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赵国中后期的政局演变

2020-12-19新闻15

在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中,赵氏曾是非常强大的家族,却也是最不懂得隐忍退让的家族。在三家分晋之前,赵氏曾以一己之力先后与中行氏、范氏联军和知氏、韩氏、魏氏联军等鏖战晋阳,虽都以胜利告终,但却极大地消耗了赵氏的实力。以致于在战国前期,赵国财政困难,国力疲弱,不仅要受到曾弱于自己的魏国欺负,甚至连中山这种中立小国也渐渐地在赵国边境肆意剽掠起来。

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即是赵武灵王即位之初赵国的真实写照。于赵武灵王而言,是就此忍让,放任国家衰弱下去,任众诸侯凌辱?还是改革图强,争霸于战国诸雄之间?

武灵王当然选择了后者。在战国七雄中,唯赵国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傲气。就如同他曾经不会惧怕诸卿联军一样,面对魏、齐、燕、中山等国的欺凌,他也没有就此任人宰割。甚至在战国后期的超级大国秦国面前,河北赵氏也依然毫不畏惧,数挫秦军,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

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

战争是惨烈的,尤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是对一个国家极其残酷的考验。虽然赵国数次的以少敌多之战有胜有败,后者的失败甚至一度使赵国一蹶不振。但哪一次赵国又不是坚持到了战斗的最后一刻呢?

公元前497年、455年,晋阳城两次被围,赵氏皆以举国之力坚守。第一次坚守,灭亡了中行氏、范氏;第二次坚守,历时三年,终使知氏除名。

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45万赵军累入上党。前260年,赵括身死,众赵军被坑杀。

公元前259年,秦围邯郸,平原君拒城坚守三年,击退秦军。

公元前233年、232年,秦攻赵,李牧连却之。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陷邯郸,赵嘉逃至代城称王依旧抵抗。直到前222年代郡被克,赵国才算彻底灭亡。

赵国从分晋而始,至代灭而终,涌现出了如赵襄子、赵武灵王、赵惠文王等雄才大略的君主,也云集了诸如肥义、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等名臣良将,缔造了晋阳守卫战、灭中山之战、阏与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肥之战、番吾之战等或精彩或悲烈的战役,毅然成为战国七雄中坚韧的代名词。

当然,赵国也出现过一些昏君佞臣,也出现过一些令人叹息的可悲故事:肥义被杀,李牧身死,赵主父饿死沙丘宫,廉将军逃奔梁楚国,赵括纸上谈兵,45万大军魂撒长平……

惹人可怜,

又可叹。

在这里,本文将尝试着整合各种史料,以还原出赵国中后期那纷繁复杂的政局演变。

目录:

1. 赵国崛起——武灵王改革

1.1胡服骑射

1.2攻灭中山

1.3主父身死

2. 国力巅峰——惠文王为政

2.1 赵国崛起

2.2 秦赵争霸

3. 由盛转衰——孝成王执政

3.1长平鏖兵

3.2邯郸却秦

3.3将兵戍燕

4. 国破家亡

4.1李牧却秦

4.2邯郸失守,代郡归梦

5.结语

1.赵国崛起——武灵王改革

1.1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即位初期,赵国积弱,常受其他诸侯凌辱。为改变这一现状,他开始着手改革,以求奋发图强。赵国地北,与楼胡接壤,在与匈奴人的作战中,武灵王逐渐意识骑兵部队在大规模会战中的重要性。于是,他在全国范围内发布改胡服、束皮带、用带钩、练骑射的政策,是为“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是个随性且豪爽的君主,他的改制很彻底,为全面实施新政,他不仅要求军队改穿胡服,甚至还下令要全国上下所有臣民包括王室全部都要改穿。由于此次革新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因此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改革的困难。

王亲贵族公子文、造、俊、成等人对此激烈反对,其中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也就是后来在沙丘之乱中绞杀公子章,困死武灵王的那位王亲,更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扬言“易古之道,便是逆人之心”,对变法进行了强烈的抵制。

所幸武灵王雄才大略。在肥义和楼缓的支持下,他软硬兼施,对公子成等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以国运昌盛为由,才勉强将其说服。然而,公子成等人对变革改新那发自内心的抵制仍未完全消除,这是赵国部分臣子与武灵王貌合神离的原因之一,更是沙丘之乱中邯郸诸军不从赵主父号令,将其活活困死的最直接原因。

当然,那都是后话。胡服骑射最显著的效果便是迅速地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为赵军灭中山、略燕代、破匈奴提供了最强大的保障。

1.2 攻灭中山

实行革新后,赵国迅速地建立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较之于传统作战中的车兵和步兵,它们更具灵活性与冲击性,很快就在赵国的对外作战中显现出强大威力。就在胡服骑射后的第二年,也即是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再次发动了对中山国的战争。此战中,赵军新建骑兵锐不可当,所向披靡,中山部队与之一触即溃,车、兵漫洒平山,为赵军所灭。号称拥有战车九千乘的中山军接连战败,直退到宁葭,莫敢复出。

骑兵善野战而不善攻坚,武灵王重创中山之后,便转向西攻胡地,以胡制胡,以骑兵战骑兵,携大胜之势,破匈奴,抵榆中,辟地千里,林胡王一败再败,丧军失地,不得不贡献良马以求和。和议后,武灵王命赵固主管所占领的胡地,以源源不断地向邯郸提供良驹。

公元前305年,在西破匈奴,解除左侧忧患之后,赵武灵王再次起兵攻略中山。战前,为防止列国的干预,武灵王遣使者前往诸国进行外交活动——楼缓至秦、仇液至韩、王贲至楚、富丁至魏、赵爵至齐。其中以原武灵王手下的能臣楼缓最富传奇色彩,他入秦后逐渐忘记自己的初衷,以至于在战国后期,不思助赵,反而屡次为秦使赵,开展忽悠活动。

在做好外交工作之后,武灵王邯郸聚兵,起二十万之众,分两路进攻中山。北路大军由牛翦统率,为赵国精锐的骑兵军团;南路大军由武灵王亲自挂帅,统左中右三军主力,向中山国腹地出击。南北两路赵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势如破竹,先后夺取丹丘、华阳、鸱之塞、鄗、石邑、封龙、东垣等地。中山王以举国之力所不能当,只得献四邑请和。

武灵王考虑到赵军无法在一时之间消化如此庞大的新占土地,便答应了中山王求和的要求,在接受四邑之后,撤军撤回。

然而,赵与中山的和平并没有持续多久。公元前303年,得到休整的赵军再次进攻中山,破之。公元前301年,赵军攻破中山国国都灵寿,中山王逃往齐国。

公元前300年,赵军攻取扶柳,得中山东部边领土,赵国由此而北临燕、代。中山国领土所剩无几,中山王也死在齐国。史称 “中山五割与赵”。至此,赵国取得了原属于中山国的大部分领土。

然而,连续的大规模军团作战极大地消耗了赵国国力,武灵王不得不暂停战事,归息士民而复之。

公元前296年,也即惠文王三年,赵军东进,废除中山国君,全中山之土,中山国亡。

1.3主父身死

赵武灵王乃尚武之人,每逢大战常有亲征,然刀剑无情,他害怕有一日自己身死,赵国王权交接不稳产生动荡,便自称主父,提前退位,于公元前292年将王位禅让于其幼子何,即赵惠文王,并让自己的得力大臣肥义悉心辅佐。

惠文王登基时只有17岁。依赵主父的设想,惠文王于邯郸为国君,掌管内政、外交、祭祀等大权,自己则专管军事,在外统军。由此则形成父子二人一军一政的二元国家。

然而,事往往不遂人愿。

在肥义的教导扶助下,天赋聪敏的赵何很快就进入了王的角色。加之赵主父极少干预朝政,以至于二元政治的天平逐渐向惠文王倾斜。

人往往总是在壮年轻狂之时立下凌云壮志,却在垂暮之际自失风骨。赵主父也是如此,他最初禅让或许真的是为国家计,甘心放权。可时过经年,他愈发地无法丢下曾经万人之上、备受崇仰的地位和荣耀。而且,赵主父毕竟才只有四十多岁,在专心军事、攻灭中山、大破林胡、消化楼烦之后,赵国一跃成为了中原最强大的国家,赵武灵王又有了新的抱负,他要击败各国,做中原的霸主!而这一切,都要从收回权力做起。

可放权容易,收权就难了。

楼缓入秦,重臣肥义从赵主父的得力干将变成了惠文王的铁杆支持者,公子成等人对主父本就不满,而掌握兵权的李兑更是巴不得有个年幼无知的君主让他把控。

外出四年,赵主父惊讶地发现,邯郸城内已经没有自己可信之人了。

自上而下收不回权力,只得依靠自下而上的改变了。万般无奈之下,赵主父想起了曾被他冷落的公子章,他企图以扶植公子章来对抗惠文王,以此收回权力。

公子章为惠文王的兄长,年长惠文王十岁,性格强悍,体魄强健,颇有武灵王之姿态。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发两路大军攻伐中山时,公子章即被委以统率中军的重任,取得过击败中山军的胜利。自那之后,公子章多次随从武灵王出征,屡立战功,为国人所称颂。

赵主父自思,以自己的威望和公子章的战功,应能够收回权力。于是他封公子章为安阳君,派田不礼相公子章,并逐渐与公子章亲近。朝中重臣见公子章得宠,也多有趋附者。

至此,赵国境内便出现了三股力量。赵惠文王一股,为正统,最是强大;赵主父一股,主父虽已退位,余威仍在,且仍握有部分军权;公子章一股,蒸蒸日上。

然而,三顾力量却各怀鬼胎。赵惠文王想要完全完整的国家权力;赵主父想要再掌政权;而公子章作为主父长子,则想夺回自己曾经失去的王位。

这一切矛盾的爆发点就在于公元前295年的一次没有成功的分封事件。这年,赵主父打算把赵军新打下来的代郡分给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若此,赵国便有两王,两王相争,主父自然为上。

然而,这一筹谋却被肥义无情拒绝。肥义以“国无二日、百姓方宁”来劝诫赵主父不可立公子章为代王,同时也预指了主父二元政治的必然失败和武灵王重新执政的危险性。主父只得悻悻而去。

肥义回到邯郸后,与惠文王商议,为防不测,令其爪牙李兑与公子成移军城外,以伺机动,让赵豹坐镇邯郸,严禁外军入城。

赵主父本以为自己代公子章讨封必成,不想竟被拒绝。而更可恨的是,惠文王竟然封禁都城来防备自己。这激起了赵主父的斗志,他命人便将肥义拒绝分封的事情告知了公子章,意在激公子章与惠文王相互争斗,自己好以调和的身份,重新执掌朝政。公子章听闻消息后果然十分怨恨,在父亲的默许下,决意采取行动。

不久后,赵主父以沙丘选墓为名,让公子章与惠文王随行。至沙丘后,惠文王居一宫,赵主父与公子章居一宫。

此时,田不礼劝公子章先杀惠文王,再控制赵主父,以登基称王。于是公子章借用赵主父的令符请赵王何到主父宫议事。肥义为策周全,自己先行一步探路。公子章见以主父的名义都调不动惠文王,知其已有所准备。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肥义,起武士攻打惠文王宫。这时,公子成和李兑的军队抵达,将公子章击败。公子章撤入主父宫,为主父所纳。

李兑、公子成等见状,未向惠文王请示,便领军围住主父宫,将公子章及其党羽尽数诛杀,并将赵主父围在内宫不得外出。可怜的主父被围三个多月,食饮无源,只得活活饿死。

2.国力巅峰——赵惠文王为政

2.1赵国崛起

赵主父身殒后,惠文王正式接过权柄。此时,赵国虽然攻灭中山,声威大震,但仍属于新兴之国。加之赵国位处中原偏北,居四战之地:西,有经商鞅变法之后稳步走向富强的秦国;东,有声威日盛的齐国,从来虎视眈眈。因此,惠文王面对的外部压力依然不容小觑。

而上述的秦齐两国中,又属田齐对赵的威胁最大。

几乎就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同时,作为传统超级大国的齐国,开始异军突起。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宣王趁机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上,三十日灭亡燕国。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楚国。前298年-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攻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前288年,齐湣王称东帝(两日)。前286年,齐灭宋。此后,田齐东靠大海,北亡燕代,南迫楚越,西侵三晋,盛极一时,成为中原诸国最大的威胁。

然而,在齐湣王无限制的扩张战争中,齐国的国力也被大量消耗。同时,齐湣王的四面出击也使其树敌无数,成为众矢之的。盛况之下,危机已现。

公元前285年,秦军出函谷关,越过魏、韩,击败了强弩之末的齐军,夺取河东九城。不久,赵惠文王也出兵攻陷灵丘。如此,齐国便直接暴露在了秦赵的兵锋之下。

公元前284年,也即是惠文王十五年,25岁的惠文王何任乐毅为相,与燕、秦、韩、魏,共计五国联合,起兵东伐不义之齐国,大败齐军。破齐后,秦、韩、魏等止兵,燕、赵仍将兵东向,名将廉颇便是在此战中闪耀登场。第二年,也即前283年,廉颇携大胜之势,引赵军驱入齐国腹地,破齐军,袭取阳晋,威震诸侯,赵国也因此跃居山东六国之首。不出半年,燕赵联军便克齐70余城。齐湣王战败入莒,为部下所杀。

廉颇凯旋后,惠文王拜其为上卿。

此一战,田齐为五国联军所败,大部领土沦丧,齐湣王身殒。齐所余者,仅莒、即墨二城耳。后,虽有田单挥戈返日,复国成功,但齐国已是元气大伤,就此一蹶不振,再无力与秦、赵等国抗衡。

齐国魔幻般地由盛极一时到几乎亡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是五国合力,乐毅、廉颇等名将指挥得当的结果,更是齐湣王的穷兵黩武、四面数敌的下场。齐国一蹶不振,使得秦国一家独强的局面逐渐形成。

五国伐秦时,各国虽合力用兵,但却各有心思。于燕赵而言,齐国越弱越好,最好干脆灭亡,燕赵好共分其地。然于秦国则不然,秦国出兵是为了削弱齐国,使其不能与秦争霸。但齐秦并不直接接壤,齐国如果灭亡则只会让三晋——尤其是赵国——做大,这不符合秦国的利益。因此,在破齐之后,秦国便撤回兵马,转而向三晋用兵。

秦昭襄王最希望看到的,便是三晋、燕、齐等国互相缠斗、削弱,他自好坐收渔利。

果然,在五国攻齐之战刚一开始,秦军便转部队攻伐三晋。三晋无防,多有败绩。其中,赵国的蔺、祁两城便为秦将白起所攻取。

而后,随着乐毅被罢和燕军大败,赵国对齐国的进攻也暂停了下来。田单复国之后,齐国已不复当年之势,无法对赵再产生威胁。加之白起东侵,赵国便把军事重心放在了西侧。

青史留名的“将相和”便发生于此间(前283年)。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被合成一篇文章,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早已妇孺皆知,这里便不再赘述。但蔺相如的表现和秦王的态度已经表明了秦国比不久前的齐国要更加强大,而秦王又不似齐湣王那般四处树敌,因此更难对付。正当赵国一筹莫展之际,南方,那一直以来被秦国又骗又坑又揍的楚国,蹦出来了。

公元前281年,楚国出现一位主张合纵的纵横家,他用楚国过去的辉煌历史和如今的耻辱行径激励楚王,把楚顷襄王忽悠地神魂颠倒。为雪前耻,并收复失地,楚顷襄王开始派使臣前往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以合纵伐秦。

结果,合纵的国家没有召集到,反而把秦国的怒火给召来了。

公元前280年,秦王使白起伐楚,楚败,割上庸、汉水以北等地予秦。前279年,秦复伐楚,白起将兵夺取楚国邓、鄢等五座城池,并分三路突进楚境,包围楚都城郢;前278年,秦军迂回至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攻破郢都,并占领楚国巫、黔中郡。郢都破后,楚顷襄王迁都至陈,四处聚兵,得卒仅10余万,虽发起过反击,但收效甚微,已远不能同秦国抗衡。秦国取郢后,改其名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名震天下。

秦楚交兵,给了赵国绝佳的发展机会,惠文王趁机令廉颇将兵略地。

公元前278年,廉颇攻齐,破其一军。前276年,廉颇伐魏,攻陷几邑。前275年,廉颇二次伐魏,取防陵,安阳。

在秦昭襄王使白起对楚用兵的期间,赵国不断地向周边扩地,东破齐,南略魏,北驱胡,迅速强大起来。及楚王东迁、楚国没落以后,赵国已成为东方六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

2.2秦赵争霸

楚王东迁之后,楚国再也无力威胁秦国,秦昭襄王便把矛头再次指向了三晋。公元前276年,秦伐魏,得两城。前275年,秦再伐魏,击败韩魏联军,斩首四万。前274年,秦三伐魏,得四城,复斩四万。魏国接连战败,国力大损。

至此,传统强国齐、楚、魏都被极大削弱,而韩、燕本弱,屹立于东方而能够与秦抗衡的国家,也惟有赵国了。

秦国,是经历过商鞅变法的国家,与赵国的胡服骑射相比,秦国的变法更根本,更彻底,可谓脱胎换骨:

首先,重农抑商使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使得新兴铁器更多地应用到农具、手工具上;

第二,实行土地私有制使得封建地主迅速崛起,以使国家更快地进入封建社会;

第三,郡县代替分封更是前所未有的强化了中央集权。

此三者,使秦国在生产力、国家形态、制度上,都对东方六国产生了无与伦比的优势。这也是秦国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因,更预示着秦赵争霸的结局。

公元前269年,秦攻赵,围阏与。赵惠文王先后召廉颇、乐乘二人询问,二人皆以“道远道狭”为由,认为难以救援。及召赵奢,赵奢言:“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于穴中,将勇者胜。”这便是俗语“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出处。由此,又一位作风与廉颇迥异的赵国名将,赵奢,闪亮登场。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曾有传言,一次,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赵胜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令杀了赵胜家中几个当权管事的人。赵胜大怒,要杀死赵奢以泄愤。赵奢回答道:“您是赵国贵公子,理应以身作则遵守法令,否则便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弱则国家弱,国家弱则众诸侯兵向。若赵国亡于外祸,您还如何保有财富呢?还望您秉公守法,以使政权稳固,国家强盛。”平原君认为他言之有理,是个可塑之才,这才将他推荐给惠文王。惠文王任命他掌管全国赋税,方使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赵王知晓赵奢的性格和才能,认为他可以信任,便命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

赵奢先以胆怯不进来麻痹秦军,再趁秦军松懈之际火速进军,只两日一夜便赶到阏与前线,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北侧山头。及秦兵至,与赵军争夺北山,赵奢乘势居高临下,猛击秦军,阏与守军也出城夹击,秦军不支,死散过半,大败而归,阏与之围方解。战后,赵奢因功被进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等平起平坐。

阏与之战后不久,不甘失败的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几邑,惠文王使廉颇将兵救援,再破秦军。此后数年,秦赵边境再无兵戈之声。

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赵国东并中山,北破楼胡,国力大张。及惠文王继位后,赵国名将名相辈出,联四国而重创田齐,使山东传统强国一蹶不振。渑池之会后,秦赵两国暂时和解,赵惠文王趁秦兵攻楚之际出击关东,使名将廉颇遍击关东诸国,扩张领土,增强实力,随后又挥师西向,在阏与、几邑等地两败强秦,一时炙手可热,风头无两。故遂有秦赵争霸之说。

3. 由盛转衰——孝成王执政

3.1长平鏖兵

3.1.1前因

阏与、几邑之战后,秦昭襄王认识到赵国的强大,终赵惠文王一世,不再向赵用兵。四年后,也即是公元前265年,雄才大略的赵惠文王去世。趁着孝成王新立,政权不稳,秦国才得以再次出兵攻赵,破三城。

流传于世的“触龙说赵太后”即发生在此时。值强敌压境,太后拒谏之际,赵国大臣触龙因势利导,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以使子质于齐。后,齐国出兵,与赵军一道,击退秦军。

秦昭襄王见到赵国政权接替无隙,便不再对赵用兵。然而,雄心勃勃的强秦没有就此停下雄吞六国的脚步,秦昭襄王根据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决定以主力攻打距自己较近的韩魏两国。

公元前263年,武安君白起率军攻打韩国,取南阳(注,此南阳位在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非今之河南南阳),断绝了太行山道。 前262年,秦再攻韩,取野王(地名,非某个“王”),将韩国上党郡孤立在本土之外。

韩军连败,韩桓惠王十分惊恐,他寻思,上党既与本土隔绝,四面临敌,迟早必失。倒不如遣使前往秦国,主动献出上党以求秦王息兵。

秦国应了下来,但上党郡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他与合郡百姓共同谋划,“与秦,不若与赵。”打算借赵国之力,抵抗强秦。于是,他遣使至邯郸,欲将上党整郡合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上党郡,居太行山之巅,是山西东南部一块极其重要的战略高地,用兵自上党而下,北可至晋阳,西直指咸阳,东为赵都邯郸,南为韩魏腹地,可谓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时,赵、魏、韩将上党郡瓜分,三国各占一份,仍名上党。其中以赵国所据之部最大,韩国最小。

赵国崛起以后,若想与秦国在西争霸,就必须全上党一郡,而此刻,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赵孝成王接到冯亭的消息后,便与众臣商议。

平阳君赵豹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将上党交给赵国,是想祸水北引,使秦赵决战。如此,赵国便要替韩国卫戍西方。秦国强大,接受它利少弊多。

平原君赵胜和大臣赵禹则主张接受上党郡,他们认为:“发动大军攻伐,经年累月,也未必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天降上党十七城,此为大利,机不可失。一旦放任秦取上党,则秦国日盛,一样会东侵赵国。大战早晚不可避免,为什么要放弃上党呢?”

赵孝成王年少果敢,他听从了赵胜等人的意见,命赵胜去接收上党郡,同时又命廉颇将兵驻守长平,以防白起来犯。

秦攻韩两年,数次出兵,耗九牛二虎之力才绝太行,取野王,隔上党。谁知胜利果实一朝为赵所取。亲昭襄王大怒,决定提前与赵国的会战。战国后期一场具有的决定性意义的大战终于要打响了。

3.1.2经过

公元前261年,秦三攻韩,取缑氏、纶氏,威慑韩国。前260年,秦四攻韩,宿将王龁率军攻占了上党一部。上党百姓纷纷逃至赵国境内。由此,秦、赵两军便于长平直面相对。

前260年农历四月,王龁率秦军向赵军发动进攻,廉颇亦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军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军斩杀了赵军的一名裨将。两军互有胜负。

前260年农历六月,王龁引军攻破赵军阵地,击败廉颇,斩杀赵四名都尉,并攻占二樟城、光狼城两个据点。

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军筑起围墙,不予应战。王龁引秦军强攻,攻破赵军营垒,斩杀赵两名都尉。

半年之内,赵军连退,一代名将廉颇在秦将王龁的面前一败再败,损兵折将。廉颇无奈,只得率军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自此怯缩不战。

赵孝成王对前线的战情也甚为焦虑,在责备廉颇的同时,他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欲效仿武灵王,亲上战场,率主力前往长平与秦军决战。

楼昌则认为即使赵王亲出,也无济于事,不如与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去楚、魏等国活动,合纵抗秦。

赵孝成王还是年少多变。他前一刻还在幻想着如武灵王那般亲上沙场,英勇作战,卫戍国土;后一刻就马上认怂,觉得强秦确实难以抵抗。于是他听从楼昌的建议,决定遣使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孝成王不听。

及赵使求和,秦昭襄王为了麻痹赵国,并防止各国合纵,果然对赵使殷勤接待,且向各国宣传秦、赵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却说长平前线,廉颇数败后,令军士弃战马,筑营楼,坚壁清野,以拒秦军。秦军急切而不得胜。秦王无奈,便使范雎行反间计,遣人携赴赵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阏与之战中马服君赵奢曾大败秦军,所以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奢之子括。”

赵孝成王本就对廉颇数次兵败,损兵折将有忿,现更是对其迁延岁月,徒耗钱粮不满,于是便听信传言,打算派赵括引军前往长平,代替廉颇。

蔺相如闻讯,抱病向孝成王进言:“大王以虚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空读兵书,不知合变,不可为将。”

孝成王不听。不顾蔺相如等人的劝谏,令赵括领军二十万至长平,替廉颇为将。赵括到任后,遵照赵王意图,变更军队部署,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军。

秦昭襄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为主将后,暗地里起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一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歼灭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赵括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令秦军佯败撤退。赵括不知是计,便令赵军乘胜追击,直追到秦军的营垒面前,但就如秦军攻不破廉颇的营垒一般,赵军一时之间无法攻破秦军的大营。正在两军胶着之际,白起遣一支奇兵,突袭到赵军后方,截断赵军归路,又遣骑兵部队直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孤立的两部,同时将赵军的粮道切断。

及数战不利,赵括方知中计,被迫下令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

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亲至河内,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公元前260年九月,赵军断粮日久,兵士互杀为食。赵军多次突围,皆惨遭失败。

赵括无奈,只得亲率精锐强行突围,不成,为乱箭射死。

军无余粮,主帅战死……陷入绝境的赵军主力走投无路,只得向秦军投降。白起纳降后,恐赵军再生变乱,遂下令将赵国降军全部坑杀,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最终以秦国获胜而告终。此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转入衰落,再无力与秦国争霸。

3.2邯郸却秦

长平之战后,白起上奏秦王,提出“趁势攻打邯郸,一鼓作气灭亡赵国”的方案。他认为,此时正是灭赵的最好时机,若迁延日久,待赵国恢复元气,亡之难矣。

但秦相范睢忌惮白起的功劳,便以秦军疲劳理应休整为由,建议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城以请和,秦王最终同意了范睢的方案。

秦军索要六城的消息传来,赵孝成王与众臣商议,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如此,秦不动刀兵而赵将灭亡。六城之地,与秦失,与齐亦失,俱失,不若与齐,并以此与齐、魏等合纵抗秦。赵孝成王采用了虞卿的谋略,派虞卿东使齐王。同时,将灵丘封于黄歇(楚春申君),以结好楚国。在国内则恢复生产,重整军备,以防秦犯。

秦昭襄王打仗打的太多了,胜过,也败过。但如赵国这般,惨败后不服软反而继续强硬抵抗的国家,还是第一次见到。

赵国不割六城,反而谋求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这使得秦昭襄王大怒。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王陵率秦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孝成王命平原君赵胜全面负责邯郸守备,并再次启用廉颇为将。赵胜散尽家财,编妻妾入行伍,与军民共赴国难,并鼓舞全城士卒死命抗秦。王陵苦战,不能取胜。次年,秦王增兵十万支援王陵,王陵再战,亡军五校(4至5万),仍不能胜。秦昭襄王见状,另任王龁为主将,再次增兵十万进围邯郸。王龁拼命攻城,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而此刻,邯郸城内也是弹尽粮绝,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

公元前258年,平原君赵胜奉命出使楚国,著名成语“毛遂自荐”便出于此行,因篇幅有限,便不再详述。赵胜使楚后,与楚歃血定纵。随后,楚考烈王出兵十万往救邯郸。同时,魏安厘王也命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但魏王畏惧秦国的虎威,只令大军停邺观望。信陵君魏无忌见状,当机立断,诛杀晋鄙,并挑选精兵八万进击秦军。

公元前257年,魏、楚两国军队先后抵达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秦军郑安平所部两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得降赵,邯郸之围遂解。魏楚联军乘胜进军河东,秦军再败,河东郡大部失守。韩国见联军大胜,便也加入联军队伍一同对秦作战。秦军三败。赵之太原、皮牢、武安,魏之河东、安阳、汾城,韩之上党、汝南等皆被收复。

3.3将兵戍燕

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与其不接壤的燕国自然就在他的拉拢范围之内。为迎合秦国连横之意,并趁赵国危难之际趁火打劫,燕国开始不断地向赵国发动战争。

公元前259年,燕国趁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之际,诱使赵国北部地区的武垣令傅豹、王容等众投入燕国。

公元前256年,燕军攻赵,克昌壮城。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命栗腹以为赵王贺寿为名,刺探军情。栗腹回国后向燕王喜报告说:“赵国的青壮年全都死在了长平,只余一堆孤幼尚未成人,可趁机攻赵。”

于是,燕王领栗腹、卿秦率两支军队,领两千辆战车袭击赵国。栗腹一军攻鄗城,卿秦一军攻代地。赵孝成王闻讯后,令廉颇引军八万击栗腹,令乐乘引军五万攻卿秦。由于赵国调度合理,指挥有当,最终大破燕军。燕军惨败,大部被歼,主将栗腹身死,卿秦、乐闲等被俘。战后,赵孝成王将尉文城封给廉颇,任其为假相。

公元前250年,廉颇趁胜进军,围困燕都;前249年,乐乘与廉颇一道,再围燕都。燕国用厚礼向赵国求和,赵国才退兵解围。

经此数战,燕国损失惨重,再无力西侵赵国。秦燕连横遂解。

4. 国破家亡

4.1李牧却秦

破燕之后,赵孝成王已至迟暮之年。在此时,他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召李牧回朝。

李牧,赵国柏仁人,早年曾长期驻守在赵国北部边境——雁门郡,以抵御匈奴。因匈奴善机动,常分散出击,劫掠赵国边境。而待赵军集结,他们又作鸟兽散,难以彻底消灭。若要主动出击,则茫茫戈壁、大漠,难以寻人;若固守城池,则只能任匈奴剽掠。为此,赵军的历任统帅都非常头疼。

及李牧任郡守时,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军中立下规章:“匈奴入侵之际,各营士兵都要退入营垒固守,有擅出杀敌者,斩。”于是,往后每逢匈奴入侵,李牧都收拢士兵退入营垒,不予应战。如此,持续一段时间后,匈奴皆认为李牧胆怯,就连赵国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怯战。赵王也有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

又过了数年,匈奴从赵军手中得到的物资越来越少,而赵军边境士兵按时拿着军饷却无用武之地,多次请命出战。李牧见时机已到,便精选战车一千三百辆,良驹一万三千匹,勇士五万人,以伺出战,同时组织弓箭手十万人,伏于两侧。待一切准备停当之后,李牧令兵士漫山遍野地放出大批牲畜。匈奴见状后十分眼馋,但出于谨慎,只是派出小队人马前往劫掠。李牧佯败,匈奴仅一小队便俘获上千畜生。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大喜过望,亲率主力入侵。是时,李牧挥军反击,大破匈奴,灭襜褴,败东胡,降林胡,歼敌十余万,单于领残部远遁,十数年内,不敢接近赵国边境。李牧也因此而声名大震。

公元前246年,李牧被赵孝成王召回,孝成王派他出使秦国,定立盟约。而此时,秦国的昭襄王已经去世,在经历过两任短命皇帝(秦孝文王:三天;秦庄襄王:三年)后,嬴政于前247年即位,是年13岁,即秦始皇。嬴政见赵国已恢复元气,难以迅速击破,便与其暂立盟约,归还赵国质子。

公元前245年,也即在召回李牧的第二年,赵孝成王逝世。遍观赵孝成王这一世,虽有长平大败,令赵国损失惨重,但其后知耻而后勇,拒绝向秦服软,遍使五国合纵抗秦,并重用虞卿、赵胜、廉颇等名臣名将,拒邯郸而破秦军,收复失地。又令廉颇、乐乘等屡败燕军,戍卫北部边境。总体而言,仍不失为一名合格的守成之君。

后,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

公元前244年,廉颇率军攻取魏国的繁阳,赵悼襄王受近臣郭开蛊惑,派武襄君乐乘代替廉颇的大将军之职位,廉颇盛怒,领军击走乐乘。随后,廉颇也带领部下投奔魏国。如此,赵国一次就损失了廉颇、乐承两位大将。而田单、赵奢、蔺相如等早已去世,李牧因持有战功,便成为朝中重臣。

公元前243年,赵悼襄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克武遂、方城;前242年,赵悼襄王派将军庞煖再次进攻燕国,杀死燕将剧辛。

公元前241年,赵悼襄王与楚、魏、燕合纵,命庞煖率四国精兵,进攻秦国蕞地,不克。转而攻齐(秦燕齐连横),夺取齐国的饶安。

同年,赵、韩、魏、卫、楚五国结成合纵联盟,共同讨伐秦国。楚考烈王任纵约长,春申君黄歇执掌军务,联军击败秦军,夺取寿陵,直逼函谷关。嬴政令秦军出关迎战,五国联军兵败,再无力兵临函谷关。

公元前236年,秦将王翦趁赵国兵出燕代之际,袭击赵国邺地,得邺地九城。

公元前235年,赵悼襄王逝世。

纵观赵悼襄王执政,弃廉颇,走乐乘,五国合纵败于强秦,兵败王翦失之九城。虽重用李牧、庞煖等悍将,但所败者,无非弱燕。点滴之功,难改颓势。嬴政之统一,几乎已不可阻挡。

后,赵迁继位,是为赵幽缪王。

公元前234年,趁赵幽缪王新立,嬴政遣桓齮领军攻打赵国,取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灭赵军十万。

公元前233年,桓齮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而上,深入赵国后方,攻占赤丽、宜安,邯郸告急。赵幽缪王急调李牧回都,任为大将军,令其阻击秦军。

李牧率边军主力与邯郸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筑垒固守,拒不出战。

桓齮自思,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令秦不能胜,今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自当寻求与赵军的决战。于是,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救援,待李牧兵出营垒之后,在野外将其歼灭。此即围点打援之战法。

然李牧洞悉敌情,他没有去救援肥下,而是待秦军主力去肥下后,趁秦军大营空虚,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随后,李牧判断,桓齮失去辎重,必将回援,遂部署少量兵力正面阻击敌人,而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桓齮撤军回攻时,李牧指挥两翼主力对其实施钳攻。秦军失去辎重,本就军心不稳,又为赵军所伏,大败退走。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军攻伐赵国。秦军兵分两路,一路偏师由邺地北上,渡漳水向邯郸进迫;另一路为主力,由嬴政亲率,由上党出井陉,欲将将赵国拦腰截断。

赵幽缪王闻讯后,使李牧率军抗击。因赵都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加之秦南路军强,北路军弱,李牧便决定采取南守北攻的赵略,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于是,他令司马尚引军于邯郸南侧死守长城一线,自率赵军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偏师。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以赵军主力对秦军偏师,在局部形成巨大优势,赵军在国内作战,又占据地利。因此,在李牧的猛攻之下,秦北路军大败。李牧得胜后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共击秦南路军。嬴政知北路军已退,侧翼暴露,便也撤军退走。

李牧两却秦军,声威大震。

4.2邯郸失守,代郡归梦

公元前229年,赵国北部的代地发生地震,由此引发大面积饥荒。又因赵连年作战,国力已相当衰弱。嬴政乘机使王翦率秦军主力攻打邯郸。赵幽缪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国之力抵抗秦军。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便不能速胜,于是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再次收买了赵王的近臣郭开,并让郭开散布流言,说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赵幽缪王面对秦大军压境,早已是惊弓之鸟,听到这些传言,不加证实便信以为真。他派赵葱和颜聚前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幽缪王于是暗中下套捕获了并将其斩杀,司马尚也因此被罢官。

赵幽缪王临战亲佞,诛杀无辜良将,无异于自毁长城。李牧被杀后,仅过了三个月,即前228年,王翦引军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王翦破邯郸,俘赵王,威震中原。

邯郸城破之际,赵幽缪王的兄长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至代地,被众大夫共立为王,是为代王。代王嘉即位后,遣使与燕国联合,并屯军于上谷,继续抵抗秦军。

公元前227年,嬴政收韩赵之地,将兵东进,直指燕代。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便发生在此间,具体事由不再详述。苏洵在《六国论》中所说“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后者惋叹李牧,前者即意指荆轲。

荆轲失败后,嬴政盛怒,派王翦领军攻燕国。燕王喜和代王嘉联合抵抗秦军,燕太子丹统领燕代联军与秦军对抗,最后在易水河边兵败。王翦乘势攻取了燕都城蓟,燕王喜逃到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莫过于此了。

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前222年,秦亡楚。同年,嬴政遣王贲攻辽东,亡燕。后,王贲回师攻代,虏代王嘉,赵国正式灭亡。

5.结语

赵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经历了崛起、巅峰、衰落、灭亡四个过程。其中以惠文王在位时期国力达到巅峰,期间,廉颇、蔺相如、赵奢、赵胜等名臣名相辈出,赵兵四方略地,故有秦赵争霸一说。赵孝成王在位初期打输了长平之战,损失了赵国大量的有生力量,但其后期重用虞卿、廉颇、乐乘等大臣,屡败秦燕连横,使赵国国力又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赵悼襄王与赵幽缪王是邯郸赵国的最后两位国君,前者轻信佞臣郭开,使赵失廉颇、乐乘,自绝一臂;后者亦轻信郭开,杀李牧、罢司马尚,自毁长城。及公子嘉赴代为王,大势已不可逆转,国破,也只在须臾之间。

完。

#先秦时代#三家分晋#赵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