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非洗白、不抹黑,理性分析秦朝到底是怎么变成“暴秦”的

2020-12-30新闻15

原标题:非洗白、不抹黑,理性分析秦朝到底是怎么变成“暴秦”的

近期,随着电视剧《大秦赋》的热播,关于秦朝的话题迅速成为热点,与秦朝有关的争论也愈来愈多,而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便是秦朝到底是不是“暴秦”,而争论的焦点便在于“秦法”和“秦制”。其实,个人认为要讨论秦朝到底是不是残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秦法”和“秦制”本身,而更应该抛开后世观点,去分析秦朝百姓对“秦法”和“秦制”的看法和接纳程度。

从目前出土的云梦秦简和里耶秦简来看,“秦法”和“秦制”虽然严苛,但却谈不上残暴,而历代以来将秦朝称为“暴秦”又是事实。归根结底,问题并不在于“秦法”和“秦制”,而更多在于秦朝的贯彻实施方式。基于这一点,关于秦朝到底是如何变成“暴秦”的,我们不妨理智的分析一番。

统一天下后全面推行“秦制”,远远超出了百姓接受能力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随着齐国的不战而降,历时十年的统一战争结束,然而围绕该如何治理这个新生的国家,秦国朝堂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丞相王绾等人建议沿用周王朝的分封制,对秦始皇的儿子、宗族和功臣予以分封,而廷尉李斯等人则建议推行中央集权统治。

从后世角度来看,传承八百年的周王朝国祚已经相当长,但秦始皇却不愿周王室的悲剧在自己后世子孙的身上重演,他想要的乃是万世一系的强大王朝。因此,秦始皇最终否决了王绾等人的建议,而采纳了李斯等人的建议,全面废除分封制,改为推行中央集权制,而促使秦始皇下次决心的,乃是该制度已经在秦国取得了成功。

如此背景下,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便开始将秦国的制度推向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三公九卿制,推行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关于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货币等内容的政令,也开始迅速从咸阳发往全国各地。

然而,秦始皇毕竟有着历史局限性,他没有考虑到的是,在秦国已经取得成功的制度,并不一定适应山东六国,而其为确保国家统一的一系列政令,又是否会超出百姓们的接受能力。

全面推行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等于从制度层面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六国贵族后裔将就此丧失封地,被与其他百姓一起编入户籍、沦为平民,需要自食其力、耕田种地,如此损害的还只是六国贵族后裔的利益,然而社会制度的全面统一,却影响到了每一位六国百姓。

从后世角度来看,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统一制度,无疑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且对后世统一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思想具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可对于当时的六国百姓而言,朝廷的一纸政令,却是要改变他们一直以来的所有生活、生产习惯,几乎涵盖了百姓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这显然已经超出了百姓们的接受能力。

根据《里耶秦简》的记载,由于秦始皇推行的系列新政,地处原楚国的南郡,仅在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便爆发了两次大规模叛乱。第一次是在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之后不久,南郡迁陵县爆发叛乱,叛军袭击了秦军军营。同年年底,随着一系列政令的发布,南郡苍梧县再度爆发叛乱,这次叛乱不仅规模极大,就连刚刚归附秦国,被派去平叛的军队也发动了哗变,最终逼的秦始皇不得不征发关中秦军前去平叛,才剿灭了叛军。

在秦始皇看来,将秦国已经成熟的制度推往全国,必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百姓们的生活,从而使得秦国的统治迅速稳定,但由于新政涉及面太广,而发布密度又太高,早已超出了百姓们的接受能力,反倒让百姓们无所适从,进而造成了民间恐慌情绪,使得六国百姓从心底对秦国新政产生了抵触情绪。

秦始皇开启诸多大型工程,百姓因劳役而痛苦不堪

为了维护秦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稳定,秦始皇在大肆革新的同时,又开启了诸多大型工程,例如大咸阳宫、骊山大墓、长城、灵渠、秦直道、西南栈道等,同时又接连向百越和匈奴用兵。

从近现代出土的云梦秦简来看,虽然秦朝的《徭律》和《戍律》相对较为合理,但由于那个时代生产运输手段相对落后,而全国人口又不是太多,同时期开启如此多的大型工程和战争,无疑加重了每个百姓的服役时间,每年接受征发那是常有的事。

秦朝时期,朝廷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善的户籍管理系统,只是在户籍上有些轻微的差别,秦国人入“故秦民”籍,关东六国入“臣邦人”籍,而且实行什伍连坐、相互监视,百姓们虽然心有怨言,但不要说逃避征发,就算偷懒、逃跑都不行。

其实,这也并非秦始皇不体恤百姓,而是源于秦国固有的统治思想作祟,对于秦国百姓而言,频繁的劳役他们早已适应,但对于六国百姓而言,他们何尝经历过这些,一时间想要让他们适应,恐怕并不容易。

如此情形之下,六国百姓一方面被频繁的劳役折腾的痛苦不堪,另一方面,在秦国的严密管理之下,百姓们又避无可避。久而久之,可想而知六国百姓对秦朝统治的怨恨程度。而当这种怨恨积聚到了极点,在陈胜吴广这个导火索出现之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如星星之火燎原一般,起义迅速蔓延。

或许在秦始皇看来,他的所作所为与历代秦君并无区别,且都在百姓们的承受范围之内,毕竟秦国一直就是这么过来的。但殊不知,六国百姓对此早已难耐,秦国的统治在六国百姓看来,完全就是一种残暴的统治。

秦朝的法家治国思想,高压统治下百姓怨声载道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便始终坚持法家治国思想,而法家治国的核心便是“法、术、势”,具体表现则是“法网严密、高效执行”,即以严格的奖惩制度来确保制度的推行和国家的运转,这乃是秦国治国核心,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则对此予以了沿用。

如前文所述,由于民间的恐慌和抵触,导致秦国的系列革新进展极为缓慢。而秦国各级官吏,本就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乃是由熟悉律法和有功将士所担任,再加上朝廷一直以来的法家治国思维,使得他们根本没有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反而以更为强烈的手段强制政策推进落实,然而这种治国思想虽然适合秦国,但却并不适用于山东六国。

秦文化与列国文化虽然均源于周文化,但由于秦国最初被周天子分封于西陲,地处戎狄包围之中,秦国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大量吸收了戎狄文化,这导致秦文化一直饱受中原各诸侯国的鄙夷,例如《淮南·要略》便说秦国“刻薄寡恩”、“尚首功”、“虎狼之国”、“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汉书刑法志》、《荀子议兵》等也有类似记载。

然而,正是由于秦文化受中原先进文化影响较小,正是由于秦国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经济、风俗习惯的全方位落后,反而给“商鞅变法”提供了土壤,毕竟在秦国打破旧有制度的难度,要比中原各国容易很多。而正是由于长期的落后,秦国百姓接受法家统治反而更为容易,但山东六国百姓早已习惯了先进文化所带来的福利,又岂能迅速适应法家文化。

秦国百姓在法家治国思想下,能够将自己作为秦国这辆战车上的一颗螺丝,勤勤恳恳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可六国百姓接受不了啊,他们想要的,还是以前那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管理,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了一颗螺丝、一个零件。

然而,已经遵循法家治国思想的秦朝官员们,他们又岂能明白百姓们的想法,在他们的固有思维中,对于朝廷的所有政令,都必须坚决执行,推行难度大、进展慢?不好意思,有《秦法》在背后为他们撑腰。于是,一方面是民间不断积累的怨气,而另一方面则是朝廷毫不妥协的持续高压,秦政于是在百姓眼中,自然也就变成了“暴政”。

秦二世期间的残暴统治,秦政、秦法彻底沦为暴政

虽说秦始皇时期,百姓们对秦朝的统治已经怨声载道,但即位者是一个英明之主,对百姓们稍有善待,虽说无法解决秦国当时面临的所有问题,但秦国的统治未必便不能延续,可惜秦始皇的继位者是秦二世胡亥。

胡亥即位之后,秦国的大型工程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征发劳役情况更为严重。秦始皇在位期间,征发劳役尚且能够考虑各地百姓的承受能力,秦二世征发劳役却是毫无顾忌,例如秦始皇时期很少征发的“闾左”之徒(秦以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主要指雇农、佃农等贫苦人员),秦二世时期却开始大量征发。稍有财富者,造反尚且有所顾虑,可这些“无产”阶级,却是没有那么多顾虑的,陈胜、吴广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而当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之后,早已逐渐脱离权力核心的李斯,多次劝谏胡亥却反遭训斥,胡亥认为治理国家那是大臣们的事情,比起劝谏自己,李斯更应该思考如何才能让大臣们履行职责。与此同时,李斯又因担任三川郡守的儿子李由平叛不力,而遭到弹劾。李斯为求自保,无奈之下只好上了一道著名的《上书对二世》。

李斯的本意,是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督查,从而督促臣子尽心竭力的为朝廷小吏,可胡亥却直接将此变成了对官员的“绩效考核制”,谁收的税多、谁抓的犯人多、谁处决的乱民多,那么谁就是能吏、谁就是好官。如此一来,各级官员为了自身利益,自然就变成了残暴无比的酷吏,结果百姓们的境遇反而比秦始皇时期更为悲惨,进而导致起义规模迅速扩大。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之中,蒯通曾对范阳县令说道,“秦法重,足下为范阳令十年矣,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透过这段对话,不难看出秦二世时期秦国官吏的残暴。

正是由于秦二世在位期间的残暴统治,最终引发了大规模叛乱,就连关中老秦人的民心,也最终丧失殆尽,导致秦国根本调集不出足够的力量前去平叛,甚至不得不征发骊山刑徒临时组成军队。

秦朝官制造成士子阶层不满,“焚诗书”事件的恶劣影响

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便已经逐渐崩溃,各诸侯国为谋求富强发展,开始大量吸收各类人才入仕,从而促使了士子阶层的诞生。但由于当时并没有诞生官员选拔机制,彼时士子入仕的途径仍以“游说”为主,即以自己的学识打动统治者然后获取官职。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配合中央集权统治,开始推行全新的“三公九卿制”,且各级官员全部由中央派遣,但由于秦国已法家治国为主,秦始皇派往各地的官员主要为熟悉《秦律》者,结果导致各学派列国士子的入仕之路就此断绝。虽然秦始皇为此创立了“博士”职位,以列国士子充任,但这些仅有议政权,而没有施政权的职位,显然无法平息士子阶层的怒火。

由于秦文化与中原各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列国士子本就对秦国在思想上保有优越感,对秦文化极为鄙夷,例如秦始皇依秦礼在泰山封禅,却反遭山东儒生的嘲笑。如今再加上入仕之路的断绝,他们岂能不对秦国的统治生怨。

正是由于士子们对秦国统治的不满,他们在参政议政时一言不发,却在私下以自己所学对秦法、秦政非议不止,齐人淳于越更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的廷宴上,重提反“分封制”,这显然触及了秦始皇的底线,结果最终引发了“焚诗书”事件。

虽说“焚诗书”事件事出有因,且对此后的思想文化融合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对于当时的士子阶层来说,此举简直就是在摧毁他们所奉行的学说,这自然彻底引燃了他们的怒火,结果将士子阶层彻底推到了朝廷的对立面。

彼时,读书人毕竟是少数,这些士子掌握有极大的话语权,他们本就对秦国非议不止,结果便导致秦朝的种种不足被大肆放大。再加上百姓们对秦朝的怨恨,以及汉朝时期朝廷的舆论导向,这种非议自然得以迅速传播,而这些都对后世评价秦朝产生了极大影响。

综上所述,秦国之所以被称为“暴秦”,根本原因并不在“秦法”和“秦政”本身,而在于朝廷贯彻实施过程中并未考虑到六国百姓的接纳程度,而一味以高压推行,再加上秦二世的胡作非为,导致秦朝百姓怨声载道,而士子阶层的大肆宣传和汉朝的舆论导向,最终导致秦朝变成了“暴秦”。

#秦朝#诸子百家#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