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郑板桥 《高山幽兰》的翻译及赏析 登泰山记(一)原文及翻译

2020-12-30知识2

登泰山记 原文 +译文 登泰山记清代: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

郑板桥 《高山幽兰》的翻译及赏析 登泰山记(一)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郑板桥 《高山幽兰》的翻译及赏析 登泰山记(一)原文及翻译

谁能解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出处 出处:清代姚鼐的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763《登泰山记》原文: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释义: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扩展资料:《登泰山记》的艺术特点:1、紧扣题目,结构严谨。作者从始至终紧扣“登”这个“目”,本文开始介绍泰山的山水形势,为“登”字作铺垫,寥寥几十字收笔。作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点。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本文却发现,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无非在取材上较为自由罢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没有离开泰山,二没有离开“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2、语言精简,用词生动。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七句话就描绘了七个画面,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3、修辞巧妙,手法得当。这篇。

郑板桥 《高山幽兰》的翻译及赏析 登泰山记(一)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 高二(上)语文必背古诗词 课后有背诵要求的篇目有:《诗经三首》: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前两章;《离骚》:背诵“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也”;《孔雀东南飞》: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汉魏晋诗三首》全背;《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背;《近体诗六首》全背;《词七首》全背;《六国论》全背;《游褒禅山记》全背。原文:《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

郑板桥 《高山幽兰》的翻译及赏析 翻译:千古年间最幽然贞洁的就是这花啊,不求出名显达只愿做一片烟霞,就连那些上山砍柴的人它也不愿意让他们看见,藏在高山后面遮蔽着自己。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兰花的诗,作者咏的是兰花,但已不是对自然界兰花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兰花,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幽贞”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兰花和兰花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兰花,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原文: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此诗出自清·郑板桥《高山幽兰》扩展资料写作背景:《高山幽兰》是清代郑板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比喻有才之士所生非时,无所成就。比喻形象贴切。从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对于自己或友人不平遭遇的愤慨。乾隆九年(1744年),妾饶氏生子。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乾隆十一年(1746年),自范县调署潍县。同年,山东发生大饥荒,经常发生人吃人现象。潍县原本。

写山水游记的古代文言文有哪些? 《蝴蝶泉》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古文中而的用法

《雨中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2113李健吾(1906.8.17-1982.11.24)山西运城人。常用笔名刘西渭5261。从小喜欢戏4102剧和文学,在北师大附中求学时就1653开始写作。曾与同学赛先艾等组织曦社,编辑《国风日报》的文艺副刊《爝火旬报》,常在《晨报副刊》、《语丝》发表作品。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研究福楼拜。1933年回国,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工作。1935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时期,是上海“孤岛”话剧界的成员。抗战胜利后,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与黄佐临等创办了上海实验戏剧学校,解放后继任该校(改名为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戏剧文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1964年调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雨中登泰山》原文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对相关文学常识的积累.《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及:等到;既:已经,…之后;苍山:青山;负:背,这里翻译为覆盖;烛:动词,照耀.句子翻译为: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文言文内容的归纳,首先要能将语段的内容翻译出来,然后归纳.这是一篇记叙文,概括时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概括即可:我(与子颖)在日观亭观看到日出前后的美丽景色.答案:(1)桐城派 姚鼐(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