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两头婚”最重要的是平衡,但也保证了女方的赡养责任和权益

2020-12-30新闻16

澎湃新闻记者 王芊霓 实习生 王一凡

“男女方都是迎亲,都是‘娶’”,“三个月住你家,三个月住我家”。最近,江浙地区“两头婚”的婚姻形式引起广泛讨论,有人认为“两头婚”省掉了彩礼和嫁妆,简化了传统婚姻形式,是一种进步;也有人认为虽然彩礼嫁妆被省去,但小夫妻的日常开销还是要依靠双方父母,年轻人不独立自主。

“两头婚”的具体实行中和传统嫁娶婚都有哪些差异?这种婚姻形式更能保护女性的权益吗?未来有可能扩展到全国吗?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黄亚慧十年前就在《妇女研究论丛》发表了她关于“两头婚”的研究,也一直在关注这个现象,澎湃新闻采访了她。

黄亚慧

【对话】

“两头婚”中小家庭不独立,因为没得到财产的提前分配

澎湃新闻:“两头婚”是既不要彩礼也不给嫁妆,这是不是说明当地是一个性别更平等的地方?

黄亚慧:有一本书叫《闺塾师》,讲明清时期的苏南女性的文化生活,能够从侧面反映当地女性地位是较高的,特别是世家大族中的女性。后来,这个地区它比较特殊,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效果要比其他地区更好,很多70后们都已经是独生子女了,那个地方的父母很能够接受独生子女政策,70后中就有两头婚的形式。

澎湃新闻:在苏南,长女是不会外嫁的。

黄亚慧:如果说家里面有两个女孩,长女会留在家,就叫“长女不外嫁”,这个是一个传统。当地人一般认为长女懂事比较早,能够帮助家里面很多事情,所以通常会把长女留下来。过去的招赘婚也比较普遍,确实是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我一个同学在重庆给学生讲两头婚,他们觉得你是在开玩笑吧,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事?

澎湃新闻:是的,中国真的是太大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别真的可以达到这个程度,在内部产生猎奇和异文化的效果。接下来我想问,能不需要彩礼,进行两头婚的女方家条件一定是不错的?因为两方还需要分别买一套婚房?

黄亚慧:经济条件如何并不一定,我调查的农村地区其实也不买新房,两家农村房子都再装修一下就行。当然,如果条件好,双方各买一套,或者说两方合买一套,两方出同等的钱买一套也是有的。当地人也提到,经济条件好的跟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进行两头婚,一般的就找一般的家庭。

因为如果两家经济条件差距太大,就会出现“嫁”的嫌疑,在结婚的协商过程当中可能会处于弱势,包括年轻人,他们也可能更喜欢经常住在条件更好的这一家。也包括生下来的小孩,比如说要生两个,一家条件很好,你以后继承我的家产,另外一家条件很差,你继承他的家产,那两个小孩之间就不平衡。这种贫富差异体现在同一个家庭的两个小孩身上是不公平的。

澎湃新闻:他们能够从各自的原生家庭带入到小家庭的资产,大概是个什么样的量级?选择两头婚的是比嫁娶婚经济条件优越?

黄亚慧:当时(2012年)当地偏远郊区的别墅的价格,大概是150万以上一套,这是先给你一个房价的概念,经济上,其实差异很大,有穷的、有富的,不能说选择两头婚的就比嫁娶婚经济条件优越。

有一种理论叫婚姻资助理论,婚姻资助事实上是通过彩礼与嫁妆,帮助小家庭获得独立的能力,然后跟父母自然而然的分离理论,也有认为它是一个财产的提前分割。嫁娶婚中的嫁妆和彩礼,是长辈对于年轻夫妇的资助,目的是帮助他们的小家庭建立,获得独立的能力。

但“两头婚”不同,财产并没有提前分配,他们没有从父母那里收获多少财产,而且如果没有买婚房,而是交替生活在各自父母家中,他们日常生活的开支是在依靠父母,小家庭没有获得独立生活的条件。

澎湃新闻:这是啃老?

黄亚慧:也不是啃老,他们有自己的花销,也有工作。但是家庭正常的开支很多,比如说买菜,小孩没大之前,主要就是靠父母,然后获得生活上的照料。

我认为一个家庭成长需要一个过程的,年轻的小夫妻(往往20岁出头就结婚了)没有获得过资助,所以也不具备独立的能力,他必须依附父母家庭,等他们成长到一定阶段了,小孩也慢慢大了,父母也慢慢老了,他们也逃不过养老赡养的责任,那时候他们的负担是很重的。

澎湃新闻:关于代际关系,有学者认为,女性权益的崛起,其实背后是长辈们的付出或者牺牲,也是长辈权力的衰落。不知道你是否认可这个观点,长辈们是怎么想的?

黄亚慧:我更觉得这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家庭是发展变化的,夫妻小家庭刚成立的时候能力比较弱,也很需要长辈的帮忙。我觉得从互惠的角度上来讲,可能会更好一点,我在这个访谈过程当中也遇到过,长辈也非常想要照顾晚辈,增进情感交流。

当然也有人抱怨,两头婚轮流居住,父母很辛苦,父母就像招待客人一样,小夫妻就像住宾馆一样,什么也不干,时间一长很累,走了之后又觉得想他们。所以他们觉得回来毕竟是好的,因为还是有跟家庭有联系,总比不回来的好。所以我觉得,这个两头居住,能够避免在一家待的时间太长相互腻烦,特别是婆媳关系可能处得更好了。

我访谈过一个70后,他们已经过了10来年这种生活了,小孩已经上小学,这样的生活让他们觉得是在两个家庭间寄居,而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表现出一种对自己独立家庭生活的向往。

他们就很想摆脱这种模式,想自己买一个房子独立,也是因为父母年纪也慢慢大了,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辛劳,又要招呼你们吃饭,照顾你们生活。我觉得家庭发展到这个阶段,年轻人就慢慢独立了。但是在他们刚结婚的阶段,是不利于他们的这种独立性的成长的,他们很多时候也没有生活自主性的选择。

“两头婚”追求的双方平衡是什么

澎湃新闻: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婚姻比较现实,父母参与的比较多,这种协议会让婚姻的交换关系赤裸裸地被看到。比如,结婚前亲家之间会谈具体的什么问题呢?

黄亚慧:两头婚的一个事实就是,父母在结婚这个环节参与很多。因为两头婚没有明确的仪式,所以两方各都在争取和协商。

比如,男女方都会有一个迎亲的环节,婚姻当中有一个正餐也要协商的,有的地方就是正式的搞两顿,或者说避免矛盾,就干脆放在一起去个饭店就结束,还有晚上新房在谁家睡,也是有讲究的。因为总有一些重要的时刻,你没法一半一半,所以很荒诞,出现有上半夜在他家,下半夜到了另外一家。这里面有很多协商的东西,没有一个明文统一的做法,但是大家就是在追求双方的平衡。

所以也很考验父母和孩子。我的研究发现,如果两个年轻人他们感情非常好,那么父母会迁就他们很多,两家比较容易达成协议,但如果小年轻他们两个感情一般,就容易受到结婚琐碎事情的干扰,其实很考验年轻人的感情基础,很可能最后就谈崩了。

澎湃新闻:现在有种声音说,“接亲”是对女性的物化,怎么就要接走,女方爸妈为什么就要哭,男方爸妈为什么就要笑呢?

黄亚慧:迎亲接亲是跟我们传统的家庭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社会中迎亲,儿子是跟父亲拜别,然后鞠躬骑上马,领着父亲的命令去完成把媳妇迎进门的任务,家族的传承才是最重要的(女人本身没那么重要),所以这个仪式其实也是在强化中国传统价值。而两头婚双方也都是“娶”,不是“嫁”的仪式,给人一种“我家是娶进门”的,我是“获益”的很有面子的感觉。

澎湃新闻:两头婚这种形式,会影响到结婚年龄吗?

黄亚慧:跟年龄没太大关系,我调查的地方,他的结婚年龄都还蛮小的,都是小孩。有一家是没到法定生育年龄,小孩已经出生了,之后才办的婚礼。

澎湃新闻:考虑到他们的年龄那么小,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两家父母说了算,那这个权力是在长辈手里面,而不是在年轻人手里面?

黄亚慧:父权的衰弱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他们的权力,也只能在婚姻达成的过程中产生一些作用。比如谈恋爱这个阶段,父母是做不了主的,生育也做不了主,他们的影响力发生在结婚这个环节,还有婚后的具体生活当中,因为婚后日常开支往往需要父母的帮助。

澎湃新闻:冠姓也是一个热点,如果两个都是女孩,好像或者都是男孩问题也不大,如果是一男一女就会涉及到怎么分配?

黄亚慧:一开始普遍的做法是,结婚前说好,第一胎不管男女,保证姓跟男方,到了第二胎不管男女,跟女方姓,但是现实当中会出现反悔的情况,婚前说的再好,婚后就又不一样了。

我接触过一个案例比较极端,两方怎么协商都不成,最后说好两个小孩生下来之后再来解决姓的问题,先都不姓,最后婚就没有结成。男方是外地人,他在父权文化中长大,他不能够理解女方的各种做法和要求。

澎湃新闻:姓在当地也是一种香火的概念吗?在当地文化上来看,就是男孩和女孩是一样的,都可以传承家族的姓。是吗?

黄亚慧:有的,有一些当地人,年三十的整个晚上,都是挨个山头去烧香拜佛,要抢头香。年轻人也对本地文化很认同,生活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当中,多多少少是对这种形式的传承是认同的。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中讲了这个事情,如果这家只有女儿怎么办?一个是招女婿的方式,但是现在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也好了,过去讲家贫子壮则出赘,就是你家庭很穷,男孩又多,就把男孩就招出去当招女婿。但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也都不错,然后就很金贵,谁也不舍得。

所以女方家庭的两头婚是怎么来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女方家庭很难通过招女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也有传统的做法,就是两头挂花幡,这是另外一个就是解决办法。花幡就是一个传世的象征,期望婚后生的孩子中,有一个能继承女方家系,保证女方的家系的传承。

其实传统文化当中有这样的一个做法,只不过过去这种需求不多,但是现在这种需求多了,他们就借助这种传统的做法,这个现象就越来越多了,有一个理论叫做工具箱理论,是说中国家庭制度可以理解为是这样的一个工具箱,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工具,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就借来用一下,但使用这种工具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其他的工具。

两头婚中女儿贴补和赡养娘家更加名正言顺

澎湃新闻:看上去确实是双方利益的一个平衡?

黄亚慧:两头婚很强调两方家庭的平衡,事实上是两个“赡养圈”,两个家庭的父母都要靠年轻的夫妻来承担他们的赡养责任,这两个圈子也存在竞争,比如对于姓氏、资源的这种争夺。

澎湃新闻:老人们具体期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赡养?

黄亚慧:过去传统的嫁娶婚当中,如果儿媳妇一天到晚把自己的钱贴给娘家,婆家是很有意见的。所以嫁娶婚事实上就保障了独家养老的权益,但是两头婚里,儿媳妇把自己的钱贴回给娘家,也是天经地义的一个事情,女儿赡养是名正言顺的,是从制度上保障娘家的权益。

澎湃新闻:因为大前提还是都是独生子女对吧?而且大家年龄差不多的话,双方的父母可能都会生病,在现实中如果男方工作忙碌,是不是在赡养老人上,最后具体的照料劳动是女方在做?

黄亚慧:我觉得可能看夫妻两个他们的分工,因为不管怎么样,4个老人的责任都是在他们两个身上。

澎湃新闻:今年有个热点是网红Papi酱,他们结婚之后双方亲家都没见过,过年是各回各家,也是一种男女平等的表现,当地有没有可能有这种独立的婚姻形式?

黄亚慧:两头婚和Papi酱的这种正好是反过来,两头婚的父母们非常积极地参与他们的生活。一个原因是情感的需求,过去的子女很多,其中一个老大结婚了走了,离开父母家庭了,然后下面还有好几个孩子,空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现在空巢就很突然,父母还是需要孩子的陪伴。

澎湃新闻:也就是说,在当地还是需要父母来进行育儿和照料的帮助,但是Papi酱为代表的婚姻里,会外包给一些育儿嫂或者是家务工,虽然说可能最后落到男女的地位上,都是一种男女双方的平等,但是跟长辈的关系,一个是比较紧密的,是非常松散的。 “两头婚”会减轻女方的劳家务、劳动、生育、教育这些的压力吗?

黄亚慧:生育的压力反而是增强了,可能来自双方家庭的期待,一旦选择两头婚,如果不生两个就可能导致双方家庭产生矛盾。家庭劳动,很多事情是老年女性、父母承担了很多,这一点其实跟城里的或其他婚姻状况都很相似。

澎湃新闻:两头婚的本质是对父权的挑战还是强化?这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黄亚慧:是有关系的。女性在家庭当中,特别是独女户的家庭当中,她的价值是上升的,也是一个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女儿在家庭当中作为赡养人的价值、继承人的价值不断受到重视。两头婚姻事实上是对女性从家庭制度上进行赋权,赋予她们继嗣与继承家产的权力,从而女儿正式成为父亲家族的一员,其权利与义务都被正式确定下来,虽然现在还不能断定这种变化是否具有一种永久性的效应。

过去的婚姻模式,更多的是铁板钉钉的这种嫁娶婚,但是在两头婚中可以用一种协商的方式来讨论,当从夫居与随父姓的这类自然安排都可以协商的时候,那么传统的父系家族制度则必然出现了结构上的松动,生活的安排可以不再遵守传统的约定,一切都有了协商的可能。

所以生一个女儿,也不认为是一个什么悲观的事情,也重视女儿的教育投资了,婚后女儿跟娘家的关系很紧密,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 我在夫家住的不高兴,可以在娘家住一段时间,没有人会说什么,其实可以提高自己在婆家的地位。

婆婆对儿媳妇的态度也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是“进了我家门,就是我家人了”,也有一个理论叫“子宫家庭”,就是婆婆跟儿子是一个子宫家庭,然后儿子结婚之后,媳妇和她的孩子形成一个子宫家庭,然后婆婆的养老资源,是需要跟另外一个子宫家庭去竞争的。但现在儿媳妇没有完全进你家门,她还有一半在自己家,是另外一个家庭的很重要的支持。婆婆不仅需要跟媳妇的子宫家庭竞争,还需要跟亲家竞争。

所以对待儿媳妇的这种态度,可能跟传统的嫁娶婚的态度可能就会不同,产生了一种相互像对待客人一样的相处模式。

澎湃新闻:是不是对男方来讲,他们的义务也变多了,比如说我们往往期待儿媳妇公婆做得更多,现在女婿同等的也得对岳父岳母如何,有这样一种平衡吗?这种婚姻形式可以广泛推行吗?

黄亚慧:是的,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去平衡。我觉得两头婚是从制度上保证女方的赡养责任和权益。其实现在很多城里人,他们的做法跟两头婚没有本质区别,也是两家出钱可买一套房子,然后父母轮流过来给他们帮忙带孩子,共同赡养老人等等。

我觉得是有可能推广的,我有一个同学,她有一个女儿,她就希望以后采取这种模式,倒不是为了姓氏的传承,而是为了跟孩子保持紧密的情感联系,其他的形式可能都不在乎,所以未来可能会创新出多种形式的两头婚。

(实习生张可玟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亮亮

#婚姻关系#头婚#黄亚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