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名医荟萃,薛雪与叶天士同期闻名,“扫叶庄”与“踏雪斋”二三事

2020-12-18新闻5

一壶汉方

大家好!这里是一壶汉方。乾隆年间,与薛生白齐名的还有名医叶天士,两个皆精于医道,俱擅治温病,惟彼有相轻之嫌,常互相攻击。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两大名医之间发生的故事。

关于他们

据传,历史上曾有“扫叶庄”与“踏雪斋”这一杏林传闻。

事情是这样的:有个更夫患水肿病,求薛生白诊治,薛氏认为该患已病入膏肓,便推辞未治。更夫回家时,晕倒在路旁。正巧被叶天士发现,经过诊查,认为该病是因为更夫常年受有毒的蚊香熏染而成,经精心调治后病愈。更夫将此事告知众人,一时间州城里人人皆晓。薛氏得知后,对叶天士又嫉妒又恼火,深感体面有失,声誉受毁,遂决计与叶氏比个雌雄,以挽回面子。为此,自名所居为“扫叶庄”,并手书匾额悬挂门首。此事被叶氏得知,极为愤怒,本来二人就互不相让,此时更是怒火上冲,立即应战,草书横匾“踏雪斋”于书斋门首,以表对薛雪绝不示弱。

正在两者跃跃欲试,准备争个高低上的时候,叶氏的老母忽然病倒,虽经叶氏精心医治,仍不见好转,叶氏深为焦虑。薛氏的家弟与叶氏平日要好,便将叶母的病情告诉了薛雪,薛氏详知病情后,认为其病毒阳明经证,非重用白虎汤不能扑灭其熊熊之火,生石膏须用至二斤方能奏效。薛弟将哥哥的意见告与叶天士,叶氏方恍然大悟,急煎重剂白虎汤,服后果然病痊。事后,叶氏非常佩服薛氏的医术,便将往日的积怨一抛,主动登门拜访薛雪,薛氏倍受感动,深感内疚,当即摘下“扫叶庄”那块横匾,表示了歉意。从此,两位名家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同为祖国医学的温病学说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载,薛生白曾孙东来出“日讲杂记”八则,载于《吴医汇讲》二卷,并述薛氏事迹,谓薛氏不屑以医见,故无成书,年九十而殁。世传有《湿热条辨》者,首刊于舒松摩《医师秘笈》中,凡三十五条,谓为薛雪作。但亦有医家(如王孟英)认为《医师秘笈》的著者尚难确定。薛氏认为:“湿热之为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温病乃少阴、太阳闹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又说:“湿热以阳明太阴为多。中气实则在阳明,中气虚则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著,多兼厥阴风木。故本证易耳聋、干呕、发痉厥。”此说为薛氏创见,值得注意。薛氏在《湿热条辨》中,阐述了湿热本证。所谓本证也就是湿热病经常出现的几个主要症状,是辨识湿热病的提纲。即:“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或黄,口渴不引引。”薛氏除对温热病有精辟的论述外,还认为张介宾著《类经》,半信半疑,未能去华存实。又认为《内经》既非圣经贤传,何妨割裂段,于是重为阐述

薛生白家居苏州南园俞家桥,为宋、元间《易》学家俞玉吾隐居处。命其住宅为“扫叶庄”。薛生白与叶天士在学术上有所分歧,《苏州府志》称“雪生平与叶桂不相能”,这本来是正常的。但后人却将这“扫叶庄”与叶天士联系起来。其实“扫叶庄”之名,有二个含义,跟叶天士都无关系。一是系薛生白著《周易粹义》时,其书稿屡定屡更,芟汰疵类,好似扫去落叶,旋扫旋生,说明薛生白治学之严谨。另一个意思,南园原来树木葱郁,常为落叶封径,行人迷踪,常须童仆扫去落叶,是因特定的地理环境赋以儒雅的文学色彩。沈德潜曾作《扫叶庄记》一文,说得甚为详细。后人谓薛生白之“扫叶庄”,意在攻击叶天士,又编出叶天士有室名“踏雪斋”,寓意攻击薛生白,皆偏听庸人戚戚口舌,不足为凭。

再者,薛生白家刻本《一瓢斋诗存》、《一瓢诗话》,书口下都刻有“扫叶村庄”四字。以薛生白的文化素养和豁达胸怀,岂能于自己的著作上做此影射别人的心眼?岂能不庄重如此?

据《墨林今话》记载,有一次薛生白与一位和尚共饮,和尚喝了三十六瓢,而薛生白仅饮“一瓢”,遂以“一瓢”自号,且命其卧室曰“一瓢斋”。他有诗《秋日卧病一瓢斋》:“炎威何自歇,秋意满林园。飒飒催残叶,纷纷下短垣。端居耻贫病,向老念儿孙。掬尽临风泪,谁招迟暮魂。”(薛生白《一瓢斋诗存》)

历史评价

薛生白是吴县人,也有称其为苏州人,盖当时吴县县治在苏州城内,南园俞家桥也在城内。称其为苏州人,是指地域所在,称其为吴县人,是行政辖区所在。但薛生白又在《医经原旨》、《周易粹义》等书中署“河东”。据《四库全书总目》解释,“河东”指郡望。郡望亦称望出,是该姓的发祥地,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姓氏堂号。河东郡系薛氏世居之郡,其地为现在的山西省夏县一带,为当地所仰望的显贵家族。根据《姓氏考略》记载,黄帝的裔孙奚仲居于薛,历夏、商、周三朝,共64代为诸侯,周朝末年被楚国灭亡,子孙便以国名为姓。在姓氏下面加称郡望,是古人崇尚本家族、数典不忘祖的一种习惯称法。薛氏子薛中正(字不倚),孙薛寿鱼,曾孙薛东来,族孙薛承基,均传医业。

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故也知薛生白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食谱推荐

接下来就是今天的食谱推荐:

木棉陈皮粥

【原料】:木棉花5朵,陈皮5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木棉花、大米分别洗净,与陈皮一起入锅,加适量清水煮粥,粥熟后调入冰糖,拌匀食用。

【功效】:清热解暑,健胃利湿。对暑热咽干、食欲缺乏、泄泻等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性味】: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木棉花味甘、淡,性凉。归大肠经。有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用于泄泻,痢疾,痔疮出血。

木棉扁豆粥

【原料】:干木棉花、扁豆(豆角)、薏米各50克。

【制法】:木棉花洗净。薏米淘洗干净。扁豆去筋洗净,切细丝。将所有原料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粥,粥熟后调味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除湿,健脾和中。适合夏季食用,尤适于夏季感冒、肠炎等症。

【性味】:木棉花味甘、淡,性凉。归大肠经。有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用于泄泻,痢疾,痔疮出血。扁豆甘,平。入脾、胃经。健脾和中,消暑化湿。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

银花黄芪粥

【原料】:金银花40克,生黄芪、大米各50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黄芪、金银花放入砂锅内,加入约1000毫升清水,煮20分钟左右,去药渣取汁,将药汁加入到洗净的大米中,煮烂成粥,调入冰糖,拌匀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用于夏季暑热之邪入侵引起的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厌食乏力、尿少色黄等症。

【性味】: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胃经。清热解毒,消炎退肿。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中暑,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多种感染性疾病。黄芪性温,味甘。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叶天士#叶庄#薛生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