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到秦国去,调研,求职,做人质

2020-12-19新闻28

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稷下学宫里百家争鸣,各派士子都在议论纷纷,长期积弱积贫的弹丸之秦,何以强国富民意欲称霸天下,官方黄老之学对此嗤之以鼻,但新兴学派却想一探究竟。

稷下学宫,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中国最早的社科院兼政府智库,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时代就已出现,一直存在于齐国都城的稷门附近。稷下学宫虽然由国家主办,却以私人主持的形式运行,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蔚为壮观。

大佬荀子

在稷下学宫,荀子曾经三次担任“祭酒”,“祭酒”就是学宫举酒祭祀的主管,被尊立主位的德高望重的长者,相当于现在大型集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由于荀子是位宽容的德高望重的主管,所以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荀子是赵国人,在稷下学宫讲学多年,也游历过其他不少国家,对儒家寄希望于国君实行仁政,也有很多现实的困惑。虽然荀子自己就是大儒,但他十分清楚儒学的不足,就想去秦国实地考察研究,检验商鞅变法的效果到底如何。

荀子到了秦国,果然发现秦地百姓的精神面貌都格外亢奋,田野里的庄稼也都是丰收在望的景象,因为实行了严刑峻法,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此情此景也让他心情愉悦。荀子入秦后的所思所想,也很想与秦王进行交流,他一直都在推崇孔子的儒学,也适度接受了商鞅的变法,他想推出自己的治世方略。毕竟荀子是当时的鸿儒大家,很容易就联系上了秦宰相,并通过宰相见到了秦昭襄王,就是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

然而,荀子没想到,秦王见面就说,是在网罗天下人才,但儒家并不合适,主要是没什么作用。

碰了一鼻子灰,荀子也不气馁,当即回答秦王道,儒者重视礼仪,也都忠于国君,仁义对待百姓,国君要是启用儒者为官,对秦国有益,百姓也拥戴,儒者即使做百姓,也都是深明大义之人啊。

秦王问荀子,如果儒者成了一方诸侯,那他又该会怎么样呢?

荀子回答,如果儒者成为诸侯,儒家思想将会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官场风气也会随之发生巨变,最终也必将有助于秦王臣服四海啊。

当时,秦昭襄王正在谋求兼并六国的办法,也执行着“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荀子最后的话也与他兼并天下的想法不谋而合,但他最终还是否决了荀子提出的启用儒者的建议。秦昭襄王认为他所处的时代,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不断,是动荡不安的大时代,虽然秦国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但还是不具备发起一场直接面对六国的大决战。在秦昭襄王的心目中,迫切任务还是要稳住阵脚并壮大实力,所以商鞅的乱世用重典那一套还是很有市场的,至于荀子“礼仪仁德”之类的儒学,起码对秦国的现实需求不管用。

荀子入秦,之于儒家学派,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啊,更何况又被秦王拒之门外,俨然成了儒派的公敌了。其实,之后,荀子的思想,仍是以儒学为根基的,只是补以适度的刑罚。

荀子怏怏不乐地离开了秦国,秦国注定不是他荀子的舞台,荀子也不是秦王盘中的菜,可荀子还是为秦国播下一粒种子。

小吏李斯

兰陵,曾先后隶属吴、越、楚等国,也是这几个大国北上争霸的必经之地。荀子离开秦国之后,回稷下学宫继续讲学,八年之后,受楚国春申君之邀,前往兰陵担任县令。荀子赴任兰陵令,已经五十八岁了,虽然执政的二十年从没离开兰陵小县半步,但其施政的思想主张却得以付诸实践。除去必要的政务之外,荀子也是要著书立说的,也是要继续传道授徒的,自我推销治国理政的思想,人称荀子最为帝王术之师。

在兰陵不远的上蔡,有位楚国的小吏,整天吃喝玩乐,看上去很是快活。然而,某一日,有件事,小吏顿时失去了快乐,原因是他在厕所看见了一只偷吃大便的老鼠。倒不是因为恶心,而是因为小吏无意发现这只老鼠,看到他进来,赶快逃走时那惊慌失措的可怜样子。小吏由此联想到米仓里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也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鉴此,小吏好生感慨,这一个人要是没有了出息,就如同这只吃屎的老鼠,无时无刻不担惊受怕,这都是处境决定的啊!

这位上蔡郡的小吏就是李斯,一名掌管文书的公务员,在人人追名逐利的战国时期,他不打算继续混吃混喝假装快活了,他也想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为了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人生目标,李斯辞去小吏,到兰陵求学,拜荀子为师,专修帝王之术,并计划在学完之后,到秦国去辅佐秦王。

公子韩非

韩非,韩国宗室之后,少读诸子百家及各类杂书,立志振兴家族,富强韩国。少年韩非,就独自一人周游列国,行万里路,读诸子百家书,学识渊博,理论丰富,心思缜密。本是才华横溢的少年郎,但却是抱着体弱多病的身,不但面色苍白,而且还口吃笨嘴,及至青年时期,虽文章出众,然性格偏执。

韩国,周朝末期的诸侯国,曾是战国七雄之一,韩昭侯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时期,内政修明,外御强敌,使国家达到小康之治。然而,韩国毕竟只是地处中原的小国,周边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所包围,根本就没有发展的空间,到韩非所处的时代,韩国已是强秦待宰的羔羊了。

身为韩国宗室的青年才俊,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秦将白起率兵攻韩,一举就攻取了五十城,韩国的统治层开始分崩离析。前后历史五年有余,青年韩非屡次上书,痛陈治国不求任贤之弊病,抨击浮夸奸邪愚蠢之类的小人累官进爵的歪风邪气,可韩桓惠王竟然充耳不闻,为此韩非写就《孤愤》流传于世。

获悉荀子离开了齐国的稷下学宫,来到楚国的兰陵任县令,并且继续收徒教学,韩非决定投奔荀子门下,专修治国施政的帝王之术以报效祖国。

同窗求学

像李斯与韩非这样的,不世出之精英人才,就得交由荀子来拔高,因为荀子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在战国末期,他所达到的高度,确实无人能够企及,何况善教帝王之术。荀子儒家的主要代表,但却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他重视王道提倡礼仪,也主张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来治理国家,是将儒家和法家兼容并蓄的大学者。

李斯虽然师从荀子这样的大儒,却有着法天下的思想基础,追求商鞅那样的成功之路,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奋斗,他对老师信奉的儒学没有兴趣。李斯很清楚自己出身低微,根本就没有家族或财富来支撑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明白自己天生就不是一个的学者,没有才学写出流芳百世的文章,他李斯唯有一颗功利之心,为此他李斯可以不择手段。

韩非出身贵族,又是天纵奇才,虽求学于荀子,却敢说儒以文乱法,他有抱负,有主见,有能力,唯缺必要的圆滑。韩非熟读儒学典籍,又参悟法家理论,其知识水平早已远超同龄的士子,所写的文章足以令名家政要刮目相看。誉满天下的荀子,也不是韩非的敬仰,他追求的是以法、术与势相结合的思想理论体系所主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治世之实践。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荀子的《劝学篇》,在兰陵的日子,荀子就已看出,李斯与韩非,都有经天纬地之才,都不会沿着他的路走完一生。荀子自己,信仰儒学,但又不拘泥于儒学,借用法家思想,丰富他的治世理论,大胆提出了性恶论,对抗孟子的性善论。荀子是儒家大佬,但是极具争议,有人说他是儒学中的法家,有人说他是法家中的儒派,褒贬自在人心,他且好自为之。

李斯与韩非同窗相处,李斯羡慕韩非的出身,但也相信自己的精明,他追求的是位极人臣,不在乎流芳百世。韩非欣赏李斯的自由,身无羁绊尽可纵横人生,而他则要肩负着家族的使命,他必须得与故国共存亡。李斯与韩非都崇尚法家的理念,当着老师的面摒弃儒学的迂腐,但荀子、李斯和韩非心里都明白,天下总有一天要归于一统的,而这霸主当然非秦王莫属了。

韩非终于要拜别老师了,他迫切需要回到祖国,秦王必定率先辗轧韩国,然后铁蹄将踏遍六国。韩非不是看不清天下大势,也不是不想入秦辅佐秦王,以实践其治世施政的思想,但是他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韩非回国之后,又过了两三年,李斯也拜别了老师,觉得命运已在召唤他,他要入秦抓住天赐良机。兰陵就在楚国,楚国就在脚下,李斯生于斯长于斯,但他是不会被故乡之情所绑架的,秦国庙堂之上的权倾朝野与荣华富贵,才是他李斯梦寐以求的人生终极大目标。

相忘江湖

李斯入秦,先拜于吕不韦门下,通过参与编纂《吕氏春秋》,赢得了吕氏的器重,并将其举荐给了秦王。秦王是干大事的主,李斯就劝秦王要抓住时机,尽早完成天下统一的大业,并献秦王各国君臣离间计,提出统一六国必须率先灭掉韩国。随后,李斯就奉秦王的旨意,派人持金和玉去各国进行收买或贿赂活动,离间六国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果然很快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借此李斯被秦王封为客卿,客卿就是为外国投奔过来的人才专设的高级官职。

正当秦王决心统一六国之时,东邻的韩国怕被秦国灭掉,就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鼓动修建水渠,以此来消耗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国迅速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恼羞成怒的秦王下令驱逐一切外国来客,包括李斯。李斯赶紧递上《谏逐客书》,规劝秦王不要逐客,例数四代强秦,都是由于广揽天下人才,客卿为秦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像张仪成功拆解六国合纵抗秦,才迫使各国不得不屈服秦国,秦王欲称霸天下,怎么能驱逐帮助大王成就帝业的贤人呢?秦王嬴政明辨是非,采纳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并被封为廷尉,即国家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位列九卿。

韩非在兰陵师从荀子,学成后返回了韩国,已是法家集大成者,对法、术、势有独到见解,多次建议韩王,采用法家主张治理国家,也实行变法以图自强,但却始终没有被采纳。郁闷的韩非写就《说难》,看似传授游说君王之术,研究游说对象的心理,实则在诉说困难与苦恼,韩王也确实令韩非倍感《孤愤》。这就是命啊,虽然韩国蔑视韩非到无以复加,但韩非仍不讲条件热恋着故国,照旧不离不弃,只是埋头著书,《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等文章相继问世。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后来,韩非的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嬴政读之赞不绝口,要不惜代价使此等人才为己所用。

久别重逢

李斯理解秦王渴望人才的心情,说他与韩非曾同窗师从荀子,说韩非虽然贵为韩国公子,始终没有得到韩王重用。秦王嬴政十分欣赏韩非的才华,急不可待地给韩王修书一封,并以武力相威胁,如果不献出韩非,就即刻讨伐韩国。韩王本来就不待见韩非,又见秦王如此执意相邀,也就做了顺水人情,随派遣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入秦,李斯也很高兴,毕竟多年的同学加兄弟,昔日那意气风发的样子,现在仍然令他回味无穷。李斯自知韩非才华过人,更是法家之集大成者,但韩公子却不善言谈,不会看国君脸色行事,而他李斯则可左右逢源,李斯自觉不会嫉妒韩非。韩非一行尚在路上,李斯奉秦王旨意,就已经恭候于门外,他要和韩非挽手拜见秦王嬴政。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这十年,李斯在秦王身边,混得风生水起,已位列九卿了;这十年,韩非在故国继续遭遇冷待,虽然才思泉涌著述颇丰,但却不能用于富国强民,韩王甚至将他用做人质,以求在强秦的铁蹄下继续苟延残喘。老同学久别重逢,李斯原本想亲热地拥抱韩非,没想到韩非却已匍匐于地,好久好久都没有抬起来头。

李斯明白韩非的意思,那就是无声的拒绝,这位清高孤傲的老同学,根本没打算来讨好秦王,韩公子是不会辅佐秦王的。李斯随之禀告了秦王,说韩非胸怀爱国之情,不可能牺牲韩国,成全大王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伟大目标。秦王嬴政闻之叹息,吩咐李斯要善待韩非,征求韩非的妙计良策,希望能有助于秦国,平天下,治乱世,创伟业。

不消数日,韩非写好《存韩》,韩国公子建议先行讨伐其他五国,而将韩国作为秦国的缓冲地带,避免直接与强大的齐国交锋,这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秦王读罢,大为不悦,李斯急忙解释说,韩非生性偏执,又肩负着韩王的使命,保护韩国是韩非的责任,只不过如此一来,就破坏了秦王的大计啊。秦王凝视李斯,停留了半晌,不无遗憾说,就将韩公子囚禁起来吧,此等人才不能为我所用,这就是老天待我不公啊。

悲情韩非

大牢里,木几上,一杯酒,韩非与李斯,对面而坐,相视无言。

李斯将酒杯往前推了推,端详着昔日的老同学,目光慢慢就坚定不移了,心里清楚韩公子不惜死,但是韩公子又不得不死,因为挡住了嬴政的帝王之路,也挡住了自己宰执天下之路。女以容为傲,男以才为恃,遭人嫉妒在所难免,谁能有什么办法呢,怜惜昔日同窗的好友,李斯下不了手,但想畅想权倾朝野的大秦宰相,李斯必须下得了手,否则,忍辱负重的李斯的未来在哪儿呢?

韩非轻松端起酒杯,对李斯淡然一笑,觉得如此甚好,他韩非要是站在李斯的位置,也会这么做的,各为其主,安慰其心,顺其自然而已。韩非是不会责怪李斯的,甚至心里好生羡慕李斯,平民出身,无牵无挂,此生只为实现青年时期的梦想。韩非也不会记恨秦王,倘若他是韩国君王,他韩非也会以天下为己任的,什么能阻挡得了他一统天下的决心呢?

罢罢罢罢,韩非举杯,一饮而尽,韩非子轰然倒下。

#诸子百家#秦朝#商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