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既然康德的哲学是不科学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难

2020-07-23知识2

作为非哲学专业人员,如何读懂理解康德的《三大批判》? 非哲学专业要“读懂”康德的三大批判不太容易,但如果只是想知道康德三大批判的主旨是什么?目的和意义是什么?那就相对简单一些。想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必须先了解他的时代背景,这一点康德和中国的孔子很像。孔子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原先的周礼没人遵守了,人人变的唯利是图。孔子很痛心,因此决心要重建人类社会价值体系。康德时代的哲学界也是如此(当时的哲学也包括科学)。之前的两个学派争论了几百年,一派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出生后学来的。另一派恰恰反对这种说法,认为很多知识是生下来就具有的。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再加上当时盛行的怀疑主义,致使当时的学术界很迷茫。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人类应当如何?因此康德觉的自己有责任来回答这些疑问,重建社会精神价值体系。于是康德埋头钻研,一过就是11年。1781年,康德发表了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发表以后好多年人们都读不懂,因此一直没有评论。他很多朋友都是哲学家也读不懂,康德很失望,他没有想到人们的水平这么低。虽然过了两三年开始零零星星有几篇文章,但都是对他的误解。又过了几年,人们慢慢理解了三大批判里面的名词含义之后,逐渐也就明白了。黑格尔哲学思想和康德哲学思想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我认为黑格尔哲学和康德哲学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理性的观点的不同。在康德哲学里,把认识区分成了感性阶段,知行阶段和理性阶段,而在理性阶段当中,康德认为,其实在概念的概括到最高层次的时候去认识物自体的时候就会出现思想的紊乱,而这种紊乱其实就是先验幻象的来源。因此在康德哲学里,理性其实是无法把握的,而相应的,在康德哲学里头就出现了二律背反,只有在理性去把握,主体的时候会出现二律背反,这种二律背反是人的思维的有限性,无法去解决,继而康德,从纯粹理性批判转到了实践理性批判,去探求本体的问题,进入了伦理学的领域当中。而在黑格尔那里,他认为只有矛盾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仅仅只是二律背反,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矛盾,而世界的历史的发展其实就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的过程,只有绝对精神发展了世界才能发展,黑格尔认为拿破仑就是行走的绝对的精神。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成为了他真正的意义,才得到了他的发展。康德和黑格尔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里,两个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发展的观点不同,并且,在理性方面康德把理性认为是,人却认识物自体,而得到,先要幻想的状态,而黑格尔,把理性当作人的认识的最高的阶段,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和回归。为什么哲学家康德一辈子没出过自己的小镇,眼界却这么开阔啊? 所谓一叶知秋,有些人就是有这种天分。而有的人就算遍览天下恐怕心里也是空无一物。为什么哲学家康德一辈子没出过自己的小镇,眼界却这么开阔啊? 康德不仅终生未离开葛底斯堡,而且终身未娶,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我不想说全人类,感觉有点假)。康德自己承认他对知识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攫取欲,以至于他瞧不起那些在他眼中无知的人,但卢梭却改变了他的这种自负和偏执,使他意识到如果不能用自己的思辨为人类做些什么,那么自己也根本比不上那些用双手劳作的人们。因此康德眼界开阔的先决条件是他有着开阔的心胸,不局限于一事一地,也不局限于自己的偏好,而愿意广泛地接受知识。但是,康德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常人无法坚持的,几乎全都通过阅读和思考,当然也有与友人的书信交流。但是,如果没有勤奋思索与敏锐的洞察力,读书也未必能使人智慧。所以不管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谁有效,若没有时刻保持活跃的好奇心求知欲,没有不畏孤独勤奋思索的习惯,读再多的书,行再多的路也没有用。当然康德这种治学方法究竟有没有缺陷,我想也是有的,中国的传统学人还是强调知行合一,提出万卷书、万里路的命题,不是让后人去争论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而是告诉大家两者应有效结合。至于康德,或许就是所谓的偏才,靠一部分极端的不足成就了另一部分的极限高峰,但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既然康德的哲学是不科学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康德哲学? 你能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你还没有认识到哲学的本质,请恕我直言。请问什么是“正确”的?比如说吧,你看到别人做着一件错误的事情,你很着急,你要去告诉他,但是对于他而言,如果他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你认为你的告知需要讲究方式吗?学习,或生活,不一定都是要讲究科学的,若真如此,那就毫无意义,反到成了伪科学,你要明白一个意义: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在做什么,一个是你自己的生活,还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质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但世界这个函数是不允许跳跃式发展的,必须循序渐进!学习康德的哲学亦是如此。康德哲学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康德哲学本身,用现代科学观点看有很多幼稚之处。但康德从自己的哲学逻辑出发,看到了自然法则的存在,这就是他的自在之物。康德也看到了人对自然法则的认知,这就是他的纯粹理性的概念。这是康德的历史贡献。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分清了必然判断与偶然判断的区别。其必然判断就是自然法则的必然,偶然判断就是自主生物实践中的可能性的出现。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道德法则的问题。其实这就是自然法则所造就的人的良知。不过康德有自己的困惑,他不敢确定,人的道德法则是自然法则的造化还是上帝的造化。而且首创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概念。当然也不是很清晰。康德的三个批判中都贯穿着他的思想中自在之物的存在意识。那就是模糊的自然法则存在的意识。康德的哲学不也是独断论吗?你怎么看? 就我们所读到的古代哲学经典著作,很难发现里面不存在独断论的。这是一个要明确的悲哀的事实。就连现代的对此弊病早已十分警惕的哲学家们也总难幸免。这是因为,哲学发论总要有个发论的基础,这基础要么是一种假定,要么是基于所谓“自明的真理”(公理)。假定自不必说,所谓“自明的真理”也往往会落入人们认识局限的窠臼。还因为,哲学所假借的必要介质—语言本身总是匮乏和模糊的,所以哲学总在发展语言。那么,是不是就此可以将哲学视为无用之学呢—事实上,现代的哲学越来越显得无用—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哲学可以回馈其他科学,就像促进语言学的发展一样,可以促进其他科学的发展,至少会帮助人们严格各科学术规范。其次,哲学正在逐步揭示一个被科学掩盖的真相,那就是,人类的认识能力从根本上讲是受局限的,对真理或者说是真理的整体永远难以达到。为什么哲学家康德一辈子没出过自己的小镇,眼界却这么开阔啊? 哲学家是很难做的,因为哲学对身边重复细微的事是不关心的,然而生活和感情有太多细微和重复还有情绪,可这些都不是哲学关心的事,哲学所关心的跟日常生活是联系不到一起的,大部分的诗也是这样。所以诗人和哲学往往是孤独的,这也是很多哲学家终生未婚的原因吧。康德哲学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康德哲学之所以重要,在于其非凡的意义。康德融合了之前的哲学分歧,解答了之前的哲学难题,并建构了一套认识确切哲学知识的整体框架体系。以下介绍康德都有哪些哲学成就一:康德生平简介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现在苏联的加里宁格勒)一个制马鞍的手工艺家庭。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终生独身。康德有个散步的习惯,每天傍晚七点,他都会在一条小道上散步,别人只要看到他散步,就知道是七点,并可以按照这个对表。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因为他的老朋友格林。有一次,康德和格林说好在第二天早晨8时乘格林的马车到城外旅行。格林提前15分钟就来,8点钟一过,他便乘车飞驶而去。格林在普列高里河的一座桥上遇到气喘吁吁的康德,竟然不顾康德的大声呼喊扬长而去,这件事情对康德教训极深。从此,他养成了准时的习惯。二:调和经验论和理性论康德当时面对一个难题,经验派和理性派的争论。经验派认为人心本来是一块白板,你在上面画什么他就有什么。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外界印在我们心中所留下的。理性派认为人心不是白板,人心中有一些先验的观念,这些知识是与生俱来就有的,我们凭着这些先验的观念去把握。

#哲学#自然法则#康德#哲学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