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纵览春秋战国,群雄逐鹿,百家争鸣,各诸侯国的兴衰史

2020-07-23新闻5

前言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家应该不太陌生,历史上以平王决定迁都为周朝的分水岭,迁都前称为西周,迁都后为东周,东周即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平王迁都后的数百年,数个有实力的诸侯先后兴起,在他们各自的年代主宰了天下的局面,被其他的诸侯尊为霸主。他们举起尊奉周天子的旗帜,又领导诸侯们一起抵御外族的入侵。本文就跟大家讲述一下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霸主的崛起历程。晋文公姬重耳

在位:前636-前628

重耳虽是晋国公子出身,却惨遭父亲献公与后母骊姬迫害,因此流亡在外。后来其弟夷吾继位为惠公后,亦继续阻止重耳回国。重耳合共流亡19年,经历列国人情冷暖,在60余岁之龄方回国嗣位。他在位年日虽短,却先后平定周的王子带之乱,助天子周襄王复位;又击败楚成王,阻止其北进中原;更召开践土之盟,与诸侯相会,确立霸主地位,亦缔造晋国的一段辉煌年代。可以说,晋文公个人的霸业,是短暂而精彩的。齐桓公姜小白

在位:前685-前643

齐桓公把握齐国内乱,在鲍叔牙的辅助下,继承王位。及后又得管仲主持国政,实施改革,遂令齐国成为强国。桓公九合诸侯,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成为各国的盟主,威信颇高。不过,桓公是典型晚年昏庸的君主,其在最重要的膀臂管仲死后,即失去初年的意志,宠信佞臣易牙等人,又在立嗣一事上不置可否,引致五公子相争的局面。一代雄主竟饿死宫中,悲剧收场,正是其不及晋文公之处。

楚庄王熊侣

在位:前613-前591

熊侣即位后,任用贤臣良将,对内清除叛臣,对外扩展疆域,令楚国趋于强盛。庄王亦击败晋国,成功争取中原霸主之位。他进而问鼎于周,挑战周天子地位,虽展示其过人的勇气及雄心,但在当时诸侯看来,这不过是南蛮的僭越之举。他替祖父成王一圆称霸心愿,但若以尊王攘夷作霸主标准,则庄王不能与文、桓并列。秦穆公蠃任好

在位:前659-前62

秦国地处西陲,历来被中原各国视为夷狄。秦穆公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不被楚王信任的百里奚,国势开始增强。乘着晋国的内乱,穆公先后扶植晋惠公、晋文公,更和文公结秦晋之好。但晋文公死后,穆公与晋国生冲突,多次与晋国交战都不能取胜,进取中原的希望破灭。其后,穆公转而向西方发展,攻灭西戎诸国,扩充实力,为后世的秦始皇统- -中国奠定基础。

虽然秦穆公是有为之主,富国强兵,拓地千里,但与晋国争霸失败,不能进取中原,是其不及前三者的地方。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

夫差和勾践,两位冤家,当然要放在一起讲。吴国与周王室同宗,夫差之先祖太伯,是周文王之父季历的兄长。在夫差之父阖闾在位时,任用孙武、伍子胥,整顿武备,日渐强盛,更一度几乎攻灭楚国。此时,吴的邻国越国也兴起,吴、越之间成为竞争对手。吴王阖闾在-次交战中被越王勾践击败,更伤重而亡。夫差继位后,立志为父报仇。他积极备战,仅两年后便击败勾践,越国陷入覆灭边缘。夫差却其投降,更放其归国。勾践回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在贤臣范蠡、文种的辅助下努力治国,使越国逐渐恢复并壮大起来。

至于夫差,则仍然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对越国的警惕开始松懈。而对内方面,他也失去即位初年励精图治的锐气,不再重视老臣伍子胥,更听信宠臣伯證之言,逼令伍子胥自杀;又朝夕与越国美女西施为伴,以致政事渐渐荒废。破越后自负才能的夫差,更欲成为号令诸侯的霸主,因此他决定攻伐他国,显示自己的威风。前486年, 夫差在艾陵之战击败齐军,威名一时大振,成为春秋霸主。

不过,潜藏已久的勾践,乘夫差北上大会诸侯的机会,引兵偷袭吴国,更攻破吴国国都姑苏,更杀掉夫差的太子友。夫差连忙回国,与勾践讲和。勾践也认为灭吴时机未至,故同意议和。

及后,更为强盛的越国再度发兵攻吴,并于前473年再度攻破吴国都城,夫差求和不成而自杀。勾践终于报了20年前兵败之仇。

此后,勾践也效法列位霸主,与诸侯会盟,更得到天子周元王承认霸主之名。然而,勾践在灭吴后便开始猜忌功臣,最终范蠡离开越国,而文种被勾践赐死。同时,勾践也无力控制王位传承,间接引致死后诸公子相争,削弱了越国国力,最终亦被楚国所灭。

战国时代在军事、社会以及思想方面都出现变化。那么,各国的君主们又如何应付这些转变,从而在乱世中维持强势呢?他们都决定进行改革、变法,试图革除国内的弊病,尝试新的思想和治国模式,并分别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奠定了强国地位。下面就讲述战国君主们怎样实施变革以崛起的。魏国李悝

变法时期:公元前422-前400

李悝被视为法家的倡议者,并推动了多方面的改革。政治上,他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官职不再世袭,而由贤能之士担任。经济上,他重视农业,认为应促进农民生产,使农地能充分利用,国家能有足够农产品收成。此外,他编修了《法经》,巩固魏国的法律制度,使各项违法情况的处理有法可循。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普遍认为是史上第一-次全国变法,也影响及促使了其他国家以后相继变法。赵国公仲连

变法时期:前408-400

公仲连,是战国初年赵国的相国,大家可能对他比较陌生,历史.上对他的记载也着实不多。他向赵烈侯进用牛畜、荀欣、徐越等贤臣,使烈侯趋向仁义、用贤臣远小人、勤俭治国。赵国亦因而逐渐成为强国之一,更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之一。

楚国吴起

变法时期:前386-前381

吴起本在魏国任官,但在魏文侯死后不受重用,于是转投楚国,深受楚悼王信任。吴起主张废除官吏的世袭,削弱贵族特权,削减冗员,以加强君权及增加施政效率。同时,他积极训练士卒,提高楚军战斗力,这与他在魏国训练魏武卒大同小异。此外,他又鼓励农业,奖赏勤劳耕作者,使楚国生产力充足。然而,新法触犯了贵族势力,他们非常怨恨吴起。在悼王在世时,他们尚且敢怒不敢言,但当悼王一-死,他们立即联合攻击并杀害吴起。新法也只实行短短数年便告终。秦国商鞅

变法时期:前359-前338

商鞅变法的故事,相信大家最为熟悉。商鞅来自卫国,后来在魏相公叔痤手下任官,但不受国君魏惠王所重视。得知秦孝公招纳贤良之士后,商鞅便转投秦国,在与孝公商谈后,取得了变法的共识。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反对儒家思想,而主张实施严刑峻法,因此他颁布李悝的《法经》,并加入犯罪连坐之法,使之更能震慑违法者。更甚者,他毫不顾惜违法者的身分,即使太子、贵族犯法,也同样遭到严刑处分,因而使全国服从新法,不敢做次。

同样地,商鞅也主张废除官职世袭制,重视农业。而且,为了强化秦国的军队质素,商鞅订明凡取得军功者,可用以换取爵位。这使秦国百姓更为勇猛作战,对外战争也胜多败少。与吴起相同,商鞅的新法也深受秦国贵戚痛恨。在孝公死后,他即被新君惠文王及贵族们打击,最终他走投无路,被施以车裂处死。但他的新法却被惠文王继续实施,因而使秦国的自强之路没有停止,继续向雄霸天下的目标迈进。齐国邹忌

变法时期:前355-前320

由姜太公建立的齐国,传至齐康公,于公元前391年被田和篡位,史称田氏代齐。齐威王是田齐第四任君主。邹忌是齐威王年间的丞相。他从身边的人对自己的态度,敏锐地觉察出齐王有可能被他人蒙蔽,因而得不到最忠诚的进言。于是,他鼓励齐威王广纳谏言,使他能发现齐国的弊病,从而改善施政。经过举国上下的进言,齐王也虚心接纳,有过则改,齐国政治因此而清明,国势也逐步增强。韩国申不害

变法时期:前351-前337

申不害是另一位法家人物,和商鞅不同的是,商鞅讲求依"法"治国,而申不害重视法律之外,也提倡君主以"术"驾驭臣,下。申不害的变法,重视提高君权,也提倡君主对臣下的监察、考核,使君主能更有效统治和控制大臣。除此以外,他也主张收回各贵族权力,整顿吏治,及重视农业生产,鼓励百姓耕种等,这些与其他变法者相差无几。韩国位于天下之中,强敌临于四周,而得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申不害富国强兵的改革功不可没。燕国乐毅

变法时期:公元前310-前27

燕昭王即位之前,燕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内乱。事源当时的燕王哙,把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引发了国内不同势力互相攻击。齐国乘燕国内乱,引兵攻入燕国,燕王等人都在乱战中死去,燕国也几乎亡国。不过,其他诸侯国不满齐国的暴行,遂组成联军,把齐军驱逐出燕国,其后公子职被拥立为燕王,就是昭王。

经历国破家亡之痛,昭王矢志强国,并报复齐国。他礼贤下士,吸引了各国有才识者前往投奔。乐毅便是其中之一。在乐毅的辅助下,燕国的军事力量大为提升,并成功复仇齐国,一度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并征服北方胡族,成就燕国霸业。结语

纵览春秋战国时代,连绵不绝的战事亦令当时的军事水平提升,不少军事家都提出自己的军事理论,其中较出众的有孙膑、吴起等人。各国君主锐意变法,引进贤士,改革积弊,不同派别的思潮此时开始涌现,思想家们各自提出治国方针或维系社会稳定的方法,并演进成为一派学说。法家、墨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都纷纷出现,至今都影响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商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