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碳氮 循环的差异与联系 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清晰而详细

2021-03-09知识3

土壤有机质及其环境意义 继续:由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可持续利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碳、氮循环和截获的研究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 2并转化出相当数量的植物残体和分泌物(包括动物残体及排泄物);后者进入土壤,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完成分解、转化、合成等一系列过程。植物残体(包括动物残体)以及土壤自身的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分解是一个生物化学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碳以CO 2的形式归还到大气中;而氮、磷、硫和微量元素以无机的形态释放到土壤中,供高等植物利用;部分养分被土壤微生物同化为微生物生物量,参与土壤微生物的快速周转过程。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过程中,虽然大部分的碳以CO 2形式释放到空气中,但是 14 C标记的研究表明,植物残体进入土壤一年后,约有三分之一的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32623332碳被土壤截获,在土壤中构成复杂的土壤有机碳库。这种截获过程与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密切相关,而腐殖化过程形成土壤有机质,腐殖化系数决定土壤碳截获的效率。有机碳的截获和矿化(以CO 2的形式排放到大气,或以可溶性形态从土壤淋失)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两者都受到土壤内有机质转化循环过程的制约。。

怎样确定实验来交接水稻的碳氮循环 稻田在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中占居主要地位,其土壤碳氮循环与积累具有显著的特点。系统地研究该区稻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关键驱动机制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对于稻田优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典型生态景观单元调查、长期定位监测结果和历史资料讨论了近30年来稻田土壤碳、氮积累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利用土壤有机碳循环模型(SCNC)预测了稻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趋势。主要结果如下:1.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碳氮积累量较高,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平原湖区、低山区、丘陵区依次降低。

碳循环 氮循环和 磷循环 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要清晰而详细 氮循环和磷循环是两个典型的循环,前者属于可完全循环,后者属于半完整循环氮循环涉及固液气三项,而磷循环在水体中是不完整的(沿食物链传递除外)氮循环从气开始涉及大气固氮N2—NOx 通常以闪电固氮为主,其中大气中氮在表层以N2O为主,主要是地表的反硝化过程,且N2O相对稳定,且无明显毒害作用.NOx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90%为NO少部分为NO2.通过大气中的催化反应和光反应转化为酸雨,回归地表和水体.水体中的N可以被植物吸收沿食物链传递,也可以通过反硝化细菌形成N2和N2O回归大气.同理土壤也有这一过程,但是我们比较强调土壤生物对有机氮的分解和固氮菌的作用(水体也有),地表中的氮通过冲刷进入水体,实现水体和陆地的循环.如此三界循环联通.磷循环略有不同,最大的问题在于PH3难以形成且特别不稳定(自燃),所以磷循环通常只能涉及陆地与水体的交还过程,加之磷化物在水体中常以颗粒态存在,容易在底泥中积累.特别是在海洋水中,沉积在深海中缺乏重新回到陆地的途径,因此通常认为磷循环是不完全循环.

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清晰而详细好养的生化细菌属于好氧性的。氧对好氧微生物有两个作用:①在呼吸作用中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②在醇类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需要氧。且只有溶于水的氧(称溶解氧)微生物才能利用。在活性污泥的培养中,DO的供给量要根据活性污泥的结构状况、浓度及废水的浓度综合考虑。具体说来,也就是通过观察显微镜下活性污环保泥的结构即成熟程度,测量曝气池混合液的浓度、监测曝气池上清液中CODCr的变化来确定。根据经验,在培养初期DO控制在1~2mg/l,这是因为菌胶团此时尚未形成絮状结构,氧供应过多,使微生物代谢活动增强,营养供应不上而使污泥自身产生氧化,促使污泥老化。在污泥培养成熟期,要将DO提高到3~4mg/l左右,这样可使污泥絮体内部微生物也能得到充足的DO,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根据污泥培养情况逐步提高DO。

碳氮 循环的差异与联系 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清晰而详细

#碳氮 循环的差异与联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