、石雕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均遭破坏,部分石刻残件如今湮没土中。

这座古墓的墓主,史书与碑文记载的很清楚,即明朝扬王。《明史·外戚传》记载:“陈公,逸其名,淳皇后父也。洪武二年追封为扬王,媪为王夫人,立祠太庙东。明年有言王墓在盱眙者,中都守臣按之信。帝乃命中书省即墓次立庙,设祠祭署,奉祀一人,守墓户二百一十家,世世复。”

汉唐宋元明清,开国皇帝建立大业之后,为了表示儒家孝道,都会追尊祖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追尊父亲朱世珍(原名朱五四)为淳皇帝,母亲陈氏为淳皇后,扬王即为淳皇后陈氏之父,因此扬王陈公是朱元璋的外公。

02

追尊外公,这不算稀奇,但扬王墓的规格与朱元璋对扬王的重视却令人惊诧。

1,朱元璋命令中书省即墓次立庙,设祠祭署,奉祀一人,守墓户二百一十家,规格极其不同凡响。

2,朱元璋亲自为扬王书写祭文,御文中有“祭外祖扬王文”,另曾自制《扬王行实》,并诏令翰林学士宋濂书写碑文。

这就不免令人好奇,扬王到底是什么人,为何让朱元璋如此重视?根据朱元璋亲自撰写的《扬王行实》记载,原来外公扬王陈公是一名抗元将士,在尸山血海中逃过一劫,朱元璋幼时常听陈公讲述抗元往事,深受其影响。或许,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军功章上,也有扬王的一份功劳。

03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神州陆沉,十万南宋军民一同殉国。陆秀夫丞相偕南宋幼帝蹈海,张世杰大将军兵败自尽。被俘的文天祥丞相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就义。

朱元璋的外祖父陈公,作为一名普通士兵,参与了这场决定华夏命运的崖山之战。张世杰兵败自杀后,十万军民跳海自尽,上演了华夏最悲壮的一幕。不过,朱元璋外祖跳海未死,由此逃过一劫,之后朱元璋外祖经历极为奇特。

上岸之后与几个士兵同行,在山中吃死马肉前睡着,梦中一白衣人告诉他“汝慎勿食马肉,今夜有舟来共载也”。陈公没有相信,但之后又睡着了,还是做同样的梦。夜半时分,陈公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已经在船上了,船长是昔日上司。

昔日上司已经投靠元军,元将要他把投降者扔到水里。昔日上司不忍心,就将陈公藏在甲板下面,每天偷偷的从甲板缝隙中喂陈公汤汁。几天之后,这件事被元将知道了,陈公危在旦夕,但恰好此时一场飓风来袭,元将大为惊恐,昔日上司知道陈公“善巫术”,于是就让陈公来做法事,“王仰天叩齿,若指麾鬼神状,风涛顿息”,元将大喜将陈公奉为上宾,船队到达通州之后,将陈公送到岸上,让他自行离去。

陈公是扬州人,回去之后不愿再从军,就去盱眙津里镇避难,以巫术为生,育有二女,长女嫁给季氏,次女嫁给朱氏,自己享年九十九岁。

04

朱元璋幼时,父亲朱世珍还未迁移到凤阳府,经常听扬王陈公讲抗元故事,幼时这一段经历对朱元璋影响极大。在《祭外祖扬王文》一文中,朱元璋特意提到北伐驱除鞑虏是告慰外祖在天之灵。《祭外祖扬王文》记载:是以尊称华夏,耀扬六军,握九伐之威以镇顽,积四海之利以赏善.......每念外祖之灵,必欲亲诣,年思月想,终不遂行,为其国事浩繁,弗克诣前。今特命外从孙曹国公李文忠以牲醴之奠献于陵所,以建灵堂及云追封外髙曾祖考妣之由,惟我外祖英灵不昧,尚飨!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追封父母先人不久,就派遣徐达和常遇春两位名将,虎贲十万挥军北伐。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扬王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兵,但对朱元璋而言,扬王却是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志向的最重要的启蒙者。

于中华而言,扬王的离奇经历仿佛更像是天佑中华,让其九死之局中逃过一劫,培养出朱元璋这样的中华英杰。

以袁腾飞为首的不少人,对朱元璋的贫民身份大肆攻击,语言之恶毒让人难以置信。姑且不论早在二千年前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已经打破了血统论,帝王将相没有种,袁腾飞还拿朱元璋身世说事纯属腐朽不堪的落伍思想,单凭朱元璋身上流淌着抗元将士扬王的血液这一点,也说明朱元璋身世不凡,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参考资料:《明史》等

#考古盗墓#朱元璋#抗元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