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果长平之战是廉颇迎战白起的话,秦国就未必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

2020-12-30新闻32

战国时期,悍将无数。可能够获得“战国四大名将”称谓的,唯有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四人。这四人,无不是身经百战,用兵如神。很多人都说,如果长平之战是廉颇迎战白起的话,秦国就未必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

公元前266年,秦国的国君秦昭王为了增强国力,采用了相国范雎“远交近攻”的建议。当时,临近秦国的国家中,以韩国的军事力量最为弱小。秦昭王感觉先打韩国的胜算较大,于是给大将白起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在白起猛烈的攻势下,韩国的几位大将接连败下阵来。韩国国君韩桓惠王见状,内心无比焦虑。自他执政以来,西边的秦国就一直对己国虎视眈眈。在处理两国关系的时候,韩桓惠王是慎之又慎,这才勉强维持住了相对的和平。

如今秦国大兵压境,领军的白起又是不世出的名将。看来,韩国这次不割地赔款的话,定然是难逃一劫。为了保住自己的国君之位,韩桓惠王准备忍痛割让上党郡。不料,连战连捷的白起早就把上党郡看做了自己的囊中之物。还没等驻扎在上党郡的韩军做出反应,他就率军突袭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县)重镇。

野王是连接韩国平原地带和上党郡的唯一枢纽。失去野王后,上党郡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白起在上党城外耀武扬威,命令韩军尽快开门献城。但是,驻守在上党郡的韩国大臣冯亭对秦军的残暴很是厌恶,不愿把大好的国土白白割给秦国。在他看来,寸寸山河寸寸金,哪怕是迫不得已要献出国土,也要献的有价值,有意义。

仔细考虑后,冯亭决定把上党送给赵国,以此获得赵国的帮助。上党郡共有十七座城池,其价值不言而喻。赵孝成王本想等到秦军疲惫时再介入这场战斗,但在十七座城池的诱惑下,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冯亭的请求,令大将廉颇率领二十万大军迎战秦国。

从秦军进攻韩国的那一刻起,廉颇就密切地关注着这场战争。接到赵王的命令后,廉颇迅速领军来到了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一带,阻挡了秦军前进的步伐。而秦国方面,秦昭王担心白起过于劳累,于是,用大将王龁换下了白起,让白起回后方休息。

秦昭王此举有两个用意:

其一是让白起养精蓄锐;

其二是让廉颇轻敌。

廉颇久经沙场,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军事家。几十年的战争岁月,早已把他磨砺地冷静而又慎重。他不会表现出毫无意义的骄纵,总能在具体的形势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秦国主帅的变更,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任何波澜。

来到阵前,经过几天对秦军近距离的观察,廉颇确定了以防御为主的作战方针。此论一出,赵国的几位将领纷纷提出异议。他们没日没夜地跟着来到长平,心中都憋着一股气,想要早日打退秦军,然后凯旋归国。如今主帅廉颇只守不攻,莫不是怕了王龁?

面对部下的不解,廉颇耐心地予以解释。廉颇认为,秦军刚刚大败韩军,士气正旺,己方很难占到便宜。而且,赵军长途跋涉,秦军以逸待劳,还未开战己方便输了三分。更为重要的是,赵军驻扎的地方山峦耸立,尽是些崎岖的山间小路。身处这样的地形,进军则行动缓慢,固守则事半功倍。赵军如果坚守不出,只派小股部队骚扰的话,王龁定然是苦不堪言。

听完廉颇对整个战局的看法,大家茅塞顿开,这才明白了为何要以防御为主。见将士们明白了自己的良苦用心,廉颇微微一笑,接着低声说道:“秦军虽然兵锋正盛,但他们战线拉的过长,粮草要从很远的地方才能运过来。王龁几十万大军,每日都要耗费大量的粮食。仅从粮食补给方面而言,秦军断然耗不过我们。”

此后,任凭王龁如何挑衅,赵军就是坚守不出。王龁无奈,只得不断地派遣小股部队前去骚扰,想要把赵军的精锐勾引过出来。但是,王龁的这点心思,廉颇早已看透。他宁可吃些小亏,也决不动用主力部队。王龁费尽了心机,只不过制造了几场小打小闹的摩擦,对整个战局几乎没有影响。等到王龁率军撤退的时候,他郁闷地发现,赵军方面的防御工事似乎修建的更加牢固了。

就这样,赵军和秦军在长平相持不下,足足持续了三年。三年内,秦国和赵国耗费军费无数,谁都不想再打了。按照廉颇的计划,拖到最后,秦国撤兵,赵国获得上党郡,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但是,廉颇万万没有料到,秦国竟然绕过了前线,把赵国的后方当做了战争的突破口。

秦国的丞相范雎感觉廉颇太难对付,于是,便派了很多人悄悄前往赵国散步流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国的民众不辨是非,还以为赵括真的很有能力。流言越传越广,很快便传进了赵孝成王的耳朵中。赵孝成王不知是计,渴望胜利的他不顾群臣反对,硬是调回了老成持重的廉颇,改让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统帅大军。

赵括来到前线后,秦昭王暗中派白起上阵,准备一举击溃赵军。赵括虽然出身名门,读了不少兵书,但行事死板,只会纸上谈兵。

从廉颇手中接过兵符后,他迫切地想要通过战功来证明自己。秦军只是按照往常那样进行试探,沉不住气的赵括就将所有的家底都压了上去,想要活捉王龁。白起先是故意示弱,令不知天高地厚的赵括孤军深入。等到四十万赵军完全展开后,白起率领数万秦军精锐突然出现,将浩浩荡荡的赵国军队斩为两截。

赵括一直以为和自己对阵的是王龁,此时一见白起的旗帜,心中暗叫不好。他迅速集结一部分将士,想要先灭掉白起这股精锐再说。但是,掌控战局的白起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截断赵军主力后,白起掉转矛头,将目标锁定在赵军的粮草辎重上。可笑赵括心比天高,竟然连自己的粮草都护不住。等到赵括发现粮草被烧、粮道被断时,白起早已逃之夭夭。

失去粮草之后,赵括的四十万大军成了瓮中之鳖,只能四散逃跑。白起令部下以逸待劳,严防死守,牢牢地占据了主动。赵军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进攻,但都被秦军压了回去。赵军为了活命,将战马都杀掉充饥,战斗力遭到了进一步的削弱。最后,饿的前胸贴后背的赵括亲自率军突围,结果,被精神百倍的秦军活活射死。

在这场战斗中,四十万赵军几乎全部阵亡,侥幸逃回赵国的将士屈指可数。击垮赵国后,秦王感觉自己离统一天下更近了一步。经过几年的休整,他再次令白起和王龁攻打赵国,想要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彻底灭了赵国。可有了上次的教训,赵孝成王深刻认识到了廉颇的重要性。为了守卫邯郸,赵孝成王这次对廉颇言听计从,将赵国的安危完全托付给了廉颇。

廉颇率领着所剩无几的赵国士兵前去抵抗白起的虎狼之师,用血肉之躯将秦军挡在了邯郸之外。白起和王龁用尽了浑身解数,可始终无法再前进一步。他们本想坚持作战,耗尽赵国这最后一点兵力,然后拿下邯郸。可还没等廉颇力竭,魏、楚两国的联军就率先杀到,对秦军形成了包围。秦王虽然惋惜功亏一篑,但为了保住秦国将士,还是忍痛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秦军撤兵后,赵孝成王重赏了廉颇。可是,廉颇的心中却没有半点轻松之感。他诚恳地向赵王提出建议,想要让赵王提防位于赵国东北方的燕国。赵王点头称是,心中却并不把燕国当作一回事。在他看来,秦国短时间内不会再发起进攻,魏国和楚国又与赵国交好,自己完全可以高枕无忧。

不料,廉颇的预感完全正确。

几年之后的公元前251年,燕国丞相栗腹说动燕王出兵,两支军队同时对赵国发起攻击。消息传来,赵孝成王呆若木鸡,急忙唤来廉颇询问对策。赵孝成王心中明白,赵国的精锐都丧失在了长平之战中,根本无力抵抗燕国的攻击。

一想到自己曾经的昏聩,赵孝成王就后悔地说不出话来。关键时刻,廉颇劝赵王莫慌,说自己有信心打退燕国大军。看着廉颇胸有成竹的样子,赵王这才松了一口气。栗腹认为廉颇太老,不足为虑,但却没料到廉颇老而弥坚,早有准备。

开战之后,廉颇身先士卒,大吼着冲入敌阵,连斩燕国几员大将。栗腹大怒,指挥将士们包围廉颇,说什么也要活捉廉颇,震慑赵军。可是,燕国的军队还未摆开阵势,另一位赵国将军乐乘就突然从侧翼杀来。

原来,廉颇早就看破了栗腹用兵的弱点所在。乐乘出兵的位置和时机,都是他精心安排过的。栗腹还没弄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就被廉颇斩于马下。燕国将士见状,纷纷向廉颇投降,连拿起武器的勇气都没有了。在廉颇的指挥下,赵军不费吹灰之力便获取了胜利。

燕国本想趁火打劫,占赵国一些便宜,不料却在廉颇手中吃了大亏。此后的几年中,廉颇不断进攻燕国,占领了不少城池。直到燕王喜战战兢兢地割地赔款后,廉颇才志得意满,扬长而去。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所损失的元气,被廉颇补回来不少。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在病痛中离开了人世,赵国的太子赵偃继承了王位,史称赵悼襄王。赵悼襄王昏庸无能,一点也不懂得治国之道。即位之后,他不仅没有让廉颇掌管赵军,反而用其他的人来替代廉颇,还命廉颇好好跟着别人学习打仗。

廉颇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不与君王发生正面冲突。与此同时,赵国的几位老臣也向赵悼襄王上书,竭力地诉述廉颇的功绩,想要让廉颇继续领兵。可是,赵悼襄王执迷不悟,仍然处处排挤廉颇,最后竟然把廉颇逼到了魏国。

廉颇身在魏国,可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赵国。他向曾经的将士们许诺,只要赵王肯用自己,自己就会不顾一切地效忠赵国。此后,赵悼襄王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派使臣去魏国探听廉颇的消息。

廉颇见到使臣后兴奋异常,他拉着使臣的手,仔细地询问赵国目前的状况,表示自己还可以为赵国继续奋战。为了证明自己,廉颇当众狼吞虎咽,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令使臣惊叹连连。可是,廉颇尽忠报国的心愿并未达成。

赵国的大臣郭开担心廉颇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便暗中贿赂使臣,让使臣改口。使臣向赵悼襄王复命之时,谎言道:“廉老将军虽然胃口还好,但总是拉肚子。臣只待了一会儿,但老将军接连上了三次茅厕。”赵悼襄王听了之后,认为廉颇已老,于是便打消了启用廉颇的念头。

廉颇等了很久,但赵国方面还是没有消息传来。后来,楚国方面也邀请过廉颇,把廉颇接到了楚国。可是,廉颇还是挂念着赵国。他经常叹息道:“唉,我还是想回赵国领军作战啊!”最终,对赵国忠心耿耿廉颇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走完了余生,闷闷不乐地离开了人世。

赵国之所以能够在长平之战后苟延残喘,完全是因为廉颇的存在。廉颇赵国后,赵军士气不振,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而赵国的大臣们一想起廉颇的遭遇,心就凉了不少。没有了凝聚力,赵国逐渐成为了一盘散沙。公元前222年,王贲活捉了赵悼襄王的儿子赵嘉。

自此,赵国宣告灭亡。

参考资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赵世家》、《战国四大名将》】

#秦朝#廉颇#白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