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女子年年体检“正常”却癌症晚期,那还要不要体检?

2020-12-18新闻4

今年50多岁湖北武昌的吴女士,平时很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每年都会去医院进行常规体检。一个月前她突然出现持续便血的情况,赶紧到医院就诊。

医生通过检查,发现吴女士为结肠腺癌,并已出现肝转移,属于癌症晚期。这让吴女士一家人备受打击,每年做体检时“癌胚抗原”都正常,怎么最后发现癌症时已是晚期了呢?

原来,“癌胚抗原”这个指标不完全是结直肠癌的预警信号,有些人可能患癌后这个指标会有明显升高,但有些人即使是癌症晚期,这个指标还在正常范围内,因此用癌胚抗原来判断是否患有肿瘤是不准确的。

既然体检指标都不能准确预测癌症,那还要不要定期体检了?肿瘤标记物为什么“不准”?

肿瘤标志物是备受争议的肿瘤筛查项目。它们一般是肿瘤分泌出来的物质,但又并非只有肿瘤才会分泌,例如甲胎蛋白,肝细胞生长活跃的时候它会上升,肝病恢复期、肝炎、肝硬化,甚至喝酒后也会升高,据此判断肿瘤准确度不高。

当然,它对预防肿瘤并非无意义,可以发现一些萌芽状态的异常,但需要掌握技巧、结合其他检查和根据个人情况判断,比正常值高几倍的时候需要高度怀疑肝癌,高一倍以内就要动态观察,一个月后复查,持续升高的,就要做一些相关检查。

不管是血液癌症标记物(包括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Ca125等),还是PET-CT、CT、MRI、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始终只是间接证据,跟实际的肿瘤有很大差别,医生经验再丰富,都不能100%评判正确。

除非在影像学上看到“占位性病变”,医生往往会建议做活检,否则仅凭标记物、影像学而漏诊癌症的案例屡见不鲜。

癌症死亡率(最终死于原发癌症)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癌症患者发现时多处于中晚期;跟过去相比,癌症病人的生存率(经治疗后存活5年以上)有所上升,也就是比过去活得更长,主要得益于早期诊断技术的进步和预防意识的增强。生存率上升主要得益于早期诊断

癌细胞是正常细胞突变而来的,这是一个多步骤过程,一般先发生轻度不典型增生,到中度、重度,再发展到原位癌,期间需要经历数年到数十年。癌细胞很小,10万个也只不过针尖大小,当癌细胞增加到10亿个时,体积只有葡萄大小,此时通过超声、CT才可被查出来。当肿瘤有高尔夫球大小时,细胞数量往往超过1000亿。

而且,瘤体越大,转移的可能性也越大。例如乳腺癌,瘤体达到3.5厘米,50%可能转移,10厘米以上,85%会转移。只有定期体检,才有可能在瘤体发展过程中捕捉到它们的蛛丝马迹,那么治愈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怀疑是癌症,尤其是初期或癌前病变,无疑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就是不要紧张,用平常心对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尽快通过各种手段,特别是活检,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和种类。

当各种检查仍无法确定,也不必先扣上癌症的帽子,多找几个医生看看,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吃些消肿散结的中药,说不定就消退了,但同时必须密切注视其发展,万一真有快速生长倾向,再结合自身情况和家族史来再考虑治疗不迟。#年年体检正常却被诊断为癌症晚期?#

#癌症肿瘤#肿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