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本馆藏古籍的递藏源流

2020-12-31新闻17

《宾退录》,是南宋赵与时所撰历史轶事类笔记小说,汇集平日见闻及与宾客所谈论的内容,宾退后笔录成编,故名《宾退录》。书中考证经史多所涉及,尤详于宋代典章制度,所记两宋人物掌故亦多翔实可信,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世传《宾退录》版本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为南宋临安府睦亲坊南陈宅经籍铺本,即所谓宋书棚本;一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存恕堂刻仿宋本。馆藏《宾退录》即乾隆仿宋刻本,这一版本虽不能比拟宋本,但因流传不广存世稀少,民国初年缪荃孙就称已不易见,也是不可多得的珍本。

通过对书上的钤印、题记等信息进行梳理。可以推知本书第一个有记录的收藏者应该是赵之琛(1781-1852)。赵氏为浙江钱塘人,字次闲,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画家,精心嗜古,邃金石之学。“句耳山房收藏图书”是其藏书私印。

该书之后成为绍兴藏书家周星贻(1833-1904)的收藏,周氏据家藏旧抄本与之对校,墨书其上。书尾手跋云:“此本不知出谁氏刻,写刻颇精致,似翻宋椠本,而讹舛不免。旧有一写本,因检勘之,改正诸字表著上方,抱经先生云,不可以有刻本而废抄本,信然,巳翁识。”周星贻为晚清著名藏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字季贶,一号巳翁,出身藏书世家,博览群书眼界非凡,心爱刻书精致,却不知此书刊刻源流,可见乾隆刻本在清末已属稀见。周氏后于福建任上因罪削职,长年留寓福州,为偿公款,同为藏书家的密友蒋凤藻出重金资助,遂以藏书尽归蒋氏“心矩斋”,其批校本一直为藏界所珍,流传广泛。

蒋凤藻(1845-1908),江苏吴县人,家资豪富,嗜书成癖,与周星贻同在福建为官,二人结为密友。藏书楼名有“心矩斋”、“秦汉十印斋”等。书上钤盖的“茂苑香生蒋凤藻秦汉十印斋祕箧图书”朱文方印,即为蒋氏藏书印之一。

是书之后又收入柯逢时囊中,卷首有“柯逢时印”钤印。柯逢时(1845-1912),湖北武昌人,晚清大吏,累官广西巡抚、督办土药统税大臣。生平喜著书、刻书,尤嗜藏书,官余搜罗古籍善本极多,蒋凤藻所藏周星贻批校本多被其重价购得。

柯逢时去世后,藏书珍本多流入日本,另有部分入藏湖北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其余藏书星散人间,流入私家、书商之手。民国年间,北京邃雅斋书店曾从柯氏后人手中收购旧书百簏,馆藏《宾退录》或即其中之零种。建国后的1955年至1958年间,北京的一些私营古旧书店曾成立有“北京市图书业同业公会”,设立有议价小组,对古籍进行鉴定议价。据书上价签显示,本书于1958年1月2日议价12元,进入市场流通,继而入藏中央党校图书和文化馆。

馆藏《宾退录》上的点滴信息,可以推测出它大致的递藏源流,但其完整的传递链条,即使参阅文献中残存的一点记录,也已不能复原。有些信息,像蒋凤藻藏书印下,那个貌似“丁卯桥曾观”亦或“□桥曾观”的钤印,印章无法辨识印主也无从考证,疑问仍未解开。其实大多数古籍的流通信息常常一片空白,没有名家华丽的背书,毫无线索可以追溯,在一代又一代默默无闻的藏书人中流转。后人对他们应该持有一样的尊重,多亏了这些懂书的爱书的有名的无名的收藏者们,倾尽心力妥善保管,才让这些珍贵古籍在历代波劫中得以保存,让中华民族文化宝藏可以传之久远,有幸在伟大复兴时代再次焕发青春。

#书法字画#乾隆#古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