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实地探访 | “降噪令”之后,北京的公园清净了吗

2020-07-23新闻6

空闲时想去公园走一走、静一静,却被大合唱和跳舞吵得头疼,不少市民感叹“清静游园太难了”。

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公园景区文明游园作出了规范。在公共场所秩序方面,重点治理的不文明行为就包括,在公园等公共场所娱乐、健身时使用音响设备产生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行为。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许多公园仍存在声音超标的情况,禁而不罚,导致公园“降噪令”大打折扣,公园宣传劝阻也收效甚微。

现场

仍有市民自带小音箱 声音不小

针对在公园里唱歌、跳舞等娱乐健身行为,目前全市并没有统一规定。但北海、景山、天坛等市属公园曾相继发出“降噪令”。2014年,景山和北海将每月的第一个周一定为“无噪音日”,要求当天在园的团体或个人产生的音量不超过55分贝,同时禁止大音响设备等入园。2016年,天坛开始实行分区管理,要求游客在核心文保区、主要干道等不进行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今年7月9日,“降噪令”升级,核心文保区也禁止大合唱。

天坛公园介绍,此前经常接到游客关于合唱声音过大等方面的投诉,“最高的时候,音量超过了100分贝。”

“降噪令”执行得怎么样?记者走访发现,北海五龙亭里仍有市民在活动,音箱一开,一人领舞,其余5人“翩翩起舞”。而到了周末,这个小团体更加“壮大”,跳舞的市民大约将近15人,场地也挪到了仿缮饭店门口的空地上。

在景山公园,每天也都有喜爱跳舞的市民在后山活动。记者注意到,离跳舞小团体不到20米处,就摆放了公园的“降噪”宣传牌。其中提到,在公园娱乐、健身时禁止使用音响设备或其他方法产生噪音,干扰周围环境。

天坛公园祈年殿西侧花甲门外的大树下,曾是许多老人大合唱的聚点。从7月9日起,他们的聚点挪到了双环万寿亭和西北外坛区域。老人们歌声整齐高亢,100多米开外即可听见。

几乎每家公园都有唱歌跳舞小团体

上午9点多,来陶然亭公园锻炼的市民渐渐多了起来,有的围着湖心健步走,有的找个僻静角落压压腿、伸伸腰,还有的在健身广场三四人一组踢毽子,十分热闹。而在高君宇烈士墓不远处的凉亭里,音箱开着,两人一组跳起了国标舞。声音不小,路过的一些市民只能选择绕着走。“高君宇烈士墓是个缅怀革命先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严肃场所,在这跳舞不仅影响其他游客,而且是对烈士的不尊重。”在一边锻炼的市民赵女士说。

记者注意到,在市公园管理中心网站的“互动交流”一栏,陶然亭公园北门唱歌跳舞扰民问题曾多次被反映。园方回复称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广播持续宣传,显眼处摆上宣传展板。“这半年来唱歌跳舞的的确少了,加上上半年的疫情,公园里的声音小了。”每天到公园遛弯儿的市民詹女士说。

“唱歌、跳舞及其他方式的健身和娱乐本身并没有不妥,问题在于活动的时间、地点及声音大小是否对旁人造成了干扰。”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记者走访多家公园,并用“分贝测试仪”APP测试,只要自带音箱,基本都在70分贝以上。许多公园都存在“声音大”的情况。

位于东五环外的常营公园,一到傍晚,唱歌、跳舞的都在公园“集结”,有的市民还自带大音箱、话筒,公园俨然成为小型KTV现场,音量一般都在80至90分贝。而在丰台花园,疫情之前,也总有合唱团到访。“感觉他们是专业团体,场子很大,有小号、贝斯、大鼓。”住在丰台花园的詹女士经常带孩子在公园玩耍,“声音挺大,特热闹。”

做法

公园给“歌舞团”限定时间或转移地点

傍晚喜欢到公园散步的高女士认为,不管是历史名园,还是市民身边的公园,以及其他街心公园、郊野公园等,作为公共场所,娱乐活动应该守规矩,音量控制在合理舒适的范围内。这就要依靠健身者的自律,但如果其行为越出了一定的边界,理应受到约束和规制。

记者注意到,出台“降噪令”的公园也并非“一刀切”。比如景山公园近年来不断通过调研走访,从声源上区分设备类和无设备类,循序渐进分类管理,通过牌示广播、巡视劝阻等手段,使公园从原来的周一无噪音日到如今只有周末才有合唱团体活动,从原来的限制演奏乐器种类和音箱大小,到现在所有穿透力强的设备基本绝迹,团队活动的频次和人数都有大幅下降。天坛公园核心文保区对合唱说“不”的同时,建议合唱团体挪步至西北外坛。“外坛空旷,有绿地,环境也好,适合唱歌。”园方表示。

陶然亭公园通过不间断园内广播、南北门区LED屏、摆放“不文明游园黑名单”展板等多种方式倡导游客文明游园,同时,开展科普活动普及噪音对人体的危害,使用专业仪器对音量进行监督检测,希望能提高游客对噪音的认识,让锻炼团体从思想上认识噪音的危害。另外,公园还建立了网格化流动机制,加大巡视力度,一经发现个人及锻炼团体高音量行为及时劝说,力争将音量控制在合理舒适的范围内。

困惑

公园无执法权 劝起来不容易

针对唱歌、跳舞产生的嗓音,如何处罚呢?根据文明行为条例,产生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将依照《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的规定处理。记者查询发现,在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应当控制音量,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由公安部门给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我们虽然是管理方,但却没有执法权,产生不了威慑力,管理上困难重重。”一名公园管理人员坦言,对于不听劝阻的,会由公园保卫科联合派出所对活动团队进行执法。

“公共场所噪声扰民处罚难度比较大,”一位基层民警告诉记者,有的大爷大妈虽然说不会阻碍民警执法,但会软磨硬泡,从实际工作来说,其实还是批评教育为主,然后劝离。

而正因为这种禁而不罚,导致降噪令“打折”,效果减弱。对于公园管理方而言,日常能做的更多的是宣传、引导、劝阻,同时加大巡视力度,希望得到游客的配合。但真的劝起来,难上加难。“老人年龄大了,有时候工作不好做。”公园管理人员介绍,有些公园合唱和跳舞的习惯已经延续了许多年,“工作只能一步步来做。”

建议

社区应提供更多适老化平台

“我们团里有孤寡老人,有重病患者,来公园唱歌大家也能作个伴儿。还有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也没什么别的锻炼方法,只能唱歌。”一位常去公园唱歌的高阿姨表示,“大家也没其他地方唱,社区也不能唱。我们不来公园,去哪儿?”

“一些公园出于文物、环境的保护考虑,对唱歌跳舞作出限制,但也没有一刀切,还推荐了公园里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说是疏堵结合,照顾了退休老人的需求。”东城区政协委员、养老专家陈曼丽表示。

为什么这些年去公园健身、娱乐的老人有增无减?陈曼丽觉得,这也侧面反映了老人群体精神层面的需求,“他们虽然退休了,但仍然有求知欲,也有社交需求,愿意发展音乐、舞蹈、乐器等兴趣爱好,参与群体活动,体现自身价值。”

此外,除了公园,适合中老年人群活动的场所实在有些少。“其他比如KTV之类的社交场所,从场合和费用来说,也不适合老人,不是他们理想的场所。”陈曼丽认为,她所在的团队曾在一线做过调研,街道和社区也已经安排提供中老年人活动的场地,但毕竟空间有限。实际情况是,这些合唱团、舞蹈团、模特团对场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他们只能找地儿、借地儿,有时候还被迫打“游击战”。

她建议,相关部门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补充和完善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和平台。“老龄化群体会越来越突显,而北京也在往建设成为老年友好型城市的方向而努力,一些细节的服务及老年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更要引起关注。”

#扰民事件#新冠肺炎_社会#退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