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三家分晋的源头,晋国的权力是怎么落入到权臣手里的?

2020-12-30新闻15

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三家分晋,另一个标志就是齐国的田氏代姜。

晋国在整个诸侯国里面他很特殊,他的特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晋国的霸主多,比如出了晋文公,晋襄公,晋悼公等。

二是大臣居然可以代替国君主持诸侯国会盟,这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比如牛逼格拉斯的正卿赵盾,常作为晋国国君的全权代表参加诸侯会盟,所有国际事务都由他一手打理,在会盟中行使的也是霸主才能够拥有的权威,赵盾因此驰名国际。诸侯国只知晋国赵盾,而不知晋国国君。)

作为春秋霸主的晋国,国家的权力为什么会落到这些六卿权臣手里呢?这得从晋国的晋穆侯说起。

晋穆候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九任统治者,娶了齐国的宗室之女姜氏为夫人,史称齐姜。

晋穆候七年(公元前805年),当时的齐姜已经怀有身孕,晋穆候接到当时周天子的命令,让他率军随王征伐条戎,没想到晋军惨败而归。晋穆候很没面子,也很是以此为耻,而就在这时,齐姜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晋穆候为他取名为“仇”,并立其为太子,以示不忘这次败仗的耻辱。

三年后,晋穆候又率军讨伐北戎,大获全胜,晋穆候很开心,很得意。而在此时,齐姜恰巧又生下了第二个儿子,于是,晋穆候便为他取名为“成师”。

对于晋穆候为两个儿子起的名字,当时晋国的大夫师服曾预言说:“老大给孩子取得名字,很是奇怪啊!太子叫仇,仇视仇敌的意思。小儿子叫成师,成师寓意很吉利,是成就他的意思。名号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但事物本身却有客观规律。现在长子和次子的名字正好相反,这不是好兆头,没准晋国以后会出乱子啊!”

果不其然,这样的兆头为日后晋国的混乱,埋下了种子。

晋穆候去世后,他的弟弟殇叔垂涎王位,自立为王,太子仇跑到别的国家避难去了。四年后,太子仇率领追随者成功杀了个回马枪,一举干掉殇叔,妥妥的上位,即为晋国晋文候。

晋文侯去世后,他的儿子伯继位,就把曲沃封给他的叔叔成师(也就是晋穆候之子,晋文候之弟),史称曲沃桓叔。

曲沃桓叔有了这么大一个地盘,欲望慢慢膨胀,终于开始和晋国正宗做对,从曲沃桓叔开始,再到曲沃庄伯,再到曲沃武公,这三代人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绊倒秦国正宗,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国君的宝座,史称晋武公。

晋武公成了晋国的正宗之后,用大量的金银珠宝贿赂周天子,得到周天子的承认,这个小宗变成了正宗,从此后传下来的晋国,都是晋武公的。

晋武公的儿子是晋献公 ,他是一个枭雄,也是一个大魔头,这个人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咱们曲沃这一支小宗是完全违背周礼反叛晋国得到成功的,那么其他的旁支后代也很有可能效仿(曲沃桓叔也有很多儿子,曲沃庄伯也有很多儿子,这些人,他们和晋献公血缘最亲,但已成为旁支小宗),这可是威胁王位的大问题。

晋献公当了几年的王,越来越发现曾祖父曲沃桓叔、祖父曲沃庄伯的家族势力强盛而威胁到公族,于是采纳了谋士士蒍的计策,把旁支公子们诱骗到聚城一起居住,随后不久,包围聚城,把公子们全部都干掉了。

晋献公不仅杀公族,连儿子都要追杀。

晋献公当时有一个宠爱的夫人骊姬,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在他儿子之上,有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这些人统统成了她的绊脚石。

于是,骊姬想法设法忽悠晋献公,把太子和公子们调离首都,然后先是设计陷害申生,说他献毒肉想谋害父王,结果晋献公信以为真,太子申生无法辩解,自杀身亡。

紧接着,骊姬开始对付重耳和夷吾,她告知晋献公说他们两人是太子申生的同谋。重耳和夷吾得到骊姬诽谤他们的小道消息,生怕惹来杀身之祸,一溜烟的分别逃跑了。

这让多疑的晋献公认定他们也想谋反,于是千方百计的追杀。

晋献公临终托孤,把骊姬的儿子奚齐托付给大臣荀息,晋献公死后,荀息拥立奚齐为王,结果没过几天,被太子申生的拥护者军中二把手的里克所杀。荀息又立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为王,没想到,又被里克刺死在王座上,里克不愧是一个真的猛士。

晋相荀息连立两位君王,两位皆被杀,荀息的老脸也挂不住了,悲愤的自杀了。

里克主谋,连续杀了两个幼主,暂时掌握了国家生杀大权。但国不可一日无君,申生死后,晋国的诸大夫便多数心向重耳。里克也认为重耳是申生后的不二人选。于是与大臣们一商量,得,就这么定了,去找回重耳拥立为王。

流亡在外的重耳,这些年都被各种政变搞怕了,与几个亲信一商量,安全第一,暂时不能回国内,于是婉言谢绝了,并与国君的命运暂时失之交臂。

里克很失望,没办法,只能去找夷吾,夷吾的智囊团比较鸡贼些,商量后,觉得是个很好的机会,至于里克一帮旧臣,就采用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待到合适的机会一并铲除。

夷吾继位后,不断稀释里克的军权,终于在谋士的帮助下,逼的里克自杀。

夷吾的背信弃义,使得朝臣不服,国人怨言,整日担心流亡的重耳威胁自己的王位,没过几年又在与秦国的交战中被俘虏,侥幸回国,胆战心惊的做了十余年王位,就一命呜呼了。

夷吾唯一的儿子,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圉偷跑回了晋国,继位晋国国君。

与此同时,重耳经过长期流亡,也被当时的秦穆公招纳而至,秦穆公决定帮助重耳回国夺权,重新建立同盟关系。

就在晋国新君继位的第二年,重耳在3000秦兵的护送下,回到晋国称王。继位一年的圉逃走,不久还是被重耳的人所杀。

重耳继位晋国国君后,为了汲取他父亲当政时家族成员自相残杀、危及国政的教训。他毅然推出了一项改革,把晋国公子们统统赶到国外去,让家族之外的异姓人来辅助他执政。

为此,他建立三军制,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掌晋国。

六卿实行军政合一,在内管理军队和处理政事,在外则指挥军队作战。而且六卿采用世袭制,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六卿出将入相,彻底把持了晋国的大权。

这样的领导机制有它的长处,就是能人辈出,使得晋国的国力无限强大,长期称霸诸侯列国。

当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有利必有弊,它的弊就在于,这样的晋国,慢慢的就变成了,国君的权利越来越小,六卿的权利越来越大。立国君、杀国君,都成了大臣们干得活。

每逢国君空缺的时候(比如国君被杀或病死),这时候,找继承人去哪里找,国外找啊。

大臣们就会商议,去哪个国家?迎接哪个公子回来继位?当然,你如果找回一个继承人,这一个自然会非常感激这位大臣,你把我立为国君,那我日后肯定倚重你。

如此,新的国君还有什么做主的权利呀?自然是没有了。

它的弊还在于,导致了大臣们为了权力而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中。

六卿最高峰的时候,由十一个氏族所把持。待到公元前550年,十一家六卿世家斗的仅剩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了,此后,六家每家占据一卿位,长期把持晋国的军政大权。

而这正是晋国权力旁落到大臣手里的原因,也逐渐开启了三家分晋的硝烟弥漫。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估计也不会想到,他的一纸强国力、促稳定的改革策略,最终却阴差阳错的葬送了晋国。

#先秦时代#三家分晋#晋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