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单殖吸虫图 吸虫的基本结构

2021-03-08知识2

并殖吸虫的形态 并殖吸虫成虫(图14-13)体肥厚,背侧略隆起,腹面扁平。活体呈红褐色,并透明。除口吸盘、腹吸盘、生殖孔、排泄孔及其附近的体壁外,全身满布体棘。口、腹吸盘大小略同,腹吸盘位于体中横线之前。卵巢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卵巢分5~6叶,形如指状。睾丸分支,左右并列约在虫体后端1/3处。卵黄腺为许多密集的卵黄滤泡所组成,分布于虫体两侧。肠管分支,弯曲;排泄孔位于虫体后端腹面。虫卵金黄色,椭圆形,大小为80~118μm×48~60μm,最宽处多近卵盖一端。卵盖大,常略倾斜,但也有缺盖者。卵内含10多个卵黄细胞。卵细胞常位于正中央,从虫体排出时,卵细胞尚未分裂。

卫氏并殖吸虫病 治疗1.病原治疗(1)吡喹酮 对卫氏和四川并殖吸虫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疗效高、疗程短,服用方便,是目前治疗并殖吸虫的受训药物,分3次口服,连服2日。副作用轻,偶见心电。

并殖吸虫的并殖吸虫成虫

卫氏并殖吸虫病

单殖吸虫图 吸虫的基本结构

侧殖吸虫病的病原及虫体的形态结构如何?疾病的流行情况怎样? 【病原】日本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japonica)及东方侧殖吸虫(Oricentotrema sp.),隶属于独睾科(Monorchiidae)。虫体较小,卵圆形,体表披棘。口吸盘略小于腹吸盘,后者位于身体中部略前。中间寄主为湖螺、田螺及旋纹螺。尾蚴可在螺体内发育成囊蚴。当螺被其终寄主吞食,发育为成虫。另外尾蚴具移行习性,常聚集在螺类的触角上,它被鱼苗吞食,可以逾越囊蚴期继续其发育过程。【流行情况】该病是我国鱼类中常见的寄生虫病,终末寄主有草、青鱼、鲢、鳙、鲫、鲤、长春鳊、团头鲂以及麦穗鱼、泥鳅、花鳅、河豚等十多种。但造成鱼苗死亡的仅一例,而未见到鱼种和成鱼因该虫寄生而造成死亡的病例。

卫氏并殖吸虫病怎么办啊? 吡喹酮:对卫氏和四川并殖吸虫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疗效高、疗程短,服用方便,是目前治疗并殖吸虫的受训药物,剂量为每日25mg/kg,分3次口服,连服2日。副作用轻,偶见心电图改变。

吸虫的基本结构 吸虫(trematoda)属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ClassTrematoda)。在人体中寄生的吸虫均隶属于复殖目(OrderDigenea),称为复殖吸虫(digenetictrematode),其基本结构及发育过程略同。大多数复殖吸虫成虫外观呈叶状、长舌状。背腹扁平,两侧对称;通常具口吸盘(oralsucker)及腹吸盘(acetabulum),内部结构如下:体壁组织吸虫成虫体表有皱褶、凸起、陷窝、体棘、感觉乳突等,其形态、数量、分布等因不同虫种、不同部位而异。体壁由体被(tegument)与肌肉层构成。中间为实质组织(parenchymaltissue),消化、生殖、排泄、神经系统等分布于其中,缺体腔。体被曾被认为是无活力的,只是保护作用的“角皮”(cuticle)。实际上,它是具有代谢活力的合胞体(syncytium)。从外到内由外质膜(externalplasmamembrane)、远端胞浆(distalcytoplasm)区、基质膜(basalplasmamembrane)组成。与外质膜联合在一起的是表面外膜(furfacecoat),也称糖萼(glycocalyx),它是糖蛋白与糖脂上的糖残支。远端胞浆区内布满基质,感觉器位于其中,它的纤毛伸出体表,另一端有神经突(nerveprocess)与神经系统相通。在远端胞浆区中还有线粒体(mitochondrion)及分泌颗粒。

#斯氏狸殖吸虫#单殖吸虫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