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称霸北朝150多年的北魏皇族,最后竟然被一个部落酋长给团灭了

2020-12-30新闻14

北魏末年,党争不止,内乱频繁。北魏孝明帝元诩即位之初,胡太后临朝称制,重用其姻亲元乂,推翻了权倾一时的领军于忠。元乂随后发动政变,杀死清河王元怿,废黜胡太后。元乂专制朝政达五年之久,胡太后在高阳王元雍的支持下反正,杀死元乂,重新专制朝政。

此时,驻扎在晋阳的尔朱荣先世系契胡部落酋长。正光年间,农民起义成燎原之势,于是,他组织起一支四千人的骑兵队伍。北魏统治者对尔朱荣加官晋爵以示笼络,先后擢为游击将军、冠军将军、平北将军、北道都督,后来加升大都督,统领并、肆、汾、广、恒、云六州诸军事。此时,北魏朝廷由灵太后把持,孝明帝元诩随着年龄的长大,母子间嫌隙渐生。

但是,在公元528年三月,北魏孝明帝却离奇死亡了。这场历史事件,代表着北魏皇权彻底式微。自此之后的北魏、东魏、西魏的统治者,都只是活在权臣阴影下的傀儡罢了。

关于孝明帝是怎么死的,大多数史料都认为是被人毒杀的。虽说“毒杀”这一推断一致,但各史料对细节的描述又各有出入,总体来说有这样的两大分歧:

一种说法是谋害孝明帝的幕后主使是郑俨;

另一种说法则是郑俨、徐纥与胡太后三人合谋杀害了皇帝。

至于坊间,还流传着其他说法,例如:始作俑者为胡太后等。不过,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主要责任绝不在胡太后。毕竟,杀掉自己的亲生骨肉,绝非胡太后最好的选择。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想要完成临朝称制,途径只有两种:

一是借子嗣之名掌控权力;

二是取而代之成为女皇。

显然,胡太后并没有武则天那样的魄力,所以,她必须要维护合法的皇权,也就是自己的儿子孝明帝。毕竟,孝明帝膝下无子,一旦他去世,在皇权的传续问题上就会出现较大的分歧,局面极有可能变得不可控。

孝明帝想要从胡太后手中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所以胡太后有必要担心。不过,相比之下,更让她忌惮的却是郑俨、徐纥这些权臣。倘若,孝明帝顺利地夺权,那么,郑俨、徐纥这些权臣势必会垮台。相比之下,胡太后是孝明帝生母,孝明帝大抵不会做出弑母这样的恶行。

因此,胡太后完全没必要杀掉孝明帝,至少,她不会是这起谋杀事件的主谋。

魏收的《魏书》,更倾向于郑俨一人主导了这起谋杀案的论调。

在这部史料中有这样的文字:“肃宗之崩,事出仓卒,时论咸言郑俨、徐纥之计”。而在《天象志》中,更是直接指出“郑俨等竦惧,遂说太后鸩帝”。显然,一个“说”字足以证明太后只是被策动者,她绝不可能是谋杀孝明帝的主使人。

从《魏书》的成书年代,以及魏收的立场来看,这部史料显然是在衬托高欢的英明。毕竟,魏收是北齐人士,且与高欢有君臣之谊。早年高欢提出“清君侧”这一政治趋向时,就说明此事的始作俑者是郑俨。

不过,如果事实如此,那么,孝明帝死后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就变得扑朔迷离了。

孝明帝临终之前,他的妃子潘氏诞下一女,但后宫却汇报说潘妃所生的是皇子,随后,孝明帝大赦天下。

那么,明明生的是女儿,为何要对外宣称生的是皇子呢?

显然这绝不可能是孝明帝的主意,也不可能是宫人搞出的乌龙,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胡太后与郑俨、徐纥策划了一场阴谋,他们打算利用小公主的身份做些什么。

基于这种推断,《北史》与《资治通鉴》的说法就显得更加靠谱了。胡太后以及两名权臣的方案,那就是杀掉孝明帝,再将公主包装成皇子,通过这名假太子来掌控朝中大政。不过,胡太后三人的政治手腕相当有限,他们都小瞧了孝明帝之死所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

孝明帝驾崩之后,刚出生还没到一个月的小公主便被祖母拥立为皇帝。因为胡太后等人事先做足了舆论工作,所以新君登基之初并没有闹出什么风浪。为了掩人耳目,胡太后还从宗室中找来三岁的皇侄元钊来顶替小公主。

于上党驻守的尔朱荣听闻这桩秘辛后,立即找上了并州刺史元天穆,与其商议道:“先帝驾崩时只有十九岁,天下人还管他叫做幼君,此时怎能让一个还不会说话走路的小婴儿继承大统?如果让小婴儿上台,那么国家又如何安定?我觉得我们应该联手剪除奸佞,立一位年纪较大的宗室主持大局,你意下如何?”

元天穆立即应允道:“倘若此事能成,那么我们的功劳将不亚于霍光伊尹!”元天穆与尔朱荣的关系相当紧密,他们立即制定了相关的计划。两人决定,由彭城王元勰的儿子元子攸来继承大统。元勰活着的时候人气非常高,他的儿子王元攸也是个声望与人品兼备的年轻人。随后,两人当即派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天光前往洛阳,与元勰的儿子元子攸进行联系。

皇位从天而降这件事可不是年年都有的,元子攸大喜过望,当即表示愿意配合尔朱荣二人。元子攸是个正直之人,他对胡太后及朝中奸党的行为深恶痛疾,只不过他虽为皇室却有心无力。想要除掉太后一党,必须要有尔朱荣这样手握兵权的重臣协助。于是,元子攸立即请尔朱天光向尔朱荣回复,并着手准备北上会见尔朱荣。

公元528年,尔朱荣集结大军,于河阳拥立元子攸登基,是为孝庄帝。孝庄帝任命尔朱荣为侍中、大将军。尔朱荣举起了光复正统的大旗,挥师南下,兵锋直指洛阳。坐镇洛阳的胡太后等人手中无兵,听闻尔朱荣挥师南下的消息立马慌了神,临时任命了几位将军抵抗乱军。谁知军队还没有组织起来,洛阳的守军就已倒戈拥立孝庄帝,为尔朱荣的大军大开城门。

随后,尔朱荣传孝庄帝诏书,命令朝中的文武百官即刻前往河桥朝拜孝庄帝。值此之际,太后一党树倒猢狲散,纷纷开溜。胡太后再无仰仗,索性剃光了头发,打算逃到寺庙出家,以此躲过一劫。尔朱荣自然不会放过胡太后,在接管了洛阳城后,尔朱荣即刻率骑兵杀入永宁寺,将刚剃光了头发的尼姑胡太后抓了出来,连同那名冒名顶替的幼帝元钊一块送到河阴。

这期间,胡太后不断祈求尔朱荣放她一马,尔朱荣不由分说,立即命人将胡太后和小皇帝丢进了黄河之中。

当满朝文武来到河阴时,费穆向尔朱荣谏言道:“现在我们兵不血刃地打赢了这场仗,恐怕那些朝官是不会心服口服的,不如趁此机会杀几个人立威,这样便不会出现内乱了。”尔朱荣深以为然,于是,便找来了亲信慕容绍宗询问道:“洛阳的士人骄纵日久,若不杀几个恐怕无法服众。我决定趁着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新君时,将他们全部杀之后快,你意下如何?”

慕容绍宗是慕容恪之后,素有眼界见地,他回应道:“太后之所以倒台,就是因为此女荒淫失道。倘若,我们做出这种滥杀无辜之举,又与太后有何分别?杀人绝非长久之计。”尔朱荣没有得到期望的答案,自作主张地安排了伏兵。当孝庄帝接见洛阳百官时,尔朱荣的铁骑立即将所有人围的水泄不通,以贪慕享乐不思报国为由,将上千名王公大臣全部斩杀。

一时之间,黄河之畔血流成河,伏尸遍野。

尔朱荣此举与元子攸的初衷相悖,所以孝庄帝怒不可遏,立即命人向尔朱荣传讯道:“我之所以投奔将军,是为了国泰民安,岂是为了巩固帝位?将军既已成事,何故逼人太甚?倘若将军想要谋取大位,何不找个好日子登基?若将军仍想保留大魏正统,那也请您另请高明吧。”

见元子攸这么说,尔朱荣立即换了一副嘴脸,他命令士兵在营帐中高呼:“元氏既灭,尔朱氏兴!”并决定自立为帝。谁知,尔朱荣麾下的将军意见不能统一,高欢等人极力劝说尔朱荣即刻身登大宝,而一些正直人士则劝说尔朱荣早点回头。

尔朱荣被两派人马夹在中间十分为难,迷信的他立即找来铜像进行占卜,一连占卜了多次,结果,都是他不适合当皇帝。没办法,尔朱荣只能懊恼万分地来到孝庄帝的帐中负荆请罪,希望孝庄帝能不计前嫌。

此时的元子攸受制于人,一切兵权都被尔朱荣攥在手里,自己根本没有半点发言权。无奈之下,元子攸只能原谅了尔朱荣,准备将来再逐渐削弱尔朱荣的势力,巩固皇权。随后,孝庄帝被尔朱荣护送到洛阳,接管了北魏王权。尔朱荣因拥立之功,被封为太原王。

由于尔朱荣杀掉了大多数朝臣,他干脆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亲信党羽。由于尔朱荣满手鲜血,他不敢住在洛阳,于是便迁往晋阳,既方便自己督军,又能监视洛阳。此时尔朱荣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为了巩固入洛的利益,他不顾礼法,胁迫孝庄帝将尔朱荣之女立为皇后。

尔朱荣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他之所以没有立即夺取皇权,是因为此时的他尚无威信,且立足不稳。尔朱荣打算先将精力放在清理各路起义军上,待到将所有义军全部清剿完毕,做到真正的功高盖主后,再夺走元子攸的皇位,完成篡权的最后一步。

不过,世事无常,尔朱荣与孝庄帝都没想到他们之间的角逐将以戏剧性结尾收场。当然,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参考资料:

【《魏书》、《北史》、《资治通鉴》】

#三国两晋南北朝#名著典籍#胡太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