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让温暖跑在寒潮前面!感谢这些平安上海的守护人

2020-12-30新闻5

昨晚,等待了一个冬天的雪

终于降临魔都

今天的上海,严重冰冻

今日阳光回归

但是毫无暖意

上海全天都在冰点以下

最高温度-2℃到-1℃

最低温度-6℃

郊区-8℃到-6℃!

截至发稿前

寒潮、大风、低温和道路结冰“四黄”预警

仍然维持中!

对于盼着下雪的网友们来说

“下雪”是个难得的景观

但对保障城市运行的人们来说

又是一个个的挑战

这一夜,“一网统管”下

公安、水务、应急、城投

以及市区城运中心等

各部门通力合作值守

来和东东一起看看

昨夜工作人员们

带来的暖心时刻吧↓↓

零下7℃

给飞机洗个“热水澡”

29日晚间,上海浦东、虹桥机场机坪气温显示为-7℃,机场地服员工站在5米高的除冰车斗中连续不停地为飞机喷洒除/防冰液,给结冻的飞机洗个“热水澡”。

截至12月30日上午9时,数十辆除冰车同时开动,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98架次出港航班完成除冰,始发航班正常率均超过98%。

浦东机场很多货机在夜间或者凌晨起降,针对入境航班特别是入境货机的现场管控都会按照“单机监护”的标准进行。当夜间机坪温度已降到-7℃,浦东机场地服装卸员们依然忙碌着。

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内闷出一身汗,与-18℃的冷库形成外冷内热的夹击,为保障国际物流畅通,浦东机场冷链操作员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下工作。

为更好应对寒潮,机场方面做足服务旅客的准备,保障供暖、供水正常。航站楼主通道门口、登机廊桥口铺设了防滑垫,配备毛毯、暖手袋等防寒物品。空调机组、循环水泵、换热器、排风机、水管、阀门等一个个设备提前做好了防冻措施。

地铁故障、道路结冰

怎么办?

今早7时许因天气异常,上海地铁浦江线线路设备故障,地铁方迅速对现场故障设备组织抢修。8时22分,汇臻路至沈杜公路区段已采取公交预案措施。两个多小时后,浦江线运营9时17分恢复正常。

除了地铁的故障及抢修之外,面对寒潮,昨夜今晨,上海出现部分路段结冰。全市道路养护行业,全力保障道路交通的出行。截至6时,市属设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越江桥隧、市管公路等)道路结冰5处,分别是:车亭公路、北松公路、昆阳路、浦星公路。

据初步统计,上海牵引清障36处,出动应急抢险人员6337人次,铲雪车32辆,撒布车250辆,清扫车、巡查车等各类应急车辆839辆。使用融雪剂125.62吨,工业盐649.1吨,麻袋及33286个,草包14712个。

凌晨一点

第一次爬风塔

12月30日凌晨1时,上海闵行区气象台台长刘洁在每小时一次的加密观测中发现,自动站的风速突然变为零,风杯静止不动,但目测有风,判断是风速传感器被冻住了。刘洁和值班员洪哲澄两个人,决定立即连夜抢修。

据澎湃新闻报道,这是他们第一次挑战爬风塔。“铁架像是大冰坨,又湿又滑。” 洪哲澄这样形容爬风塔的感受。伴着呼啸的风声,他不断往上爬,但爬到7、8米,一阵狂风过来,人都开始晃了,不得已又只能爬下来,换人继续爬。

(受访人员供图)

在风塔上,经过半个小时的破除冰冻,风速传感器终于恢复了正常运行。“刚化开又冻住,热毛巾都不好使,最后是用手捂开的。” 洪哲澄说,等到下了风塔,两个人的鼻尖和双手都已冻得通红。

“雨雪之夜风杯被冻住,轴承里的冰渣渣存在感好强,小洪在风塔上呆了整整半小时后风杯终于正常了,小伙子说‘它不正常我不下来’,棒棒哒,为你点赞!”凌晨3时,刘洁在朋友圈记录下了这次凌晨除冰的经历。

空调一开就断电

怎么办?

“您有新的抢修任务。”黄浦区广东路上的一处电力抢修点里,昨晚一直是灯火通明,当班的抢修员随时候命出发,为居民解决家中的用电问题。

“我空调一开,电就跳掉了。”29日晚9点,家住黄浦区一老式里弄的张先生拨打了95598电力报修热线。15分后,穿着羽绒服张先生就等来了带着工具箱的抢修人员姜菊峰。

经过简单的排查,姜菊峰确认是断路器故障。随即从工具箱里拿出替换部件,“三下五除二”搞定。

“本来以为最起码一小时,想不到打电话报修后不到半小时就解决了。”

随着空调出风口暖风徐来,寒潮天里的烦心事也就此烟消云散。

寒潮袭来,空调成为了“必需品”,用电高峰也随之而来。目前,上海整体电力供应充足。但在一些老式里弄,由于电力设施复杂且“年事已高”,不时在个别居民家中会有停电情况发生。对此,抢修人员也已经摸出了经验。

在冬季用电高峰,晚饭时间往往是抢修人员最忙碌的时候。

“下雨下雪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样的。”抢修点的人员每天分为三班,三人一组,24小时候命,解决片区内居民遇到的用电问题。姜菊峰表示,现在一般15分钟内可以赶到现场,30分钟基本可以解决跳闸之类的简单故障。在高峰时期每天的抢险次数在6次左右,但随着居民家中电力设施的更新,故障发生的情况也在逐渐减少。

滴水成冰

市民用水如何保障?

霸王级寒潮席卷上海,裸露在室外的水管能否挺过寒风刺骨的漫漫长夜?12月30日零点,城投水务黄浦供水管理所黄浦瞿溪站的工作人员冒着雨雪,打着手电筒在辖区内巡检排查,确保水管水表保暖包扎到位,保障居民正常的生活用水需求。

工作人员在室外巡检。城投水务板块是寒潮应对中的重点行业,供水分公司提前对上海二次供水接管的近6100个小区全面检查管道防冻包扎。

在逐个仔细排查中,工作人员发现一处水管的防冻包扎出现局部脱落,立刻裹上保暖材料。掀开保暖套的“帽子”可以看到水表,工作人员查看水表是否有霜冻,“如果出现霜冻就要重点检查了”。

检查完毕后,工作人员填写寒潮应急抢修巡查记录表。

工具包里面有各种保暖防冻材料。在全市范围内,城投水务集团统筹调度抢修设备,一旦发生裂管漏水险情,立即就近支援。

深夜,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开口吐白气,工作人员的指尖都冻红了。

寒潮不眠夜,此处巡查完毕,工作人员还要驱车奔赴下一个巡查点。“希望所有居民在早晨醒来后,打开水龙头都能有温暖的热水流出,我们的辛苦就值了。”城投水务黄浦供水管理所黄浦瞿溪站站长刘睿君说。

道路水管突然爆裂

有人被困怎么办?

昨晚21时32分,江宁路近昌平路路口发生水管爆裂,超60米路段被淹,积水面积超过600平方米。

救援队到场后发现,现场车辆拥堵情况严重,街面有多名群众被困。救援力量迅速对积水路段进行封闭警戒,并第一时间疏散被困群众。

公安、上水公司到场后,救援人员配合相关职能单位,对积水路段作关阀处理,并打开排水井盖加速现场积水排出。23点,救援结束,此次救援共计疏散59名群众。

从22时15分,市民热线和微博上发现老管道爆管,到22时55分初步完成抢修并恢复通车,周边道路积水在消退。

急冻天气

流浪人员去哪里?

昨晚,上海延安东路浙江南路的一片绿地公园内,两位80岁的老大爷分别占据两个躺椅,上面堆着棉被、衣服,一位老大爷为了防雨,拿自行车支起了塑料膜。另一位大爷光着脚,连袜子也没有穿。救助人员上前,给他穿上棉衣和保暖鞋,搀着他们上了救助车,引导他们前往救助站避寒。

上海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启动了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露宿街头人员和困难群众的救助。在铁路上海南站,临时避寒处也正式启用,不一会儿已经有数十名无家可归人士前来避寒;在人力巡查外,“城市大脑”也在有序运转。徐汇区应急管理局的现场指挥大屏,实时闪烁着重点路面情况,方便值守人员及时发现特殊情况。

在铁路上海南站,临近“双节”这里一番忙碌景象。为应对寒冬,候车室特意开辟了临时避寒处,记者在现场看到,避寒处内设置了几排座椅,旁边叠着厚厚棉被和防寒冬服、方便面、热水等供流浪人员过夜取暖使用。正在现场安排救助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帮助困难群众顺利度过此次寒潮,这间临时避寒处将一直开设至1月3日。

即便是极寒天气,防疫工作仍不放松。门口专门设置了体温测量处,备有口罩、酒精湿巾纸、免洗洗手液等物品,每位前来避寒的人员都要经过查验方可进入。

果蔬生产

如何安全度过寒冷天气?

寒潮来袭,上海各郊区农业合作社近日纷纷做好各项防寒保暖措施,保证果蔬生产安全度过寒冷天气。

金山区亭林镇一家生产合作社的工人昨天一大早就开始将成熟的结球生菜采收装框,运往市场以及备货加工厂。据介绍,结球生菜不耐冻,生长环境达到零下1℃左右,就无法采收食用,为此,这批生菜比正常提早了一个礼拜采收。

为了赶在霜冻天气之前抢收蔬菜、确保市场供应,宝山罗店镇各大合作社的菜农也正在抓紧组织人手采摘蔬菜。菜地里菜农们麻利地收割蔬菜,剥去外层叶子,一摞摞有序地码好,装车收储,保障冬季蔬菜供应。

金山一合作社的60多个大棚基地今年提前采购了上百箱的环保竹炭大棚增温快,一旦温度降低到零下,大棚里就会烧增温块加温,保证蔬菜正常生长。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也曾发出提醒,要求种植户加强大棚防冻保暖,注意用电、用炭安全。

寒潮虽冷

这些小事却让人感到温暖、安心

部分信息综合自新闻坊、周到、澎湃新闻

部分文字作者:熊芳雨、汪伟秋、王佳妮、曹磊、刘辉

海报:小卫

审稿:程伟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