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华打更人的消亡史

2020-12-19新闻4

#学问分享官#

古代中很多种职业我们只能从电影电视中看到了,其中就包括打更人,特别是《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中,便是以打更人为时间线来营造的一部悬疑好剧,我们今天就聊聊下中华历史中的打更文化。

打更源起与兴起

所谓打更,古时叫击柝,柝是木头所制响器,俗称梆子。打更,就是夜间巡逻,一边走一边敲梆子。古代房子皆为木质结构,而夜晚是靠点蜡或油灯照明,所以容易引起火灾,逐渐衍生出更夫此职业。

敲梆子这习俗一不小心还衍生了另外一个国粹,也就是河南棒子与绍兴大板,梆子作为乐器长存与民间。

打更最早记载于东汉,《汉旧化》中提到汉朝皇宫的打更历史:“昼漏尽,夜漏起。宫中官卫,城门击刀斗。周庐击木柝;劝呼防火。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打更记录,距今巳2000年历史。

至宋明清时,巡更已成为传统,打更人且属公务员在编人员,虽然吃的是皇粮,比较稳定,当然这个门槛比较低,不需要技术含量,所以待遇极低,类似于现在的保安巡逻员。打更人的敲梆文化

古人根据时辰分为一更(晚七时—九时),二更(晚九时至十一时),三更(夜十一时至凌晨一时),四更(凌晨一时至三时),五更(三时至五时)。打更人一般根据五更而敲打五次。

其敲打口号也随时辰变化而不同,并不是全是影视剧中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戌时一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亥时二更: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子时三更:平安无事

丑时四更:天寒地冻

寅时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打更人如何判断时辰

古代大城基本运用漏壶来判定时辰,漏壶内有标尺,随尺度逐渐下降,可观察时辰之变化。

小村落大多以燃香为计时方法,一柱香燃尽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一夜之间通过续香来断定时辰。打更人作用

古代走火一般都发生在深夜,一旦深夜睡熟,灯火忘熄而引燃房屋之事多不胜数。二十四史记载,从西汉至清末,中国就发生重大八百火灾余次。所以打更人多半是为防火,其次为防盗,震慑盗贼,再则是为防止敌军混入作乱。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狂风怒吼,此时离光绪大婚时日不多,紫禁城内突发大火,燃烧了两日之久,无数珍宝与建筑化为灰烬,史称贞度门失火案。

贞度、太和、昭德三门及附近库房化为灰烬。失火原因便是巡更人懈怠,导致油灯烧着山墙后柱,当夜风势之大,瞬燃皇宫。案后,光绪将巡更轮值之人皆判以斩刑。消亡

民国年间,西洋钟传入中国民间,逐渐普及,也成为了打更人的丧钟。城市之中打更习俗,逐渐消失殆尽,但打更文化作为一种传统还在一些乡村尚存。

孙中山先生的父亲便是一位耿直的打更人,也可谓是几千年来最为出名的巡更人了。

在鲁西的一些农村,八十年代还有轮值的打更人,两人一组敲锣全村巡逻,成为最后的回忆,之后再难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