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苏联打完二战,枪弹堆积如山,半卖给志愿军,为何没给AK47

2020-12-30新闻8

作者:莫孤烟

在入朝作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如何调整、充实东北边防军战士手中那些杂乱无章的“万国造”武器,是最要紧也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总后和东北军区尽了最大努力,给13兵团的几个军充实装备,一共补充了超过2000支步枪和600挺轻重机枪,各型山炮、步兵炮、迫击炮增加了370门,让边防军的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在第一批入朝作战的6个军中,38军、39军、40军战斗力要高出一头,他们的武器装备也要优于其它军。以号称美械军的39军为例,刚入朝时装备美式M1903“春田”步枪2400多支,汤姆森和M3冲锋枪超过3000支,M1917“勃朗宁”重机枪155挺,捷克式和布仑式轻机枪将近1000挺,自动武器的数量足以让其它部队羡煞。

不过,39军虽然被称作美械军,但全军依然装备了超过7000支日制三八大盖步枪以及少数92式重机枪,步枪还是以当时已经严重落伍的日械为主。这个装备水平,比起国内其它部队要好得多,和美军相比,师以下轻武器的差距不是特别大,但在师以上重火力方面则毫无可比性。

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东北边防军战士手中的是日式“歪把子”轻机枪

从全军来看,我军的装备很大程度来自缴获,出产于全球24个国家98家兵工厂,光是枪械的型号就多得无法统计,口径从6.5毫米到11.43毫米有13种。这对后勤补给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

入朝之前,我军对参战部队的枪械做了内部调整更换,尽可能做到一个部队的枪支口径统一,例如调整之后,38军以日械为主,39军和40军美械较多。但这一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和美军作战的战争烈度远大于国内战争,弹药消耗巨大,口径不统一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导致志愿军一线部队时常面临有枪无弹的窘境,因此手雷、爆破筒等投掷武器就成了战士们的最爱。

寒区作战的特殊性,让原来十分顺手的一些武器也变得不好使了。火力强大的马克沁重机枪一直是我军的火力骨干,但该枪是水冷方式,在零下几十度的恶劣环境下极为不便。捷克式轻机枪射击精准,操作便易,一直深受我军喜爱,但该枪同样面临寒冷气候下的可靠性问题,如果不用大量的油来润滑,极易卡壳,简直成了一款“富贵枪”。

五次战役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几个军装备损耗很大,减员严重,特别是在四、五两次战役中打了许多缴获少、损失大的阻击战,部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实力严重下降。异国作战无法像国内作战那样靠支前民工随打随补,所有弹药都要依靠后方通过运输线补给,这才让我军第一次深刻认识了后勤在现代化作战中的极端重要性。

影视剧中,手持春田式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的志愿军战士

为了统一口径、简化后勤,新中国从苏联进口了能够装备45个师的轻武器,19兵团于1951年3月率先完成换装,9兵团随后也完成换装,随即参加了第五次战役。此后,参战各部队陆续完成换装。

苏军在二战结束时,总兵力高达2000万人,战后大量复员,淘汰下来的枪支弹药以及战时生产的过剩武器堆积如山,于是一股脑儿半卖半送给了中国。这些武器良莠不齐,志愿军战士对其评价不一。

苏式枪械中最基本的型号,是莫辛纳干M1930型,这种枪射程远、威力大、可靠性高,经受过二战的考验,算是一代名枪。但这批步枪多数是战场回收品,很多已经接近使用寿命,配发时的附件也不全,枪栓被冻住后拉不开,战士们不得不用脚踹开,由此而被戏称为“脚蹬枪”。

莫辛纳干步枪

不过,苏联之后提供的莫辛纳干M1944就比M1930好用。相比老型号,这种枪比较轻巧,同时也保留了“水连珠”射程远、精度高、侵彻力强的优点,在冷枪冷炮运用中被当作阻击枪使。志愿军特等功臣、神枪手张桃芳用的就是这种枪,创造了用436发子弹毙伤214名敌人的惊人记录。

枪神张桃芳

最高射速可达900发/分钟的波波莎冲锋枪,是二战时期火力最强的冲锋枪之一,配上71发的弹鼓容量,在火力全开时简直是泼弹如雨。在擅长近战夜战的志愿军手中,这种枪无疑是一大利器,因此在我军部队所占编制比例很高。该枪的主要问题,是在激烈战斗中弹鼓和弹匣来不及回收,损耗很大,造成一度弹匣奇缺。

志愿军战士手持弹鼓供弹的波波沙冲锋枪

德普式转盘轻机枪有着和波波莎相似的优点,但弹盘的装弹比较麻烦,行军时也不易携带。郭留诺夫重机枪结构简单,只需两人就可简便射击,杀伤远距离之敌非常有效,但该枪实在过于笨重,部队机动时令机枪连的战士苦不堪言。

志愿军发起进攻,画面中的重机枪正是苏式郭留诺夫重机枪

和这些“傻大黑粗”的苏式装备相比,做工精致、人机功效优越的美式枪械显然更受志愿军的喜爱。无论是精确可靠的“大八粒”半自动步枪、小巧轻便的M1卡宾枪,还是火力强悍的汤姆逊M1928冲锋枪、M1917重机枪,都比苏联同类产品性能高出一筹。不过,对于一场时间长、强度大的大规模战争来说,武器先进性往往并不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适应国情和实战需要才是最重要的。尽管苏式枪械比起美械来确有不及,但弹药有充足保障,能大大减轻后勤压力,这才是志愿军最需要的。因此,在进入阵地战之后,志愿军手中的美式枪械迅速让位于苏式枪械,我军也初步实现了制式化。

德普式转盘轻机枪几乎成为志愿军的标志

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

50

年代初期苏军已经开始换装使用中间威力弹的

SKS“

西蒙诺夫”半自动步枪和

AK-47

突击步枪等新一代先进枪械,为何没有给志愿军装备。

先不说这些好枪当时苏联愿不愿意提供,即便志愿军能够得到这些枪,其配套的弹药产量也是有限的,未必能经得起巨大的战争消耗,更何况这些枪尚未经过实战检验,贸然装备,风险实在太大。

志愿军采购苏联的那些旧装备看似落伍,却有着库存弹药取之不尽的一大优势。不买贵的,只买对的,这其实是当时最为合理的选择。

#武器装备#二战#重机枪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